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3 毫秒
1.
教者与教育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者与受教者相对应,共同建构的是教学活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对应,共同建构的是教育活动。教者并不必然是教育者,而教育者却一定是教者,因为教学并不必然是教育,而教育却根本离不开教学。一教师是职业化的教者,是学校教育领域教育者的现实承担者,教师教育完成的任务实际上有两个,一个是教师培训,另一个是教育者培育。  相似文献   

2.
容莉 《文教资料》2007,(18):125-126
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著名的教育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我对这句话感触颇深,所得到的最大的启发就是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很重要。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教育者都应当注意培养孩子能自主做一切事情的好习惯。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需要创新的世纪,只有具有自主性的人才能创新。中国要想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培养孩子的自主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育报1月21日发表翟运胜的文章,题目是:《教育需要无痕》。文章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是感受不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也就越大。成功的教育应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真知,学会做人。作者认为,教育无痕需要大智若愚、大言希声;教育无痕需要以身示教;教育无痕需要简单含蓄;教育无痕需要永葆童心;教育无痕需要宽容尊重;教育无痕需要平和的气氛和情境;教育无痕需要教师永远扮演问题遭遇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陈刚 《湖北教育》2007,(8):42-43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教育技巧的核心,是能够找到通向孩子心灵之路的基础。"我认为这句话是对"无痕教育"的最好注解。如何在生活化德育的大背景下在品德教学中实施无痕教育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沟通和探讨关系,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学习中抓契机,运用情境感受,强化  相似文献   

5.
养成教育专家关鸿羽说过这样一段话:最好的教育不是耳提面命,不是批评斥责,不是强制惩罚,而是淡化教育痕迹,让受教育者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被潜移默化。不教而教,就是把教育内容渗透在游戏、谈天、生活之中,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气氛中使孩子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其实,这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和经验为基础,引导儿童学会生活;  相似文献   

6.
每年9月,小班新生入园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小班新生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低级阶段,像一朵朵花骨朵儿,非常美好,但是柔软也很脆弱;另一方面,班级是否有良好常规,又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那么,如何使两者之间达成统一?即如何引导小班新生顺利进入有质量的集体活动?我们给这两者之间的过渡确定了一个目标:过渡无痕,善教无伤。在各个年龄层次的教育活动以及家庭教育中深受瞩目的无痕教育,是一种“将教育的意图掩盖起来的教育艺术,是一种充满人性关怀的超凡的教育智慧,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策略”,对于幼儿教育来说,我们认为做到“无痕”,首先要做到“无伤”,即保教活动万万不可反复说教、生硬规定、枯燥训练太多,一切应以保护幼儿的身心发展为前提,用激趣、熏陶、移化等策略,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获得愉快的体验,需要教育者极其用心地去对待、去设计、去渗透、去实施。保教人员如何用无痕的爱、无痕的方法培养小班新生一日活动的常规?以下就是我们所采取的主要策略,与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7.
无痕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与教育者的接触交流,与教育者产生共鸣,在情感交流中潜移默化,不留痕迹地接受了教育的一种思想教育方式。针对目前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必须引入无痕教育的理念,分析无痕教育的内涵、特征及其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应用。  相似文献   

8.
教育无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这道出了“无痕教育”的真谛。教育者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轻描淡写的一句鼓励,富有深情的一个眼神,不露痕迹的一个暗示……都会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产生极大的影响。“无痕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育人技巧。与各学科相结合的思想品德教育就需要如此,它不应该是口号式的道德说教,而应该由我们每一位教师结合本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无痕”渗透。那么,如何做到“无痕教育”呢?笔者在写作和中学语文教法课教学中,总结出如下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9.
“无痕教育”或“不教而教”。“不言”和“教”统一在孩子自然成长的过程之中,就是让受教育者在没有意识到被教育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得到教益。孩子在这种教育中不觉得压抑,能充满信心地自己去体验和感悟。教育家布贝尔对此作过很好的解释(:孩子)“不愿听任自己被别人教育,更确切地说,他们不喜欢别人想要教育他们的意图。”所以,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做到无痕,使孩子愿意接受,就要迂回,换个角度,换种说法,换种做法。试想,陶先生如果当场指出那个女孩的作弊行为,其结果必然造成女孩的难堪和怨恨,谈不上促进孩子自我反省的良…  相似文献   

