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教材文本的多元化解读主要呈现出以作品本身、作者背景或读者个性为中心等三种情况:作品中心论强调的是对文本内涵的诠释;作者中心论关注的是对文本创作心理过程的了解;读者中心论则重视对文本阅读重点的引领.就教学而言,对教材文本或文本不同环节的的解读,有时是建立在某一中心上的,有时又必须综合呈现.对教材文本解读方式的选择必须明确,真正适合学生的,才是最有影响力、最具生命力的.  相似文献   

2.
读者中心论,是一种以读者的创造性理解为作品意义产生的主要根源的文学批评。读者中心论就是把读者接受作为批评的主要对象,着重探索读者与作家、作品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强调读者在文学进程中的决定作用。本文对西方二十世纪中后期出现的继文本中心论而起的读者中心论以及它的几种代表理论作比较系统的阐述,并谈谈它在文学批评史中的启发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读解理论是在阅读实践中产生的,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读者中心论可以说是同时共生的,它们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平时的阅读教学,教师若能将这三种读解理论引入语文课堂,并加以灵活运用、相互配合的话,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提出读者中心论,认为读者对文学文本的接受是一种解释活动;作品的意义不是文本中固有的,而是从阅读具体化活动中生成的;文学作品是为读者创作的,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导向下,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方向从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转向了读者中心论。这一转向强调读者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的感受和经验,个性化的阅读成为了文本解读的主要导向。这也就意味着语文文本所传达出来的内容完全由读者个体接受的程度来决定。  相似文献   

6.
"理解"与"误解"是诠释活动中的重要问题.现代西方诠释学围绕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关系形成了三种不同向度的诠释学: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作者中心论主张"理解"就是对作者原意的正确把握,"误解"则相反 读者中心论认为"理解"是意义的创生和构造此在的过程,"误解"的消极因素在这里完全被抹煞了 文本中心论则克服了以上二者在作者和读者两方各执一词的极端片面性,强化文本在理解中的中心地位,把作者和读者很好的协调起来.  相似文献   

7.
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方诠释学的主题。据此 ,可以把西方诠释学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是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为代表的“作者中心论”诠释学 ,其根本特征是消解读者的历史性和个体性 ,让作者的意图支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过程 ;第二阶段 ,是以海德格尔尤其是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读者中心论”诠释学 ,它完全颠覆了文本解读过程中作者和读者之间固有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 ,用“意义的创生”取代“作者原意”作为诠释活动的基本追求 ;第三阶段 ,是以利科尔为代表的“文本中心论”诠释学 ,它试图克服“作者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的对立。建构一种方法论与本体论相统一、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文本中心论”诠释学 ,代表了诠释学发展的合理走向。  相似文献   

8.
如果仔细研读一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就会发现,其中建构主义、对话理论、作者中心论等新旧阅读理论交织在一起。比如:“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从这些表述看得出清晰的建构主义印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9.
由传媒和市场合力推动形成的流行文化与出版业的高度市场化与学报界曲高和寡的学术精英意识的夹击,使学术出版日益呈现"边缘化"特征。随着人们对学报核心力的质疑,学报界出现了"读者中心论"与"作者中心论"的论争。"作者中心"与"读者中心"的分歧,实质上是对学报的办刊宗旨的争议,就学术研究的本质与学报的发展来讲,"读者为中心论"是谬误的。小众的学术如何取得大众的接受,需要学术界、学术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是H·R·姚斯,其核心是读者中心论。姚斯在其接受美学的经典著作《走向接受美学》中说:“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接受美学强调文学作品意义的实现是通过阅读对之具体化,它强调读者的能力作用,强调读者阅读的创造性。《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到“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  相似文献   

11.
实用英语翻译活动是由原文、译者、译文和读者组成的翻译-作品-接受的一系列过程,其起点和指向都是读者的接受,其目的的实现主要依赖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和理解。"读者中心论"和"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影响着读者对文本的诠释。  相似文献   

12.
一、读者中心论与中学生接受群体 正如接受理论中所说,作品仅仅是一种人工的艺术制品(Artefact),只有被读者印入脑中,经过领悟、解释、融化后再生的艺术形象,才是真正的审美对象(Aerthetic Object)。  相似文献   

13.
章美玲 《海外英语》2014,(10):220-221,226
《不变的爵士》是美国诗人菲利普·沃伦尝试拉近读者与文本距离的一次创作。诗中猫的意象和情节的断片反映了读者中心论这一文学批评思潮。由此,读者在有意识地去感受和构建此诗,而诗歌结构上的空白处为此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14.
新课堂要求从“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走向“师生对话论”。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教学的本质就是主体间的交往和对话过程。对话,不仅是一个时尚的名词、一个新锐的理念,而应是一种实实在在、付诸课堂实践的全新的教学行为和语文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其实这里面包含着两层含义:(1)阅读是读者与文本间主体的对话过程;(2)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主体间的对话过程。这里面蕴含着语文教学对话的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接受理论实现了从"作者中心"和"作品中心"向"读者中心"的转移,特别是它们对读者期待视野的论述创造性地着眼于读者研究,即"读者中心论",从而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新的思维范式.本文从"读者中心论"和期待视野两方面看大学英语阅读材料的选择,希望对大学英语阅读材科的选择有参考性价值.  相似文献   

16.
如果仔细研读一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就会发现,其中建构主义、对话理论、作者中心论等新旧阅读理论交织在一起。比如:“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从这些表述看得出清晰的建构主义印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  相似文献   

17.
李健吾与创作主体中心论的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吾与创作主体中心论的理论问题徐敏关键词李健吾,文学批评,创作主体中心论李健吾在评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时说,在许多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大都“可以清清楚楚发见作者的两种人格:一个是不由自主的政治家,一个是不由自主的字句画家。他们不能合作,...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西方人,E.M.福斯特不可避免地受到欧洲中心论的影响,并无意识地给其代表作《印度之行》带上了后殖民意识。其作品在对环境的描写和人物的刻画方面都带有明显的后殖民意识,表现出殖民者对殖民地人民的歧视与偏见。  相似文献   

19.
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接受美学,是作为对当代西方作者中心论批评和文本中心论批评的反判而出现的。充分重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文学史就是文学的读者接受史、效果史,并进而将接受美学发展为文本--读者相互交流与对话的新理论。把“意义未定与空白”作为作品好坏与否的一个标准,强调读者及其阅读,实现了西方文论第二次大转向。  相似文献   

20.
人类中心论是近现代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后现代主义从主客两分和本质主义出发,认为人类中心论只是一种虚妄,同时指出人类中心论的理论研究———人类学也很难经受追问。后现代主义认为,人始终是和世界保持亲密性的、不可分离的关系,而非中心与外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