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筷子是十分讲究的。“筷子”又称“箸”,远在商代就有用象牙制成的筷子。《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记载“纣始为象箸”。用象牙做箸,是富贵的标志。做筷子的材料不尽相同,考究的有金筷、银筷、象牙筷,一般的有骨筷和竹筷,现在有塑料筷。湖南的筷子长而细,长的可达两尺左右。中国使用筷子,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桩值得骄傲和推崇的科学发明。李政道在论证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种族时说:“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发明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热、…  相似文献   

2.
筷子的随想     
在学校里用惯了饭勺,回家对于熟悉的筷子有些生疏。握着筷子,我陷入了沉思……中国人与筷子有着不解之缘。中国古代称筷子为箸,据说古代有一个渔夫在船上喝稀饭时,因为稀饭太烫,便随手折了两根树枝,用来搅拌,便很快地喝了下去,于是他就称之为“筷子”,取“快”之意。正是这个渔夫“无心插柳”的  相似文献   

3.
你会用筷吗     
筷子,谁不会用?可你知道用筷可是大有学问、大有讲究的哦。 筷子起源于中国,最开始是两根树枝。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箸”。  相似文献   

4.
筷子     
筷子,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普遍使用。用竹、木、金属、兽骨等材料做成,用来夹饭、菜等物。筷子的“筷”上边是“竹”字头,表示制作筷子的材料;下边是“快”,表示读音。“筷”是形声字,上形、下声。“筷”字下边的快是开心的意思,因为在篆书中,快的右边是一只手,拿着一把刀,把东西切开。是开的意思。左边是竖心,就是开心。筷子的单位,有“双”,有“桌”,因为古人的饭桌是方形的,一桌通常放八双。现在我们的饭桌是圆形的,一桌是十双。筷子一般是双数,因为一支筷子夹不起东西。“民以食为天”,中国人以饭食为主,筷子成了吃饭特有的用具,是西…  相似文献   

5.
筷子是东亚文化圈普遍使用的餐具,其造型设计十分适合东亚的饮食习惯。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使用历史。筷子传入日本后,保留了其在中国古语里的叫法“箸”。但其外观和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箸文化。本文通过对比中日筷子的外观,起源及与之相关的习俗,更进一步地了解两国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2016,(22):18-19
筷子一点都不起眼,却与中国人日日相伴.几千年的浸润,它也成了中华文化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古人把筷子称为“箸” 中国古人对筷子的称谓是“箸”.现在,除了在一些方言区还保留着这个叫法外,很多人对这个字已经不怎么熟悉了. 在中国的典籍中,“箸”这个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喻老》一文中:“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相似文献   

7.
筷子是东亚文化圈普遍使用的餐具,其造型设计十分适合东亚的饮食习惯.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使用历史.筷子传入日本后,保留了其在中国古语里的叫法“箸”.但其外观和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箸文化.本文通过对比中日筷子的外观,起源及与之相关的习俗,更进一步地了解两国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大恩  矍华 《阳光搜索》2005,(1):42-43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民以食为天”。不错,我们在饭桌上就可以看见最典型的中国人:右手拿副筷子,左手捧着只瓷碗,鼻子尖在酸辣汤里。中国人说起国家或者自己家里有多少人所用的量词是“口”,也就是吃饭的嘴。如果眼睛看见了米,就可以安心养神,“眯”着眼睛笑了。至于肚子,  相似文献   

9.
筷子的由来     
中国人使用筷子,大约在三千多年以前。其实,在使用筷子之前,我们的祖先同样也经历了一个用手抓饭吃的过程。但热粥汤羹又如何抓取得了呢?于是不得不随地折取一些草茎木棍来帮助。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记·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箸”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历史了。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箸”。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箸”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  相似文献   

10.
筷子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1500年,筷子就成为中国人吃饭的工具。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旅游业飞速发展,一次性筷子在我国也随之发展起来。一次性筷子又称“卫生筷”、“方便筷”,是人类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曾被视为一种“文明”标志。9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意识到一次性筷子带来的环境问题。1998年的洪水灾害,引起人们对乱砍乱伐树木造成的环境问题的重视,这也就引起人们对使  相似文献   

11.
栋梁 《初中生》2015,(1):28-31
筷子支起的文明,伸长的手指 在众多民族中,中国人是著名的筷子一族. 筷子可谓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并且,这个发明无疑比“四大发明”还要早.也许并没有经过直接用手抓的阶段,而是自远古时期起,人们看着眼前的熟食,自然地折下了两根棍子,从火堆中夹取食物.从那以后,这两根细木棍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中国人的手了.  相似文献   

