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对美国华裔女性作家邝丽莎的作品《雪花和秘密的扇子》中的中国他者形象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中国文化表现出既有排斥又有推崇的态度,同时还进行了对中国不同民族间史实的嫁接。这是由华裔作家的双重文化身份决定的。华裔女性作家从"我"这个独特而复杂的视角看中国这个他者,但中国他者的形象也传递了"我"这个观者的侧面形象。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书写是美国华裔作家表达华人世界的一种手段。从最早的华裔踏上美国的国度起,华裔逐渐被标榜为野蛮、肮脏、劣等和温顺、勤奋、节俭。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逐渐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汤亭亭、谭恩美、赵建秀等新一代华裔文学家进行英文创作,其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引起中西方文坛的广泛关注。华裔作家在作品中热爱尊重中国文化的积极方面,同时又疏离了含有消极意义的中国文化。这些华裔作家对于中国文化既爱又恨的态度,决定了他们在其作品中改写中国神话,重建"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3.
张明悦 《文教资料》2014,(17):10-11
本文概括了现代美国文学中著名的华裔作家,通过对近一个世纪的华裔作家的作品分析,探讨了中美社会的政治经济变化对作家心理的影响,以及他们所塑造的中国形象的成因。华裔美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4.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美国华裔作家中.赵建秀和汤亭亭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两位作家.作为美国华裔文学和文学传统的先驱和开拓者,他们都积极找回并重述被美国主流文化淹没的美国华裔的历史.颠覆历史的权威以及历史是延续、无缝隙的观念,在历史的裂缝和断裂处重新塑造美国华裔的历史.本文试图对美国华裔作家的杰出代表赵建秀的<唐老亚>和汤亭亭的<中国佬>进行深入地解读,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而探讨美国华裔作家如何在文本中借助中国文化资源寻找精神的"父亲",改写中国文学与文化书写,消除性别化的刻板形象,建构华裔的男性气质.  相似文献   

5.
《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本文试图从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出发,对该小说进行"反东方主义"解读,发掘作家笔下正面的中国形象,探究作家运用东方元素的必要性,指出我们对该作品乃至美国华裔文学同样存在曲解与误读,应当对华裔作家予以谅解,并通过了解华裔文学,达到反思并重述自我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女勇士》是美国当代华裔女作家汤婷婷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被盛赞为振兴美国华裔文学的开山力作。作为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它标志着华裔文学在美国主流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开始。在《女勇士》中,作者对古老的中国神话、传说及历史进行改写,并用异域的文化土壤对其进行建构;有意利用文化“误读”策略,将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女英雄花木兰故事中的人物、情节进行跨文化的移植和变形,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与传统花木兰原型似像非像、努力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当代女性形象,以符合美国价值观。本文拟从比较文学变异学视野来透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木兰形象在美国语境中的变异表现,探讨花木兰形象变异的文化根源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7.
《女勇士》是美国华裔作家Maxine Hong Kingston(汤亭亭)的成名作。汤亭亭通过改写中国神话,颠覆了美国主流文化中的华裔女性刻板形象,重构了华裔女性女勇士的新形象。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角度重新解读《女勇士》,以期更好地挖掘作品的主题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华裔美国文学中,寻根是个永恒的主题,追求自我身份建构是这一主题的进一步延伸。华裔作家赵健秀的作品《甘加丁之路》中关龙曼及其儿子尤利西斯.关的不同道路代表了华裔在寻求自我身份建构过程中的不同选择。关龙曼试图通过求同归顺融入美国白人主流社会,走上的是甘加丁的毁灭之路;而尤利西斯.关则强调自己作为华人的异质身份,强调立异,用自己的反调之声赢得尊重从而完成华裔身份的自我建构。从关龙曼到尤利西斯.关,反映了华裔在不同时期对自我身份建构的不同认识和不同策略。  相似文献   

