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5 毫秒
1.
一、抓好中小学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是:第一,“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挑选人,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发展人。第二,“应试教育”重书本知识,以考试分数评定质量高低,而素质教育重能力培养,强调使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质量。第三,“应试教育”忽视学生主体作用,它是在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它是在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第四,“应试教育”注重人的共性,忽视人的个性发展,而素质教育兼顾共性和个性,更注意促进人的个性发展。第五,“应试教育”为适应升…  相似文献   

2.
走入误区的中小学素质教育●吴安辉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时期,提倡和加大“素质教育”的实施力度是很有必要的。但是,种种迹象表明:当前的中小学素质教育已走入误区。首先,中小学素质教育侧重于人的素质的优化与提高,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它包括尊重...  相似文献   

3.
劳动课是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戈阳县普通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调查李四友在进行教育改革,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工作中,加强劳动教育十分重要。在普通中、小学开设劳动技术和劳动课,是对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劳动...  相似文献   

4.
不能如此“两手抓”———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之一逢超我国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刻不容缓。由于应试教育在我国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人们习惯它、熟悉它,进而崇敬它、迷信它,以致到今天它在我国还是盘根错节、根深蒂固;而对素质教育迅...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如何进入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怎样才算是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摆在中小学语文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中小学语文教学要想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应做到以下几点。一、分清应试教育、传统教育、素质教育的辩证关系,把实施素质教育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所谓“应试教育”,指的是特定意义上的应试教育,它是相对于素质教育的特点提出来的,是传统教育中一种以应试为目的应试化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方法。它具有以下特点:①以应试升学为轴心设置课程,重视智育课程及考试科目。②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扼杀了…  相似文献   

6.
着眼素质教育加强班级管理郭天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它指明了中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具有根本方向性的政策。它也是社会各界、广大教师、学校干部和学生家长异常关注、同他们工作需要、自身利益、事业前途密切相关的大事。“应试教育”应当转向素质教育,已经提出  相似文献   

8.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给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指出的方向,是我国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 但是,长期以来统治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唯一的或主要的教育目标,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教育模式,存在种种弊端。这种“应试教育”与国家和社会对中小学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不能很好地实现中小学应有的功能,完成它所担负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教育文萃     
说的是素质教育 抓的是应试教育 邬志辉在《教育参考》 2001年第 1期撰文指出,当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学采取的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策略,一方面要“应试”,另一方面还要“应素质教育”,即应付素质教育。所以在实践中出现上午应试教育、下午素质教育,课内应试教育、课外素质教育,一般学校素质教育、重点学校应试教育,白天学校素质教育、晚上家里应试教育等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搞来搞去,人人都在高喊素质教育,可人人都自觉和不自觉地践行着应试教育。在我看来,把所…  相似文献   

10.
努力建设一支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本刊编辑部从“应试教育”向全面的素质教育转轨,是基础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李岚清同志指出:“在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既是纠正‘应试教育’的基本对策,又是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它不仅是为了...  相似文献   

1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要使“应试教育”顺利转向素质教育,就必须先提高教师的素质,特别是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这里包括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文化、心理、业务、理论等方面的素质.既然是要由“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那末,首先应学习有关素质教育理论,提高认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大目标,教师应当做些什么呢?如何做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第一,要转变观念.我们必须从“应试教育”的专门对少数学生选拔性的教育方面转变过来,坚持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根据素质教育的取向,建立一种新型的,真正做到面向全体  相似文献   

12.
素质教育在培养对象上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在实施教育的内容上要求必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它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和“全面性”要求我们在构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时,必须首先坚持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中小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途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便成了我国中小学教育迎接新世纪的基本选择。素质教育是在现代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4.
着眼于素质教育 改革中小学教学王继湘着眼于素质教育,改革中小学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已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理论工作者的普遍共识。本文对此谈点个人看法。一、中小学教学的弊端多年来,中小学的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果,改革的成绩是主...  相似文献   

15.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已成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需要排除阻力,克服困难,积极稳妥地推进。  相似文献   

16.
素质教育调查发现的问题与思考黑龙江鹤岗市教育学院毕今贵在“八五”期间的这一轮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任务完成后,我市举办了一期以提高中小学校长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认识,推动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目的的中小学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基础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如何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本文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以期抛砖引玉,探索出化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一、在化学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首先要树立化学教学的素质观…  相似文献   

18.
为有效地促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湖北省教学研究室于1996年7月11日至12日召开了“湖北省中小学素质教育研讨会”。会议特邀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郭文安教授作了题为“素质和素质教育”的学术报告。会议交流了30余篇论文。来自全省各地的35名代表和省教研室教研人员针对当前中小学教育现状,分析了“应试教育”的成因及其转轨的条件,探讨了制约当前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因素,并就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学科教学问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五大”召开前后的一个时期以来,整个教育界都在围绕着“普通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这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不断研究、探索、寻求“转轨”的方法和途径。可以说,素质教育已经成了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整体改革的主旋律。那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中等职业教育其本身并不存在升学考试的压力,还要不要研究素质教育?是不是也存在“转轨”的问题?是否需要实施素质教育?如果需要,怎样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我们职业教育界应当热切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为有效地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省教研室今夏召开了“湖北省中小学素质教育研讨会”。会议特邀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郭文安教授作了题为“素质和素质教育”的学术报告。会议交流了30余篇论文,来自全省各地的35名代表与省教研室教研人员本着“增强意识,促进学习,深化研究,改进教学”的宗旨,围绕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以及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针对当前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了“应试教育”的成因及其转轨的条件,探讨了制约当前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因素,并就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学科教学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