12.
便宜而又方便的一次性筷子已成为中国环保人士痛恨的餐具,而在中国它又像碗盘一样普遍存在。中学生们给政府写信,要求禁止使用一次性筷子。大学生劝说快餐厅用汤匙取代一次性筷子。因特网网民自发组织起来,分发口袋盛放筷子以便多次使用。中国有些名歌星也投入了这项环保事业。 在北京,有100多家国营餐馆本月表示将参加“绿色运动”,开始洗刷筷子并多次利用。上海和其他城市正考虑部分禁止使用“一次性”筷子。据说财政部将对一次性筷子征税以阻止使用。  相似文献   

13.
说说筷子     
中国人在很久很久以前,已经开始用筷子吃饭了。究竟有多久呢?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曾在他的《史记》里提到“纣始为象箸”,“箸”就是筷子,这是说殷商时期的纣王就已经在使用象牙制做的筷子了,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不过商纣王并不是最早使用筷子的人,因为殷商之前,竹筷、木筷已经出现在人们的饭桌上了。  相似文献   

14.
何敏 《早期教育》2007,(1):10-10
一、设计思路中班的孩子们开始使用筷子进行午餐了。一时间,筷子成为孩子们关注和讨论的对象。然然说:“幼儿园的筷子是没有颜色的,我家筷子是红色的。”慧慧紧接着说:“我家的筷子上面有一圈一圈的,是彩色的。”“我家的筷子上面还有小鱼呢!”孩子们的讨论非常热烈。也就是在孩子们的讨论中,我们形成了初步的活动方案。  相似文献   

15.
筷子之思     
筷子文化充满了神秘的东方色彩,中国人使用筷子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筷子古时候叫箸。唐代诗人李白《行路难》中就有“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名句;杜甫《丽人行》诗也有:“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相似文献   

16.
筷子兄弟     
筷子,总是成双成对的。但是,有一天筷子弟弟厌倦了这种生活,决定去寻找自由。主人要筷子时,发现只剩下一根筷子,非常生气,把筷子哥哥扔进了垃圾桶。筷子哥哥不甘心就这样被主人抛弃,准备去找弟弟。哥哥来到草地上。“救命哪,救命哪!”筷子哥哥听到叫声,疑惑地想:这是谁在叫啊?他循着叫声望去,看见一个小水坑里,一大群小蚂蚁在水中挣扎。筷子哥哥急中生智,从高处往水坑里一倒,小蚂蚁一个一个顺着“大桥”往上爬。“谢谢你,我们会报答你的!”小蚂蚁们激动地说,“筷子哥哥你跑到这儿来干吗呀?”筷子哥哥叹了口气:“哎,说来话长了,总之就是我的…  相似文献   

17.
小学五年制第七册《避雨》一文里有这样一句话:“青青的麦苗有一筷子高了,正赶上拔节。”句中的“筷”是第一次出现的生字。教学时,教师正音后就提问开了: “谁能讲讲,筷子是什么意思?”教室里,学生面面相觑。虽说天天用筷子,可怎么也讲不出它的定义。教师无奈,只得来个包办代替:“‘筷子’,吃饭的工具呗!”(板书)学生随之哗哗地翻开作业簿,在上面写上了“筷子——吃饭的工具”的词解。至此,“筷子”的教学宣告结束。对此,我想到识字教学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①我今年62岁了,可是拿不好筷子。人家拿筷子,拇指上一只,食指上一只,吃起来,两只筷子平行地向碗里伸去,或扒或拣,灵活方便;我却是拇指、食指和中指合捏一双筷子,想要吃什么,交叉着两只筷子往菜碗里伸。妻子取笑我说:“人家吃菜是拣的,你吃菜是叉的。”还跟小孙女讲:“不要学你爷爷,你爷爷拿筷子多难看。”我就接着说:“是啊,我爸爸妈妈从来没管我怎么拿筷子,我从小就没学会。”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中国筷子的产生、命名、制作和使用过程入手,探讨了筷子这一中国人日常使用最多的最有特色的餐具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基本特征,民俗习惯,文学,艺术和饮食文化等。  相似文献   

20.
王纪金 《高中生》2009,(2):24-25
筷子树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里一棵奇怪的大树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也引起了人们的深思.原来,这棵树是用废弃的一次性筷子做树干,废旧的暖壶壶壳做绿叶。远远望去,这棵近2米高的筷子树“长”得挺茁壮。这棵筷子树的制作者告诉记者:整个树干使用的一次性筷子有10万根,这些筷子都是师生们平日在学校的食堂和校园周边的饭店里“捡”回来的。大自然中一棵生长20年的大树,也仅能制成这样的筷子6000-8000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