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又到了编发暑期合刊的时间了。今年的暑期合刊,我们将目光投向教育的两极:一极是大地——寻找最美丽乡村教师,另一极则是天空——走向教育家。关注这样两个话题,是情结,也是纠结。我们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一天天地被边缘化,乡村教育也陷入"想说爱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的尴尬。当下,我国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人口最多,乡村学校最多,乡村学生最多,乡村教师也最多。乡村教育是大头,自然也是难头。乡村教育难在两个方面:一在内部——因为城区学校的规模扩张,乡村大量的骨干教师被城市学校"招安",导致乡村学校教师队伍整体实力的弱化,由此形成了乡亲想方设法将孩子往城区学校转移的"涟漪效应"。二在外部——行政和媒体都知道乡村教育重要,但由于诸多原因,乡  相似文献   

2.
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乡村场域作为天然的劳动场所,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最佳文化场域."文化回应性教学"对乡村学校劳动教育教学的价值,在于启发学校利用现有资源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根据学生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强化教师劳动教育教学的实施.与此同时,"文化回应性教学"在乡村学校劳动教学中的实现需要依赖教学...  相似文献   

3.
乡村学校、乡村教育与乡村之间是一种内在的嵌入关系.乡村学校对乡村而言仅是地理位置上的嵌入,而实质却逃离于乡村精神之外;乡村教育的内容与乡村生活更是格格不入,其传递是完全脱离乡村经验的外来价值;乡村学校与乡村教育对农民而言仅是一种外在的"装饰"价值,缺少促进人才流动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新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学校建设与发展需要放到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教育现代化三个坐标中去观察和理解。乡村学校可以通过培养和利用相关比较优势,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新模式、开发劳动实践教育课程、探索新的学校和班级管理模式、探索学校与社区融合发展机制,在帮助学校走出困境的同时也为教育模式创新提供理想的试验平台。振兴乡村学校还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乡村学校建设基本标准和质量评价机制、资源统筹开发和项目建设机制、以中心学校为依托的管理机制、支持专业力量参与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丁超 《辽宁教育》2023,(24):12-14
乡村学校需要正确认识乡村教育在地化的价值与意义,通过乡村教育在地化,实施基于乡土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实现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鞍山经济开发区达道湾镇小学中心校对本地资源进行有效开发,通过课程实施、学科整合、活动设计等路径,加强学生、学校与乡土的密切联系,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乡土文化教育是培育乡土情怀、传承乡土文化的主要载体。乡村学校是乡土文化教育的“守望者”,在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乡村学生的乡土情怀,滋养乡村学生独特的文化个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乡村学校的乡土文化教育面临着重重困境:受“教育上移”影响导致乡土文化传承难以为继,因升学为导向无暇顾及乡土知识教育,而“向城流动”则弱化教师乡土教育情怀等。唤起乡土文化自觉是新时代乡村学校的重要使命。为此,需要开发具有乡土气息的校本课程,构建适合乡村学校的评价体系以及培育一支具有乡村教育情怀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7.
在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面临教师和学生流失、教育教学质量下降等难题,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实现发展转型。在地化与生活化是乡村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一种可能路向。基于这一理念,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城川镇大寨小学充分利用“平凉金果”的区位优势,开发与实施具有乡土特色的“苹果谷”校本课程,建设“小而优、小而美、小而精”的乡村小规模学校。面向未来,乡村教育在地化实践要以“相信孩子”为根本,以满足主体“需求”为导向,以贴近“生活”为指南,以“联盟”协作为保障。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温州市基于区域教育实际,积极推进未来教育视野下的乡村“小而优”学校建设。一是着眼未来社会人才需求,整体设计乡村学校“12345”变革机制;二是把握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从理念、资源、结构、空间等方面系统推进乡村学校课程改革;三是回归教育的原点和初心,以项目化学习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面貌。  相似文献   

