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司马迁著的《史记》,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阅读《史记》的人物传记,使人宛如置身于光彩夺目的画廊,看到了数以百计性格迥异、各具神态,曾经在历史舞台上演出过威武雄壮的活剧的著名人物。这些人物塑造得如此成功,是和司马迁长于运用典型事例和细节把人物性格写得鲜明突  相似文献   

2.
5月28日将在陕西韩城——司马迁的故乡,举行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年大型活动“风追司马”,这是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司马迁纪念活动。  相似文献   

3.
文学是人学,这是高尔基提出的命题。我们也可以说史学是人学,因为人是历史的主体。古代传记文,自然也以人为主体。 本节着重讨论古代传记文怎样写人,并从中寻求对新闻写作的借鉴意义。 细节——个性——典型——时代,这八个字,四层意思,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当是:通过细节描绘,揭示个性特征,刻画典型形象,体现时代精神。 细节,作品中细腻描写人及与人相关的事物的  相似文献   

4.
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冲撞转型、人物典型沛然涌 穆青说:“获得细节,处理好细节,这是记者的思想现的时代。一方面,新闻记者为先进人物的事迹所感动、 水平、新闻敏感、采访经验、写作技巧等能力的综合反所振奋;另一方面,在采写过程中又不无苦恼:典型人物 映。”堪称至理名言。写多了,就会产生张三、李四都“差不多”的感觉。 细节在表现人物典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人物典型之所以典型,在于其鲜明的个性。人物典型个性的展现,首先需要我们发现并提炼出…  相似文献   

5.
细节细节,在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里起着重要作用。如同电影中的分镜头的效果一样。也可以说,没有分镜头,就没有完整的影片,没有细节,报告文学就不能成篇。细节是什么呢? 据说五十年代,苏联一位写报告文学的作家来中国访问,在北京举行报告会。偏巧,那一天文学翻译不在,临时找了个工业翻译顶替。当这位作家讲到“细节”时,翻译翻了个“关于零件问题”,弄得人们莫明其妙,怎么在文学创作中跑来了个零件呢?这是风马牛不相及呀?牛头对不住马嘴呀?纷纷递条子,翻译慌了,问那位作家,那位作家又重复了一遍,翻译又改成了“碎步”。改得人更糊涂了,怎么又跑来个“碎步”?原来,在俄文中,机器上的零件,测量中的“碎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力所在。新时期要搞好典型报道,其出路即在于创新。因为创新是新闻报道改革的不竭动力。创新,就是要大胆摒弃、否定旧的新闻报道模式,勇于在内容、形式等上出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1、将典型报道写深写细,从而实现“可读”。媒体宣传典型,是要吸引读者、引导舆论、教育群众的,但是有些典型报道动辄板起面孔说教,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典型形象离官兵们太远,仅靠干涩乏味的数字来说明成绩,让人看了第一句就不想看第二句,可读性很低。其实,可读性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内容,二是表达。牵涉到报道的事实、立意、标题及情节、细节等方方面面。新闻报道的典型,需要反映人物、事件的本质特征,需要尽可能多地利用丰满、生动的典型材料来概括广泛的现象。同样值得重视而易被忽视的是细节。要注重细节的刻画和渲染,其所谓“于细微之处见真情”,就是因为细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典型报道靠事实说话,而事实要靠细节来打动人。在典型报道中,在涉及可感性较强、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地方,叙述的节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写活,是写作的最高境界。”新闻人物是写人的,我们要下大气力向“写活”这个最高境界奋进,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行,在脑子中树立起一个活生生的形象来。这样才能够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如何把新闻人物写“活”?一、典型细节法所谓典型细节法,就是选择典型细节来写活人物的方法。细节是新闻人物的血肉,新闻人物的特色和新鲜感,除了作者的描述外,还必须通过生动的细节来表现。1988年9月27日,自贡日报刊登了一篇新闻,题目是:《在高敏家里》(获四川省优秀新闻一等奖、中国地市县报优秀新闻特等奖),文中多处运…  相似文献   

8.
获得细节,处理细节,是记者的思想水平、新闻敏感、采访经验、写作技巧等能力的综合反映。对新闻报道来说,细节也是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一种典型事实,而且往往是很精巧的能反映本质特征的典型事实。挖细节本是困难的,挖有特点的细节尤其困难。获取有特色的镜头,可起“一细顶千粗”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细节描写在文艺创作中的魅力,我们早有体会,而在新闻文体写作中,细节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犹如一支神来之笔,使新闻这一朴素平安的文体变得生动形象起来。新闻写作中的细节,源于文艺创作中的细节一词,其不同之处是文艺创作中的细节是虚构的,而新闻作品中的细节必须完全真实。如何掌握和运用细节描写呢?笔者认为:一、深入细致的观察是细节描写的前提与文学创作相同,在写作新闻之前,必须拥有大量的、丰富的素材,那就是必须对报道的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了解。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作者到现场去采访,到第一线去采访,到发生事件的地点去采访。穆青同志在谈到人物通讯的写作时说,生活本身是丰  相似文献   

