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王安石从小聪明伶俐(ling li)。有一年秋天,正下着毛毛细雨,王安石的父亲穿着单衣,坐在屋里,把王安石叫到跟前说:"儿子啊,大家都说你聪明,可我不信。如果我坐在屋里,你能叫得我站到院子里去挨雨淋,才算你真聪明。"王安石知道父亲在考自己,就笑着说:"父亲,下雨天当然是坐在屋里,我怎么能叫您站到院子里  相似文献   

2.
重读王安石     
王安石是一个诗人;王安石是一个词人;王安石是一个散文家;王安石是一个政治家;——王安石是一个怪人。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抚州临川人(今江西抚州市),其父王益为祥符八年(1004年)进士,一生只做过几任州县官吏,但他却“自任以世之重也”。王安石也说:“盖先君所存,尝欲大润泽于天下,一物枯槁,以为身羞”。乃父乃子,自视与云平,由于王益在故乡临川“无田园以托一日之命”(君子安贫乐道?不务正业?出生平贱?)所以当他游宦四方时都是奉亲携眷而行,因此王安石在出道之前就随父亲到过许多地方。十三岁那年…  相似文献   

3.
一、生平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发展中国古代教育理论和改革国家教育制度方面卓有贡献。王安石出生于小官僚家庭,父亲王益系进士,曾做过几任州县官吏。少年时代的王安石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主要学习孔孟之道,"故道必尊先,言必称孔孟。"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及第,任地方行政官员18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  相似文献   

4.
王安石在北宋中后期居于士大夫文人的核心,交游极广,关系也很复杂.他与父亲的朋友及其子孙的世交之谊,为他在思想、文学以及政事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研究王安石交游关系及其形成方式,有助于更进一步了解王安石及其新学学派的思想作风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评价一个历史事件,考察一个历史人物,离不开人性角度的分析。诗以言志,文以传情,了解一个人的性情,诗词是一个很好的载体。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留名后世,以“熙宁变法”彪炳史册,通过王安石留下的诗文作品,可以以管窥豹,勾勒出王安石的从政经历和个人性情。  相似文献   

6.
在延续两千多年的儒法斗争史中,儒家因为手中没有真理,不敢作堂堂正正的严肃斗争,他们的一个惯用伎俩就是咒骂。谁敢触动旧事物,谁就要遭到咒骂。触动得越深,咒骂得越凶。秦始皇焚书坑儒,被骂了两千年。王安石变法,被骂了一千年。“人言不足恤”。法家是在谩骂声中战斗过来的。王安石横眉冷对司马光之流的怨谤,没有被他们的汹汹然所吓倒;王安石死后,顽固派们的几句咒骂,又岂能吓退后继的改革家们? 人言固不足恤,但对于敌人的咒骂却是应该仔细加以研究的。这是战斗的需要。王安石死后半个世纪,朱熹接着司马光咒骂王安石;朱熹死后,接着他咒骂王安石的,代有其人。直到一千年后,林彪又跳了出来,咒骂王安石是“拗相公”。吠影吠声,真乃一丘之貉。为什么林彪要咒骂王安石?为什么林彪特别重视朱熹咒骂王安石的反革命历史经验?阶级斗争的实际,给我们提出了研究王安石变法和两宋时期儒法斗争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3,(17):I0002-I0002
一、生平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发展中国古代教育理论和改革国家教育制度方面卓有贡献。王安石出生于小官僚家庭,父亲王益系进士,曾做过几任州县官吏。少年时代的王安石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主要学习孔孟之道,“故道必尊先,言必称孔孟。”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及第,任地方行政官员18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参与国家大政,时年49岁,直到1076年第二次罢相,共执政8年。时值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化,而北宋统治集团因政治腐败、官吏庸碌,无法解决这一系列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8.
李华瑞教授:按照上次课的安排,今天我们讨论王安石及其变法。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自元秸初年高太后、司马光等人废除新法,到今天历史已走过了900多年。900多年来.有关评议和研究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论著可谓是汗牛充栋。仅以20世纪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研究、评议王安石的传记、变法史实的专书达90余种,发表论文约千余篇,而这些论著又是毁誉、褒扬。莫哀一是。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好象一个谜似的,为人们所不理解。封建的学者把他看做“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异端.  相似文献   

9.
人物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晚年住在半山(今南京紫金山附近),号半山老人。元丰三年受封荆国公,故称王荆公。死后谥曰“文”,故又叫王文公。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也是思想家,他的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反映了他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这是王安石变法的思想基础。他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文风古朴,笔力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相似文献   

10.
吉田洋子虽然年仅17岁,但却具有整整15年的中国居住史。她自小跟在西安某大学外语系任教的父亲生活在一起,并在这里开始和结束了她的“9年制义务教育”,去年底返回日本就读高中。不久前地参加了在西安市举办的中日中学生友好联谊活动。当记者问及吉田小姐中国中学生有哪些不足时,她说了以下5点:  相似文献   

