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路中同志在《理论月刊》1987年第11期上发表了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做过“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结论》(下面简称《结论》)一文,意在反驳或澄清我们在《对“世界的本原是什么”问题的思考》(载《山西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下面简称《思考》)一文中造成的“一系列混乱”。对此我们想谈几点个人的认识。其一,“‘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和‘物质与意识何者第一性’决不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吗?  相似文献   

2.
我们的教科书或其它一些论著、文章,在对物质论的研究中,都一般地使用“世界的本原”和“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样的概念或问题,并将其作为“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同义语,从而得出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这样的结论。我们在过去教学中,深感“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与“物质和意识何者第一性”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逻各斯”一词在赫拉克利特的著作残篇中,虽有多种不同用法,但主要的,他是把“逻各斯”看作本原的。“逻各斯”与火结合在一起,由此构成了赫拉克利特的本原学说,并且在古希腊早期哲学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意义。一“追求一种永恒的东西乃是引人研究哲学的最根深蒂固的本能之一。”①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家们就是从追求“永恒的”本原,开始进行哲学思考的。何为本原呢?“本原指万物的根源或元素”②。亚里士多德对此也有过解释。他认为:“一个东西,如果一切存在物都由他构成,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都复归为它”③,那么,…  相似文献   

4.
不能用世界的本质命题取代世界的本原命题常绍舜在讲到哲学基本问题或世界统一性问题时,国内很多哲学教科书都把世界的“本原”和世界的“本质”混为一谈,认为世界的本原问题即世界的本质问题,还有的教科书干脆用“世界的本质"这一命题来取代“世界的本原”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5.
美与理念     
中国的宋明理学,喜欢讲“理”。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朱子语类》)这是说,天地万物,都有其“理”。“理”是世界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根本原则。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他们所说的“理念”,就有点相似于宋明理学的“理”。“理念”也是超乎客观现实之上,在“未有天地之先”,就作为现实世界的“原型”或本原,而独立存在的一种非物质性的精神实体。现实世界都是从理念世界产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前苏格拉底哲学关于本原的思考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从最初表达世界的起源乃至当下世界的优先物质,到表达世界的组织原则,随后巴门尼德和芝诺对本原进行了性质上的规定,造成了现实世界和存在世界的分离。作为回应,本原的思考又得到了事物的构成元素这一新的意义,目的是为了为世界的多样性辩护,而这一意义随后得到进一步地拓展与深化,最终穷尽了这个问题在那个时期的各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化学学科理解是指对化学学科知识及其思维方式和方法的一种本原性、结构化认识。从“本原性问题”出发,启发“本原性思考”,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形成“本原性理解”。沿着“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这一“本原性思考”路线,逐渐形成对某一化学知识点的“本原性理解”。“结构化”是将系统内部各要素按照一定关系形成关联结构的过程,即“结构”是“结构化”的结果。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结构化的方法有基于知识关联的结构化、基于认识视角和认识思路的结构化、基于核心观念的结构化。“素养为本”的课堂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教学内容结构化的自主建构中,本原性理解化学核心观念,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8.
毕达哥拉提出“数是万物的本原”,巴门尼德提出“存在”是独立的本体范畴,他们指出伊奥尼亚哲学的毛病,启发人们透过自然现象、个别物质,去寻找构成万物而自身永恒存在不变的共性一般的始基,表现出较高级的抽象思维能力,其进步性是非常明显的。当然,他们在世界本原问题探讨中,同样割裂了个别与一般,从而使本原问题的探讨带上了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他们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  相似文献   

9.
钟其昌 《西江大学学报》2003,24(6):16-19,29
有些哲学教科书和论文常常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表述为“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并认为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其实这是旧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是从本原去认识世界,企图寻找一个万事万物的本原。辩证唯物主义则是从世界的共同本质去认识世界,这就是恩格斯所指出的:“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才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正确表述。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本原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类教育活动的不同视角 ,亦即针对不同社会历史时代所具有的不同内容与形式的狭化教育和广化教育 ,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历史考察和现实考察 ,论证了教育作为生产力的应有之义 ,揭示了“教育是本原生产力”或“基础生产力”这个固有的实质 ;并且结合邓小平的有关“教育、人才和科学技术”等理论 ,进行深入的哲理性思考 ,进一步昭示了“教育”本是“生产”科学技术这第一生产力的“本原生产力”或“基础生产力”  相似文献   