9.
美国华裔特定的生活环境使得华裔作家对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反映在作品中常常表现为对固守中国传统文化的老一代移民和完全西化的华裔青年的形象的刻画。在此过程中,作家也加深了对自身华裔族群的文化属性的认识与思考,厘清了族裔文化的独特属性,从而有助于确认族裔集体身份。本文将以华裔作家雷祖威(DavidWongLouie)的短篇小说《爱的痛苦》为例,通过对文中的华人母子形象的分析,找出作家对其对华裔族裔身份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当代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作品是美国文学的畅销之作,她用中国文化材料建构起自己的文学世界,同时也用自己的文学之笔将华人及华裔历史真实呈现在主流社会读者面前。其作品《中国佬》可以说是文学书写与历史记录的杂烩。作者以这种写作手法,达到修正美国官方历史,夺回族裔话语权利,实现美国华裔拥有美国的写作目的。历史与文学的互动作用使其作品有了多方面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本文从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假说谈起,凸显其书写的多元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美国华裔作家拥有双重文化身份,具有双重文化视野,他们在后殖民语境下塑造出了想象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同时根据切身观察体验塑造出了他们心目中的美国文化形象。从形象学的角度研究这些可以发现美国华裔作家在后殖民语境下塑造中美文化产生的影响、存在的问题以及美国华裔作家还应做的努力,以便在全球化进程中更好地促进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增进世界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2.
在小说《支那崽》、《荣誉与责任》中,美国华裔作家李健孙通过辛成功、丁国凡和丁凯三个华人男性形象的塑造凸显了华人男子的睿智、悲怆和勇猛,从而打破了主流社会长期以来对于华裔男性的种族化表征体系,进而颠覆了以往的有关华人男子刻板印象,有利于华裔男性主体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华裔作家马克辛&#183;洪&#183;金斯顿在小说《引路人孙行者:他的即兴曲》中就华裔美国人的身份建构以及华裔社群的建设进行了开创性的思考与探索。小说试图创建霍米-巴巴所倡导的“第三空间”,运用杂糅的策略打破主流社会强加于华裔的刻板形象,解构文化本质主义,为身处全球化时代的华裔美国人之身份建构开拓一个全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简要介绍华裔美国文学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黄玉雪的《华女阿五》和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佬》两个文本来论证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对华裔美国文学在作品和华裔作家自身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辩证地看待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家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15.
美籍华裔形象是那些由美籍华裔中国作家自己塑造出来的中国人形象,以异国读者为受众,或以处于异域中的中国人为描写对象,这些形象都具有超越国界、文化的意义,形象学上称之为自塑形象。作家在进行形象的创造时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创造者的文化身份在形象塑造中起关键作用,而形象创造是确立创造者主体性作用和重建自我文化的一个过程,在他国文化吸收过滤中构成创造者本人文化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16.
美国毕裔女小说家在美国华裔文坛上占有突出的领先地位:水仙花是用英语进行创作的第一位华裔作家,王玉雪被称作美国华裔文学之母,汤亭亭是美国华裔作家中最受评论界注目的一位,谭恩美在美国华裔作家中拥有最大的读者群.她们的作品凸现了觉醒的女性自我意识和少数族裔意识,将对父权统治的悖逆和对种族歧视的反抗紧紧地结合起来,显示出美籍华裔女性独特的艺术追求和文化选择.美国华裔女作家同她们的男性同行们一起,在西方殖民主义霸权话语日渐瓦解的背景下,创造出了美国华裔文学这一美国文学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17.
张雅伦 《海外英语》2013,(16):224-225
该文简要概括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特殊之处,分析了其与美国主流文化中"中国形象"的差异以及不同华裔作家笔下塑造出不同"中国形象"的原因。着重提出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四个层面,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并总结出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该文简要概括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特殊之处,分析了其与美国主流文化中“中国形象”的差异以及不同华裔作家笔下塑造出不同“中国形象”的原因。着重提出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四个层面,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并总结出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9.
美国民族身份认同是美国文学批评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亦是族裔作家不断质疑完善的重要概念之一。文章以当代华裔作家任碧莲的小说《典型美国佬》为文本,审视典型美国人固有形象及其在小说中的化身以及家庭意象。她不但消解了美国固有的民族认同,突破了东方主义的藩篱,而且重新建构了一个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以家庭为核心的杂和认同。  相似文献   

20.
西方作品对中国男性形象的建构大致分为两类:"乌托邦化形象"和"意识形态化形象",而这两类刻板形象并不是西方对文本之外的中国男性真实情形的原样复制,而是欲望化的他者、一种幻想、一个虚影。这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总体认识与主体情感,另一方面,又代表着整个西方对中国文化的集体想象,同时也是作家和本民族的精神关照。直到20世纪,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作品的兴盛,才逐渐打破了这一刻板形象,塑造了全新的华裔男性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