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听过我上语文生本课的老师,可能对我的课堂教学有这样一个认识,主要是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学生在讨论交流,我只是在旁边做点儿点评或指导,感觉到我这个老师在一节课中似乎没有做什么事情。于是有的老师可能会认为我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一定是不怎么下功夫去备课,因为一堂课都是学生在讲,看来生本课的老师是不需要备课的,这样上课老师多省事,多轻松啊。  相似文献   

2.
高中古代诗歌教学非常重要,名家名篇很多,大家早对它们也非常熟悉了解了,各种各样的备课资料都有,老师们讲得津津有味,眉飞色舞,但学生们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却不高,那么在课堂教学时,如何引导学生去理解和学习呢?我认为诗歌的阅读教学应该以研究性学习为主比较好。  相似文献   

3.
这是我实习的第一堂课,时间是1981年春天,地点在四川省郫县一中。预备铃响了,学生们已经坐在教室里静静地等待着新老师。可我还在教室外面徘徊,心怦怦直跳。冯老师搬着一把藤椅过来了,他问我:“还在紧张?”我点点头。他拍了拍我的肩膀:“没事儿,不过就是一堂课嘛!”冯老师是我的指导老师。他的课朴实无华,非常实在。记得在备课时,他对我说了一句话:“备课时,首先要想我们要给学生一些什么,而不是想我们在学生面前炫耀一些什么。”这些话至今还经常在我耳边响着。为了上好第一堂课,我向冯老师提出,先在他面前试讲一次。…  相似文献   

4.
正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老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老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来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15分钟……""一辈子"与"15分钟"道出了教师用整个生命去备课的真谛,  相似文献   

5.
正一、"一课三备"的加法备课法"一课三备"是当代语文教育家、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提出的,具体是指于漪老师每执教一堂课,都要经历以下三次的备课:第一次备课,于漪老师称之为"融进自我"的备课。即于漪老师每备一堂课,首先是自己反反复复研读文本,不看任何的教学参考书或其它文献资料,全凭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进行独立的课堂教学设计。通过这样的一个反复研读文本,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把自己真正融进文本中去,融进课堂当中去。  相似文献   

6.
每次公开课后的评课,许多教师的开场白总是"这堂课讲得好!值得学习的是……"或"这堂课上得很成功,成功之处是……"再往下一听,尽是讲老师如何如何了得,很少涉及学生.难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学生只是一群无关紧要的配角和听众.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堂要让学生爱学并主动去学并非易事。课堂教学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交往活动,然而传统的教学观念使老师一直处于课堂的中心地位,往往不由自主地把课堂变成了“没有学生的教学”。体会到这一点,我就思考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备课时在备学生方面多动心思,在课堂上,我就有意识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师生互动时,老师不能和学生去争彩……  相似文献   

8.
老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备课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备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本堂课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关系密切,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必须要以认真严肃的态度去备课,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语文的教学效果同样与备课的质量息息相关,语文作为初中阶段的基础学科,在所有的学科中,是最具张力的一门学科,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做好备课工作。  相似文献   

9.
老师在讲课时,希望学生能充分理解慈善的含义,就举了一个例子说:"如果一只驴背着很重的东西上山,而主人仍对它拼命地鞭打,这时我上前加以阻拦,你说这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美德?"一个学生马上就回答:"兄弟般的情谊。"我去中学实习的时候,被分到初二教生物。有一堂课讲各种生物都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我问学生:"大家知道蜻蜓生活在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10.
王春燕 《山东教育》2009,(11):48-49
在一次优质课比赛中,我选讲了“事件与基本事件空间”这一节课,由于课前经过了充分准备,教学目标完成得很顺利,听课的老师们反映也比较好。但我总觉得课堂气氛不很活跃,有点遗憾。恰逢威海市教研中心“有效教学”总课题组全面推进第二个专题“有效备课”的研究,于是我从“有效备课”的角度对整堂课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并在“有效备课”研讨会上进行了专题研讨交流,又得到了课题组老师们的许多指导和启发。  相似文献   

11.
<正>备课,顾名思义就是为上课做好准备,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2014年2月,徐州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课堂实施"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简称"学讲方式")。对老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详细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展示教学的全过程。但是,我们该如何加强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备课工作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活动,我认为高中历史的备课应该做到以下  相似文献   

12.
首先,在备课上狠下工夫,将每堂课都备成精品课。备课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语言要精。这就要求老师们在备课时熟悉考纲课标要求。哪些需要讲,哪些可以自学,哪些是重点、难点,都得做到心中有数,不能信口开河,讲课没目的、没计划,讲到哪算哪儿,肯定完不成任务。  相似文献   

13.
<正>在开学初,我们组制订的教研组活动计划中,这半学期,我们组的活动主要是围绕"如何构建高效快乐课堂"进行,从开学初我们教研组就稳步地展开教研活动,第一次教研活动是我和高老师的先行课"角的分类",这一次教研活动,我们是按照"集体备课"高老师讲一轮先行课"低中年级的老师听课,评课—由我讲二轮先行课—评课"这样的过程进行的,在这一次集体备课中,我体会很深,我觉得教研活动就应该脚踏实地地去做。一、教研活动要发挥所有参加老师的聪明才智,群策群力  相似文献   

14.
实行新的教学计划后,课时少了,每堂课的时间短了,而教材的份量却没有变,这就促使我们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去找出路。去年,我有幸听了霍懋征老师的语文教学经验介绍。霍老师说(大意):“怎样提高语文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呢?我们要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精讲,讲什么呢?要讲疑难,讲规律性的东西,讲精华部分。我们不能面面俱到地讲,不能盲无目的地讲。”又说:“要边讲边练,讲练结合。”霍老师的话,使我受到了启发,打那以后,我不断揣摩霍老师的教学思想,小心翼翼地按霍老师提的原则在  相似文献   

15.
袁正 《成才之路》2012,(17):60-60
正当今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的学为辅。如果单方面只强调学生为教学的主体而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和启发者的话,我个人认为,这并不符合小学阶段学生们的认知能力和情感体验。况且美术课的特殊性,决定了美术老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去积极地引导、鼓励、教化学生,让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所以,我认为,小学阶段美术老师驾驭整堂课的主体地位是不能取代和忽略的。那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走进良好的美术教育中来,培养他们对美术的兴趣,提高他们对美术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美术  相似文献   

16.
今年笔者有幸与肖培东老师共讲汪曾祺的小说《鉴赏家》,由于这次公开课是基于我校"四段教学"法和"学讲"计划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笔者对这两种课型的备课、课堂提问环节进行研究,并且课后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们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待"合作学习"和"教授学习"的关系,认为应该结合互补,这正是我们的"学讲"精神,不同的是"先学"后"讲",学生先讲,老师后讲,所以在这一点上学生和教师达成了一致。  相似文献   

17.
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是备课要求和课堂教学一再强调的。但学生怎样站在老师的位置上来考虑问题呢?我在语文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如:讲课前由学生猜测老师将怎样上这堂课,请学生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目的要求,推测老师可能要提哪些关键问题,替老师设计板书,帮老师出试题,  相似文献   

18.
正给文章起题目是一门艺术。老师给学生出题写作文叫"命题"。因为学生必须按题目去写文章,所以给学生出题目——命题——更要讲究点艺术。我刚参加工作时不讲究。也不知道讲究。老实说,我给学生出的题目,多数还是从我的老师以及同事们那儿"贩"来的。翻开我以前的作文备课,这样的题目  相似文献   

19.
一、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地听)互补。有人讲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得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相似文献   

20.
一、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地听)互补。有人讲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得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