11.
哲学的“爱智”传统引发人们对终极事理的探究,这是形而上学得以建立并长期统治西方学界的根由,但它对本原性实体的迷恋和由此造成的“形上”与“形下”两重世界的分割,终于导致其自身的被颠覆。形而上学解体后,对待哲学形上思考的职能,出现了解构型思维和建构型思维两大倾向,不过既然人的终极关爱难以消解,则一味解构自不可行。要解决后形而上学视野中“形上之思”如何可能的问题,需要从思考对象、思考范围和运思途径三个方面重新加以检视,而根本的一条在于转换思考目标,回归生命本原,以开启适应现时代生活方式的自由解放的生命新境界。  相似文献   

12.
:“世界本原”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 ,曾经是任何哲学家都必须回答的问题。但从现代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来看 ,世界本原问题是不科学的、过了时的问题。世界本原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3.
康熙的天道观是他关于客观世界的本原及其与人的关系的理论。他和西方的哲学家一样,试图回答客观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虽然他没有象西方哲学家那样,提出“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但他却提出了天、天的作用及其与人的关系是什么的问题。他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辨识,就构成了他的天道观的理论体系。然而他的天道观却包含着尖锐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象的理解始终存在着一些偏差,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研究的客观世界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看成是客观世界终极性的、抽象不变的本体或本原,看成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一种永恒的存在,万千变化中唯一恒定实在的东西。人们要想揭示客观世界的奥秘,就必须去探究这个终极性的本体或本原。其实,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研究的客观世界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并不在客观世界之外,而就在客观世界之中。客观世界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本体或本原,本体或本原就是客观存在,也就是客观世界自身。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地把“物  相似文献   

15.
康熙的天道观是他关于客观世界的本原及其与人的关系的理论.他和西方的哲学家一样,试图回答客观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虽然他没有象西方哲学家那样,提出“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但他却提出了天、天的作用及其与人的关系是什么的问题.他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辨识,就构成了他的天道观的理论体系.然而他的天道观却包含着尖锐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有一种观点认为:“哲学的最高问题是关于世界本原问题”。我认为这种提法是不妥当的。对于这种观点,许多同志已写文章从理论方面和哲学史方面进行了反驳,我不再赘述。在这里,我只想指出:“哲学的最高问题是世界本原问题”这一命题本身就是一个倒退回古代哲学的形而上学的命题,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表述。首先,我们知道,追求世界本原,这是  相似文献   

17.
论庄子非现实主义的人生观李德才一“道”是庄子哲学的最高范畴,以“道”为核心的本体论,构成了庄子人生哲学的基石。庄子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归结于“道”,因“道”而生,因“道”而存,它们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受“道”的支配和主宰...  相似文献   

18.
在正式进入讨论之前,有必要进行一个方法论问题的研讨。这就是说应当区分“本原”和“本质”这两个范畴。本原问题即从最根本意义上口答世界是一元还是多元、唯物还是唯心的问题。本质问题则是在本原问题的基础上反映事物特性或特殊矛盾的范畴。本质问题虽离不开本原问题却不可与之相混淆。比如人的本质,马克思曾有过两段十分著名的论述。一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另一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的:“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  相似文献   

19.
老子在《绝智弃辩》(老子甲)中提出的“道”是可以作为社会生活依据的客观法则,是客观性和形上性的统一。老子的“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它不是一个思辩的概念,而是一个混然自成的实体。它源于古始神话本原,是对中国神话本原的哲学概括,是对世界本原的理性回答。后起道家学者关尹、太史儋(老儋)对老子的“道”进行了诠释和补充,构建了中国天道本原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可谓“五彩缤纷”,各种学说或流派粉墨登场,大有“风起云涌”之势。但,浮华荡尽见真知,拨开这纷纷扬扬的学说、流派或改革,我们真应该好好地研究一下语文的本原性问题。因为“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王阳明)在语文教学与改革中,我们要抓住哪些本原性的问题?如何理解这些问题?限于篇幅,这里只谈谈每个语文教师都“绕不开”的四个基本问题。一“、语文”到底是什么?在改革的浪潮中,人们赋予“语文”许许多多形象,这些形象或娇艳,或简约,或深涩,或飘逸,或奇崛,真有点让人眼花缭乱,不知孰是孰非。有人认为“,语文即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