9.
乡土文化是乡村教育的素材来源,乡村学校教育是乡土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千百年来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互哺共生。但如今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结构下,乡村学校、乡村教师队伍以及乡村学生与学生家长偏颇的教育价值观使得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的关系渐渐疏离。基于对当前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传承危机的反思,乡村学校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开发优秀乡土文化课程;转变乡村教师离农化倾向,增强乡土文化自觉;转变乡村学生及家长的观念,深化乡土情感,以此改变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逐渐疏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乡村学校诊断对于助推乡村学校改进、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实施乡村学校诊断应坚持关注乡村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乡村学校的内部活力与发展需要、乡村学校与乡村社区的良性互动等基本理念及价值取向;将学生发展质量、教师生存状态、教育教学水平、学校组织变革、教育资源拓展与利用等作为重要着力点;同时,采取多主体全面参与、规范诊断程序和改进诊断方法等基本策略,增强乡村学校诊断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乡村小规模学校作为乡村长期存在的一种教育形态,是乡村教育的重要支撑,也是承接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确保乡村小规模学校的长足发展是奠定乡村教育“基石”、保障偏远地区孩子受教育的关键,能够有效地通过教育阻止代际贫困的传递。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与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乡村小规模学校不断增多,也暴露出诸多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为校长领导力匮乏、师资队伍建设受限、政府公用经费投入不足、学校文化建设匮乏、受城市化办学导向误导严重,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考虑到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内在优势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入手促进小规模学校的长效发展:政府的宏观政策支撑——资源配置;高校的人才输入——对口帮扶;乡村社区资源支持——协同发展;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内在突破——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一些省份开启了新一轮的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不少学者对此持批评态度。那么乡村振兴背景下,能否进行乡村学校撤并?对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厘清乡村振兴与乡村学校撤并的关系,为教育实践解脱思想束缚。文章回顾了二十年来乡村学校撤并的历程和学术界的态度,从而提出,乡村振兴不是一刀切,乡村振兴与乡村学校撤并并不矛盾,必要的乡村学校撤并正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应客观认识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既不能夸大乡村教育对乡村振兴的作用,也不能夸大乡村教育对乡村文化传承的作用;推动部分乡村学校撤并是顺应城镇化发展的正当之举,应树立城乡融合的理念,摆脱狭隘的乡村教育观,推进县域教育生态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教育依赖于本土文化背景,乡村学校教育也不例外。现今乡村学校教育肩负着承继、挖掘、创新乡土文化的重任。通过对广西三江县三所乡村小学的调研,发现乡土文化缺失现象较为显著,主要表现在:教师缺乏文化自信,学生衍生文化疏离,学校教学内容缺乏乡土元素。究其原因,主要是处于弱者形象的乡村教育价值取向城市化、教师和学生的意识形态在离农教育中不断上移。为了走出困境,乡村学校教育应重视乡土文化回归与复兴、提升教师的文化资本、加强学生的文化濡化、匡正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真正成为属于乡村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学校课程建设是在物理与社会空间中开展的课程资源特色化开发、序列化建构的教育实践.在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学校的课程建设蕴含着特定的空间权利及空间哲学问题.现实的乡村学校是嵌入乡村的,拥有特色化的课程发展空间,但在价值定位上却是逃离乡村的,在课程建设中漠视甚至吞噬着乡村取向的课程发展空间,由此形成乡村学校课程建设的空间悖论.为消除上述悖论,乡村学校需要立足本土知识与儿童经验,建设乡村学校优质课程;同时要整合地方经验与开放空间,拓展乡村学校课程视域,还要加强课程知识转化与价值建构,改善乡村儿童的自我理解.  相似文献   

15.
青年教师作为振兴乡村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与骨干力量,提升乡村学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为加快乡村学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本文尝试建立名师片区指导制.本文介绍了名师片区指导制提出的必要性、内涵、内容与形式、价值、实施原则与程序以及具体展开策略,希望有利于乡村学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输血"向"造血"转换.  相似文献   

16.
劳动教育有利于促进乡村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乡村学生的正确劳动价值观,增强乡村学生乡村建设的能力。然而,在乡村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实施主体对劳动教育的片面理解,将劳动教育误读为劳动活动、技术教育和规训手段等,对劳动教育的真正落地构成阻碍。为推动乡村学校劳动教育有序实施,需要从提升乡村学校师生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同、加快乡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和健全乡村学校劳动教育实施制度三方面,予以改进。  相似文献   

17.
刘和平 《教师博览》2014,(12):10-10
学校是乡村的文化中心,是一个村庄的未来之所在.留住了乡村学校,就留住了农村教育的根,就留住了农村现代化的希望,就留住了乡村文化的灵魂.可近些年来,一些学校与村民们之间的疏离感在加剧,逐渐沦为乡村社会的一方“孤岛”.  相似文献   

18.
在国家努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一些乡村学校却一步步走向衰落。本文以华北南部一所农村学校为研究对象,该所学校在现代化的发展之中,作为乡村中传递知识的主要场所,并没有日益繁荣,反而日渐衰落。这种衰落是多种原因交织、慢慢衍变而成的,比如学龄儿童的减少、师资力量的弱化、村民对于教育的失望、撤点并校的国家政策,等等。乡村学校的衰落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乡村地区的教育,发展乡村教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乡村教育的振兴。城镇化浪潮下的乡村教育面临诸多困境:教学内容缺乏乡土元素,乡村学生与乡村生活渐行渐远;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情怀淡漠,乡土资源与学校教育日益疏远;学校管理模式城市化,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明显隔膜。传统耕读教育在新时期具有多重意蕴:劳动教育功能,创新劳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全面育人功能,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方联动力量,连通古今联动家庭学校社会。新时代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耕读教育作用的路径:深入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的耕读教学元素;搭建多层次、多形式的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因地制宜创建生动、活泼的耕读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20.
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是中国城乡教育现代化的共同本质和目标,农村教育现代化是有特色、先进性和高水平的国家教育现代化本质和目标在农村有特色的普遍化。现代化基础教育学校特色是在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基础上充分体现的学校精气神的个性,是教育理念特色与教育形式特色的统一。发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现代化优质教育必须振兴乡村教育,结合乡村文化、地理等特点,努力推进乡村学校特色发展和乡村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