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路遥小说语言的艺术魅力,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对陕北方言的恰当利用。其中,人物道白中出现的方言土语,取得了人物语言乡土化、个性化和传神化的效果。而融入小说整个叙事话语系统之中的陕北方言,对增加作品的地域色彩,挖掘深蕴的文化内涵,显示其创造的独特性都有一定的助益。  相似文献   

2.
路遥小说语言具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其中最大的特色是对陕北方言的恰当利用。陕北方言经路遥精心提炼,无论是融于小说人物道白中的方言土语,还是融入小说整个叙事话语系统之中的陕北方言,都体现了路遥小说语言的朴实、平淡。但另一方面,路遥并非一味追求朴实、平淡,由于表达的需要,有些语言也比较幽默诙谐。  相似文献   

3.
杜鹏举 《亚太教育》2019,(9):175-176
本文分析了陕北地区地方语言的特色,并对陕北方言与陕北民歌之间的关系做了简要分析,阐述了陕北地区地方语言保护的重要意义,总结了陕北地区地方语言保护的措施,主要从政府保护政策、社会群众的交流与传播以及方言的留存方式上对陕北地区地方语言保护进行分析,旨在通过对陕北地区地方语言特色及其重要性的分析,使人们能够重视陕北方言的保护,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清代小说《风月梦》是一部以描写扬州妓女生活为主的小说。鲜明的地域色彩使其语言也富有扬州风味。丰富的方言词语不仅有助于人物的塑造,成为小说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且也为今人了解甚或研究清代扬州方言及其流变提供了有益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铁凝长篇小说《笨花》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明显带有冀中方言特点,特别是方言词语的频频运用,使小说的乡土气息更浓郁,历史氛围更凝重,人物形象更鲜明,为《笨花》增添了"笨"色,也显现了作者语言风格的变化。方言词语是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对象,文学创作中运用方言词语须得体适度,《笨花》为小说写作恰当得体地运用方言词语提供了一个颇有研究借鉴价值的文本。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对冯骥才的生平经历做了简单的概述,进而对冯骥才的作品进行深入探究,从冯骥才小说的标题、小说的比喻手法、小说中的精策、小说中的方言、小说中的拟声词五个角度分析了冯骥才小说的语言风格,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描写。  相似文献   

7.
郭海音 《现代语文》2006,(12):31-33
蒋成璃先生比喻“语言是作传意,读理解的通衢”所以阅读小说就要借语言走进小说,走进小说的人物、故事、作和化等等。优秀作品的语言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语言使用妥帖,语义表达适切,所以通过语言品读来教小说,才能真正抓住小说本身,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小说语言的魅力。在小说教学中,关于语言的品味,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比较,揣摩人物的性格:可以换位入境,体味小说人物的感情:可以感悟语言的调子,撞击小说人物的灵魂。同样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小说的语言,做更深入的品读。如将描写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进行替换,品读人物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8.
《皇黎一统志》是越南汉文小说中最具代表性并且是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小说作者深厚的古文功底赋予这部作品成熟的语言魅力,语言运用非常出色并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作品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的语言特点,谚语、方言及生活俗语的运用以及作者近似史学风格的语言把人物塑造的栩栩如生.使得人物活灵活现的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9.
沙汀在小说中极其喜欢使用四川的方言土语.他小说中的方言主要存在于人物的对话和人物的命名上,小说中的人物大都操着一口地道的四川话,人物的诨名也带有浓厚的四川味.探究其创作心理,除了人物角色的需要,主要因为沙汀对四川方言的热爱和熟悉.  相似文献   

10.
高建群的《大平原》是一部家族史,是以作者自己的家族为原型的,小说中渭河平原上高氏家族的主要人物的原型都是作者的亲人。在这部平原史和家族史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陕西方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不同的章节对方言的使用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在讲述这一家族的时代变迁和命运沉浮的部分,作者选择以承载特定情感的方言来书写;而在其余的部分,作者则极少甚至完全不使用方言书写,尤其在一些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追忆往事的章节中,这种倾向性尤为突出。这种倾向性可以看作是一种艺术的返乡,在思想情感的驱动下,作者将浓厚的乡土情感以"本色"化的语言书写,使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借助着方言元素来讲故事,作者于乡土化的表达方式中也完成了一场对精神家园的探寻。  相似文献   