10.
段勃 《新闻爱好者》2006,(12):61-62
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或者情节,在新闻作品中表现为细致描写的地方。细节首先要“细”,如古人云,“无论记事纂言,其中皆须有表微意在”,它是起“表微”作用的;其次,细节的第二个特点是“节”,指那种筋骨节要的地方,即是指最重要、最能体现人物精神面貌或者事件本质的那一段情和景①。在新闻作品中,细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新闻人物的刻画还是新闻事实的展开,典型环境的描绘都离不开细节,细节就是新闻作品的点睛之笔。在电视调查性报道中,细节起着更重要的作用,这是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文本特点决定的。电视调查性报道是电视新闻工作者运…  相似文献   

11.
1958年7月,周恩来同志与国家档案局工作人员谈话时指出:“到档案馆工作不仅要整理和保管好文件,更重要的是熟悉业务,……你们还有个重要任务,就是编写历史资料。”到第二年6月与国家档案局负责人谈话时又进一步指出:“档案工作人员要学习司马迁,当司马迁。”可见,“档案工作与档案文献编研”这一观点,早在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同志就给我们提出来了,不仅要搞好档案的保管利用,还要搞好历史资料的编研,并要求我们要当司马迁,要当史学家。所以我们搞档案工作的同志,肩上的担子是重的,是艰巨而光荣的。档案是一门学科,从事档案工作就是从事一门学…  相似文献   

12.
细节,犹如新闻精品中的珍珠、玛瑙、美玉,它逼真、闪光、小而精巧,瑰丽动人。尽管看起来是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却生动活泼,小中见大,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往往成为新闻事实或故事情节中最真实、最精彩、最具特色的精华部分,也是新闻精品中最能说服人、打动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难怪有人把新闻细节称为“新闻的细胞”,“通讯的血肉”了。而事实上,一篇传世的新闻精品,都有一两个、两三个精彩感人的细节。因此,我们在新闻采写中,不可不重视对新闻细节的潜心捕捉和着力表现。 选用最能揭示事物本质的细节 细节是组成情节最基…  相似文献   

13.
杂文与新闻,这似乎是相隔甚远的两码事,我却把它们捏到了一起。记者习惯于用事实说话,到哪儿就去拜访事实,寻求事实,记录事实。然而,十多年的新闻实践告诉我,如果缺乏杂文修养,报道太实在了,反而有先之“死”。其实,我国伟大的历史家,也可以说伟大的记者,在描述事实时,总是赋予形象思维,赋予意境的。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中国记者的祖师爷有两个:一是司马迁;二是司马光。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代表作。《项羽本纪》中“四面楚歌”的意境.作为成语流传至今,并且还要流传下去。司马迁在每篇“本纪”、“世家”、“列传”的后…  相似文献   

14.
<正>细节是电视新闻写作中常用的手法, 在叙述一件事或谈论一个问题时,牢牢抓住一个典型细节,从而“一滴水见太阳”,揭示一个重要主题,丰富新闻内涵。在电视新闻中,细节“以小见大”的作用,使得新闻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比如,我在做《新村村两委转变观念  相似文献   

15.
一篇报道以一个具体的事例(如小故事、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开头,然后再进入新闻主体部分。这样的写法是本报提倡的,很多报道都是这样写的。这是典型的“华尔街日报体”的开头。  相似文献   

16.
霍松林 《今传媒》2009,(12):43-43
韩城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地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华夏上古的“禹凿龙门”,到中古时期的“迁生龙门”,俨然已成为这座文化名城之人物和事物的见证。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在饱受莫大屈辱之后,“不坠凌云之志”,  相似文献   

17.
“只要主题重大,题材典型,写作精巧就可以入选为好新闻”,这一点基本上已为新闻界认可,所以,在评选好稿时人们都把它作为标尺来衡量。可是,却往往有一些主题重大、题材典型,写作精巧的稿件落选,原因何在?我以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圆通”二字。古人云:“义贵圆通”。意思是文章的内容要符合事理,无懈可击。一篇新闻稿要想经得起  相似文献   

18.
做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我认为电视节目在细节的表现上,画面本身所具有的视觉冲击力和说服力是压倒一切语言形式的。但是,在电视这一记录性节目中,更多的细节也不完全产生于拍摄现场。画面本身的时态常常适合于表现“正在进行时”,观众对画面的要求和信任也是它的纪实性和现场感。一大部分不能在现场出现的细节在时态上属于“过去时”。而再现细节,等于表演细节,扮演细节,在时态上就不能为观众所接受,而那些无法再现的细节,用文字语言上的细节也同样可以完成,它的时态可以是自由的,不受任何限制,任何约束,人们也是给予最大信任的。  相似文献   

19.
视觉新闻写作的特点,具有目击现场的形象、画面或镜头以及典型的细节。换句话说,新闻中要再现报道现场的一情一景或人物活动,使读者感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新闻写作要做到这一步,记者或通讯员只坐在办公室单凭冥思苦想实现不了。那么,写好视觉新闻的关键在哪里?  相似文献   

20.
1959年6月10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亲切接见参加全国档案工作先进经验交流会的一千多名代表,在与时任国家档案局局长的曾三等档案干部谈话时说:“你们档案工作人员要学习司马迁,当司马迁”,要求档案工作者要像司马迁那样,利用档案,研究历史,编修历史,为国家的档案和历史研究做贡献.曾三把周总理的指示传达给与会代表,与会同志深受教育和鼓舞.会后,曾三还分别写信给郭沫若、吴玉章等史学大家,向他们转达周总理的指示,并请教相关问题.郭沫若回信说,“我倾向于认为司马迁曾经是一位档案工作者”.吴玉章也认为,“司马迁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天文学家,而且是一位档案工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