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西方后现代思想文化的"空间转向",异质空间凸显出来。康德的物自体、列维纳斯的绝对他者、福柯的异托邦都显示出异质空间状态。相较于本体论、认识论、主体论,异质空间是一种更本源的存在性境遇。它带来"惊异",引起审美发生;它激发想象,生成审美意蕴;它产生意义,形成后现代审美特征。异质空间促使我们对审美活动作更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养生,各种养生思想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其中强调自然和谐的养生思想当属董仲舒的"养义"和"养气",他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认为人与自然、社会是一个生命的整体,人在这个整体中的作用在于传授礼仪文教等。本文重点对董仲舒的养生体育思想和当代价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大连大学学报》2010,(4):F0002-F0002
中国诗性文化区别于西方理性文化传统的最大的特征就是:“天地人”三才的相感相通性,也可以说是:“乐感文化”。在其感合中,情感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在中国当代,我们无法用一种像西方社会进程的明确阶段来说是后现代,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精神正在遭遇后现代文化中的一些消极东西。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教育思想属于世界普适价值.其"有教无类"(不分阶层,人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的思想,是当代"平权"运动、"教育公平"理论的先驱;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时习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后生可畏"等思想,以及孔子所推崇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的教、学态度等,堪称古今通用的"师道"、"学道".孔子学说被介绍到西方后,孔子就与希腊古代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一样享有盛名.他和莎士比亚一样,相信和谐、等级、社会秩序和奉行爱国主义.绝大部分西方人对孔子尊敬有加.因此孔子的思想特别是教育思想对当代的教育界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毛泽东对中国文化典籍涉猎极广,钻研精深.从1910年秋天起,他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化.对毛泽东早期的中西文化观发生重大影响的人物,有陈独秀、杨昌济等人.青年毛泽东高度评价陈独秀传播西方文化和思潮的功绩,"认他为思想界的明星",他的活动,"留着大大的一个纪念于新思潮"(《湘江评论》创刊号).毛泽东按照陈独秀"发挥人间固有之智能,决择人间种种之思想"的号召,力图要在中西文化和思潮的比较中,找到一种有效地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武器.杨昌济是毛泽东的伦理学教师,对中国古典学术思想和文化传统有深刻的理解,对于西方的学术和文化的认识也达到了深湛的程度.青年毛泽东坚决反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他要求大力引进西方文化来改造封  相似文献   

6.
孙翔 《华章》2010,(24)
本文试图从西方文化的角度上,简述西方之宗教信仰对西方人的精神生活的不可替代性.认为尽管近现代科学和人类理性有极大的发展和进步,但宗教仍保持其信仰的领域,这信仰的领域是很难用科学或理性来考察的.相比之下,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并不依赖与一个西方宗教意义上的"上帝".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化中关于人神关系和伦理本位的浅析,粗略探讨中西之不同文化传统之下的信仰观念,以及对当代中国人之精神生活之需要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扫荡西方学术界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当代中国更多表现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氛围和文化语境,并与大众文化对应契合,尤其在电视文化上,体现为一种带有后现代倾向的电视大众文化。其中,观众所喜爱的电视剧也成为这种文化的表征,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本文用后现代思想家吉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的思想,分析了韩剧中体现的"微小叙事",进而进一步解析了韩剧在我国热播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传统手工艺制作、现代设计、后现代设计虽然在观念、方法、管理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但都是"创造人造物",大致可以在"造物"(包括符号体系)的意义上进行理解.当代设计就无法用"造物"来指称,原因不仅是所造已非"物"(不是指负载于物质的情感、精神、体验等,而是指设计物质料的表面形式已经与功能分离.人们看不到原来意义上的形式),对"造"也提出了生态要求、抒情要求、体验要求、道德要求,等等.因此,我们用一个动词性的"生"字来替换"造",用一个名词性的"生"字来替换"物",即"生生".它体现了当代设计本体与方法的统一,是设计创造的核心概念和设计批评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9.
孙翔 《华章》2010,(25)
本文试图从西方文化的角度上,简述西方之宗教信仰对西方人的精神生活的不可替代性.认为尽管近现代科学和人类理性有极大的发展和进步,但宗教仍保持其信仰的领域,这信仰的领域是很难用科学或理性来考察的.相比之下,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并不依赖与一个西方宗教意义上的"上帝".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化中关于入神关系和伦理本位的浅析,粗略探讨中西之不同文化传统之下的信仰观念,以及对当代中国人之精神生活之需要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人际和谐是中国人情理思想的展现,以"仁义"为其思想之源,"礼"为手段,"乐"为目标."仁"、"义"、"礼"、"乐"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一种自然有序、和谐美满的理想境界,体现出人与人之间仁义、礼让、秩序化的关系,人与人在互动关系中要达到和谐,需要以一定的前提条件为基础,以人们的认知和情绪为中介,通过合作、平等协商、共同分析和探讨,达成相互宽容和理解、彼此认可和让与,从而使得社会的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互交融,使得人与人的关系在实践中获得最大限度的融洽相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