10.
"教育无痕,润物无声"是一种艺术境界,也是德育追求的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其教育效果就越大。"德育无痕,闪耀着教师的智慧与仁爱,充盈着平等、信任和默契,是融入生活的德育。作为德育工作者,在与学生和睦相处的日子中,要让  相似文献   

11.
<正>谈起"无痕教育",很多人都不熟悉,说白了就是一种不着痕迹的教育方法,却能够让孩子简单明了地领悟,柔化了教育过程,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不变的。德育是最适合用这种无痕方式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其教育效果就越大。"德育主养心智,现代教育多有智无心,孩子明白但不快乐,聪明也难成智慧。为追求无痕的德育这种美好的境界,在工作中我摸索出"大题小做"和"小题大做"两种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从教者有三重境界,即教者、教育者和教育家。教者,主要是教书,有能教和善教两层次。教育者,是体现教育性的教者,需要更多优秀的个人品质。教育家,是具备教育精神和教育智慧的教育者,是从教者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家校合作是教育的重要环节这一观点已经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同。教师是孩子学校生活的教育者,而家长则是孩子家庭生活的教育者,教师与家长需要相互沟通思想,共同寻求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而在学校工作中,班主任又成为与家长交往交流并且知道家庭教育的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品德课回归孩子生活,如何真正做到没有布道式的口若悬河,没有训导式的正襟危坐,让孩子在无痕的影响中,妥贴、自然学习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无痕课堂,创设生活情境;无痕课堂,创设自悟氛围;无痕课堂,体悟孩子心灵。教师应感悟童心、教育无痕、解放孩子、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5.
一、“因教而学”的理论归属   近来有学者提出“因教而学”的主张。所谓因教而学,是指“在教学中学生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自觉地认识教师教的特点,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以适应教师教的活动。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1]。“因教而学”可以看作解决教与学相互适应问题的一种思路,也是关于在教育情境中如何学习的一种理论。笔者认为,如果我们试图建立一个理论框架,以备向教育者论述教育活动的规律,培养聪明的受教育者,“因教而学”是值得列为其中的命题。   受教育者同教育者一样也是教育中最活跃的因素,不仅仅教…  相似文献   

16.
"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以对现实人的本质的肯定,对儿童具有自主学习、发展、创造需要与潜能的肯定为前提和起点,构成了它的科学基石;以"不教",也即使学生养成自主全面发展,能够离开教者、超越教者,终身自学、创新实践的现代中国人为目的和价值,构成了它的核心理念;以"为了不教"之"教",也即科学、生动、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终身自学的教育教学体系构建为方法和路径,构成了它的实践智慧;以教师自觉追求"教是为了不教",成为自我教育者和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终身自学的"善教者""教育家"为关键和保证,构成了它的主体精神。这四个方面科学内涵整体联系、辩证统一,由此使"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现代教育发展中原创的既富有哲学意蕴又充满实践智慧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正>叶圣陶先生有一句著名的教育名言——"教是为了不教",给人最大的启发就是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很重要。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家庭里的教育,教育者都应当注意培养孩子自主做一切事情的好习惯。为了将来"不教而教"不仅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更是现实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为了"不教而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更高质量完成的重要的教育任务。一、教是为了不教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旨在通过教育者的“教”和“导”,使受教育者形成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教”与“不教”的辩证统一,达成对象是学生,关键支撑是教师,实现途径在实践。要实现“不教”的价值目标,就需要建设教师队伍,改革课堂教学,进行课程开发,开展课题研究。  相似文献   

19.
徐斌 《江西教育》2014,(3):12-14
无痕教育,是指“把教育意图与目的隐蔽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给学生以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是能够找到通向孩子心灵之路的基础”。杜威在论述“什么是教育”时也指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  相似文献   

20.
育人三部曲     
"教育——这首先是教师跟孩子精神上的经常交流。伟大的俄罗斯教育家K.II.乌申斯基把校长称为学校的主要教育者。然而,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发挥主要教育者的作用呢?通过教师去教育孩子,充当教师的教师,教授教育工作的科学和艺术——这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只是学校多方面领导工作的一个方面。如果主要教育者只是教别人怎样教育而不直接接触孩子,他就不再是一个教育者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