11.
叶紫是20世纪30年代一位重要的青年革命作家。他创作的农村题材小说在凸现主题和刻画人物形象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作品的人物语言在描写刻画方面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人物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二是人物语言具有浓郁的益阳方言韵味。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小说人物(大颠)及语言说明《后西游记》是一部与潮人关系密切的长篇小说,其作者可能是闽南方言区人。  相似文献   

13.
作为陈忠实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白鹿原》切实体现了巴尔扎克的那句"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白鹿原》中的人物个性鲜明而各不相同,他们的人物特点与语言不可分割又相互联系。为了认识和理解人物形象的精神、文化内涵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从而客观地评价作品的文学价值,本文将从语言整体和方言词汇的角度出发,浅析人物语言的表现力,探讨语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陕北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都处于封闭状态,与外界交流很少,所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北方言.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方言蕴含了特殊的地域文化.在陕北方言中,有许多词语都与丧葬有关,这些词语反映出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陕北丧葬文化.庄严的丧葬礼仪程序表现出了陕北人浓厚的孝亲思想,也体现了陕北人死者永生与灵魂不灭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5.
方言口音作为特定地域的文化符号,在林语堂的小说中频繁出现。作为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方言口音在小说叙事中根据主题的需要,都被赋予了一定的跨文化意义。文章以林语堂小说为例分析方言口音这一地域符号的传承与发展,发现它不仅关联着小说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环境描写的推进,还渗透着地域偏见、阶层偏见、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等问题。研究表明,它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文化传播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废名的小说语言特征鲜明,别具一格,表现在小说文本中就是不断实践各种语言探险。他在小说语言探险方面采用的艺术手段主要表现在:不合语法的陌生化,古典诗词的现代化,方言词语的原初化。这些艺术成就使得他的小说语言在表达和阅读上取得了双重的审美效果,展示了一种突破语言表达限度的可能方式。  相似文献   

17.
感觉在贾平凹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具有突出地位,他的作品往往从人物的感觉入手展开叙述,细节密实,意象丰富,把读者带进丰盈的感觉世界。商洛方言作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语言,饱含着民间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具有鲜明的感觉化、感性化特征。贾平凹之所以执着于方言写作,是因为商洛方言的感觉化特征与他崇尚感觉的审美心理形成了同构对应。这一同构对应具体表现为商洛方言与贾平凹感应论艺术观、重整体的审美观及追求语言自身审美价值的语言观之间的同构对应。  相似文献   

18.
莫言对我们来说都不陌生,他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写的小说《红高粱》对新时期的文章来说具有转型意义。他利用独特的叙述技巧,为我们带来了很有特色的《红高粱》开创了中国新历史小说叙事的新纪元。本篇小说的语言特色十分鲜明,他写作时运用的修辞手法,诙谐幽默的方言词汇对地域色彩进行展现,变异化的语言以及自然的抒情技巧等等。这些技巧和语言特色的整合使他的小说拥有独特的审美风格,用对话的形式书写了生机盎然的民间生命形式,批判了顽固僵化的话语观念,将乡野民间的美好景象描写的淋漓尽致。他的文章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在选取语言方面也独出心裁,很好的使用了修辞手法,将语言的表达更进一步,抓住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将人物所要表达的情感用"莫言式"的方式写出来,引人深思,使读者回味无穷。本篇文章主要对莫言写的《红高粱》这个小说中的语言和艺术的特点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刘宇瀚 《文教资料》2007,(31):37-39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每一种方言各具特色,我国各地的民歌之所以多姿多彩,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方言的差异使各地各民族的音调及唱腔也风格迥异。学习过民间音乐的人,唱出的作品表现力是很强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语言的使用,它左右了曲调的进行和风格的表现。本文主要是通过对陕北方言的认识来分析方言对陕北民歌艺术风格的影响。首先认识了解方言,然后分析方言与民歌中的音调有什么联系,最后总结方言在民歌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李绿园本着写实主义态度创作的《歧路灯,》在语言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歧路灯》中人物语言各有声口、富于个性,再加上河南方言的成功运用和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从总体上看,此小说的语言雅俗共赏妙趣横生,独具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