11.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市)人。少年时曾随做地方官的父亲游历过许多地方。父亲死后,定居江宁,立志钻研学术,“务为有补于世”,自百家诸子之书,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中进士,以后曾长期任地方官,深知民间疾苦。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起主持了长达九年的变法运动,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晚年罢相后居江宁,封荊国公,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终年六十六岁。本文结合当时变法的具体措施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王安石的经济管理思想。  相似文献   

12.
对于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刘岩波同志的《是“罢相回乡”还是“拜相进京”》(载《陕西教育》1991年第11期)和戴牧同志的商榷文章《春风明月费斟酌》(载同刊1992年第9期)各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在此,笔者也想凑个热闹,谈一点个人的粗陋之见。王安石生于宋真宗赵恒天禧五年(1021)的冬天。父亲王益,一生只在南北各地做过几任州县官吏,20岁以前,王安石随父在南北各地游历,广泛地接触到当时的社会现实,目睹了百姓“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王安石:《感事》)的苦难生活,认识到官贪吏虐、豪强横行是民不聊生的根源。这些经历和认识对他以后改革政治、实现变法打下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3.
“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我国儒法斗争的历史,以大量事实,证明了鲁迅这一正确的论断。政治如此,文学岂能例外。北宋中期,司马光之流对王安石的围攻,便是一例。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高举“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相似文献   

14.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司马光由于两人政见不同,因而对王安石的评价有失偏颇。他一方面用“谗佞幅凑、败坏百度”婉转否定王安石新政的政绩,另一方面屡屡制造王安石“执拗”的舆论,以说明王安石的刚愎自用。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相似文献   

15.
荆公晚年耽于佛屠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王安石的新法,千百年来已留下了车载斗量的褒褒贬贬;对于栖隐钟山的王安石却只遣有耽于佛屠的定论。本文从佛教世俗化、儒学式微、宋朝士大夫普遍参禅问道的大背景出发,论述了王安石不仅不存在隐遁泉林的主观愿望,还积极利用佛教辅助实现其经邦济世的宏愿,他在熙宁未年的自记罢相,是他晚年与佛教发生密切联系的契机,退隐后的王安石也并非只栖心释梵,而是密切关注社会,因此,晚年的王安石对佛教也是有所去取,以用世为要。  相似文献   

16.
运用思想考古的方法,实地考察王安石的故居故地,如南京半山园、江西抚州盐埠岭(古名盐步门)、东乡县上池村、金溪县曼谷峰、金溪月塘村等,并进而从历代献和王氏后裔谱牒的记载中,勾沉索隐,去伪存真,寻找王安石墓葬的线索,认为:王安石于元祐元年(1086年)病逝江宁,葬于半山园,元代还有人凭吊祭莫过,明初洪武前期由王氏子孙王伯安承今迁徒,移葬江西金溪月塘王氏祖坟山,弘治十三年(1500年)因王徐二姓山林纠纷,墓家尽毁。章还就某些现点和史实对王安石研究中已有的看法提出了商榷。  相似文献   

17.
学而知不足     
吃了多少苦下赎泞多少书,祖先谆谆教导我:学而知不足。啊,知识如大海,碧波托日出。我是跨海追日人,勇升逆风帆,浪尖劈坦途。攻过几道关?还有几多路?老师时时鞭策我:学而知不足。啊,科学无止境,学子有抱负。胸怀壮志攀高峰,为母校增光,为祖国服务!地址:北京大兴滨河西里南区居委会36一1一3 02邮编:102600学而知不足@刘志毅!北京大兴滨河西里南区居委会36-1-302102600~~  相似文献   

18.
初学议论文,可以从一事一议练起。练习一事一议,《伤仲永》是一个范例。1从《伤仲永》可以看出,一事一议,走的是一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一步要掌握事实,第二步要思考,探究事实之中包含的道理。方仲永这个事例,我们读起来觉得很简单,那是因为王安石写得简明扼要。要是想想王安石了解的过程,就可以想见并不简单。王安石了解仲永的过程,长得很哪。从“余闻之也久”,“十二三矣”,“又七年”这几句,可以算出,即使不到15年,也将近15年。用现代的话来说,王安石是做了一番“跟踪调查”的。王安石是个有心人,每次到舅父家…  相似文献   

19.
王安石父子对谜联 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儿子王雱,幼年便能吟诗作对。有一天,王安石想考考他的文才,便边吃饭边出了一个上联:一刀剖开舟两叶,内载黄金白玉。王雱意识到这是条谜联,他先说出了谜底——煮鸡蛋,接着对出下联:双手打破坛一个,中藏玛瑙珍珠。“对得好!”父亲把儿子抱起来,连声夸赞,并道出谜底:“吾儿所吟乃石榴。”  相似文献   

20.
在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我国文学史上诞生了一位独具人格魅力的大文豪——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堪称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有《东坡文集》、《东坡东府》等。苏轼二十一岁时随父亲苏洵入京参加进士考试,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二十六岁踏上仕途。三十岁时,因苏洵病故,回乡守丧。三十四岁再到汴京,判官告院。此时,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之时,苏轼在变法思想上与王安石存在分歧,他不主张遽变,反对求之过急,于是接连上书神宗,反对王安石变法。元丰二年,苏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