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稽愆集》是明代翁万达的自编书札集,是研究其生平、思想的重要文献,陈香白先生加以校点整理,并附有相关资料,甚便学人,但在校对、标点等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今各举出数例,据朱仲玉等点校的《翁万达集》及其他资料,略作订正。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翁万达的《养吾说》和《主静说》为主要依据,将他的学术思想放在明代中后期潮汕地方儒学思想嬗变的历史背景中作了剖析,并与当时知名的学者作了比较,准确地把握了翁万达的学术思想的实质和倾向,认为他“注重践履又不废学问”是“受白沙学派的影响特别深”。  相似文献   

3.
《三国志·谯周传》记载:谯周“研精六经,尤善书札”。“书札”应是“《书》《礼》”之误,依据是:《通志》的《谯周传》“书札”作“《书》《礼》”;从谯周作品及谯周的经学承传来看,作“尤善书札”不舍理,而作“尤善《书》《礼》”则合理;《三国志》中“礼”字多讹为“札”字;“植”字很早就已写作“礼”,而“礼”字与“札”字形近,易致二者混淆。  相似文献   

4.
《孔雀东南飞》中有“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之句。高中语文课本注释为:“誓,似应作‘諐’。諐,古‘愆’字。諐违,过失”。究查课本注释的依据,不外如下:纪荣舒《玉台新咏考异》:“誓违二字,不可通,疑諐违之讹。諐尤‘愆’字”。闻一多《诗选与校笺》:“纪说是也,今握正。”余冠英《乐府诗选》、“誓或疑是‘諐,字之误,是古‘愆,字,过失也。‘违’也是过失。”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一):“‘誓’可能是‘諐’的误字。‘諐,音同qian,同‘愆’。‘愆违’,过失。”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也认为  相似文献   

5.
试论包世臣的吏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世臣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位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家。他“少攻词章,有经济大略”(《清史稿·文苑传》),究“漕、盐、河工之学”与“理财用人兵农之要”。这些方面,史学界已有所探讨和论述。然而,对包世臣丰富深邃的吏治思想的研寻,迄今尚属鲜见。本文拟就包世臣的上述思想,仅作试论。因囿于学力,简陋不免,尚乞高明,绳愆纠谬。包世臣是“文成而后学政”,而且,“颇究吏事”(《安吴四种》卷25《农政》),以下凡引自本书者不再一一注明书名)。因长期周旋于官场政要之间,“几经阅历”,并  相似文献   

6.
僧《出三藏记集》最初之“十卷本”,当始编于南齐建武时代并成书于齐代,它是探讨刘勰《文心雕龙》与佛学之关系的最可征信的文献材料。僧入梁后对《出三藏记集》续有大幅度增补,所以学界一般认为《出三藏记集》成书于梁,这也是并不错的,但当说明是十五(或作十六)卷本。一个关键问题在于某些论著没有仔细考察其“十卷本”与“十五(六)本”的编撰时间有先后之别,从而混淆了《文心雕龙》研究中的有关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原君》是十七世纪中国著名思想家,历史学家黄宗羲的政论集《明夷待访录》的开宗明义篇。全书包括《原君》、《原臣》、《原法》等阐发民主、平等思想的篇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君主专制及其理论基础的论著,它鲜明地体现了近代民主思想。作者幻想以“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原臣》),为臣“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也,非为君也“(《原臣》),及建立“为天下之万民”的“天下之法”(《原法》)等政见,得到  相似文献   

8.
韩愈以儒学思想修身治国,除了在治国政要上辟佛抑老外,并不一概排斥其他学派思想,对百氏杂家有可取者,不但予以肯定,且兼收并蓄。他的《读(鹖冠子)》一文,较全面评说了《鹖冠子》一书的思想。从黄老道家鹖冠子,《博选》之“四稽“五至”及《学问》之“九道”“礼乐仁义忠信”等方面出发,解读韩愈论鹖冠子及其学说,探讨退之肯定鹖冠子的原因及他对别派学说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曹元弼、段熙仲为近现代经学大家,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曹元弼覆段熙仲书札一封。本文在校录书札的基础上,就书札所涉及之房室之制、《礼经》校勘、《礼经》之例等三问题及此札撰写时间、曹段二氏经学思想之异同予以考释。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写《史记》作《货殖列传》,多叙商贾之行事,说明货物滋殖的规律(“货殖”二字,可解释为财货殖积累之意),他首开在历史著作中记载经济活动的范例。“经济”二字,即指经国济民的道理。所以《货殖列传》是一篇真正的经济学论著,然后,使人觉得,他的经济思想也和他的不朽之作《史记》一样,“自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我国占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乐教”是其教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千多年来,孔子“乐教”思想不仅主宰了中国整个封建时期的音乐思想,对中国当代音乐教育也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孔子的“乐教”思想 孔子的“乐教”思想并未形成专门论著,只散见于《论语》等孔子学生编纂的论著之中,但从其中可以看出孔子乐教思想的  相似文献   

12.
"书札"质疑     
本文对《三国志》《谯周传》中谯周“尤善书札”提出质疑,从谯周的师承传授、著作情况以及“礼”字的写法等方面作出考察。认为由于“札”与“礼”字形近似,造成书写之误,“书札”即为“《书》《礼》”。  相似文献   

13.
《楚辞·九章》中的《惜往日》是一首兼有叙事性质的政治抒情诗,叙述了爱国诗人屈原得到楚怀王的信任从事变法,以及后来遭谗放逐直至沉江自尽的过程,“大声疾呼,直指谗臣蔽君之罪,深著背法败亡之祸”(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卷四)。对于研究屈原的思想,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目前的研究情况看来,还有等于深入,且不说它的作者问题,曾国藩、许学夷、吴汝纶等主张非屈原之作,至今意见不一,未有定论,即使对于它的结构和法治思想的具体表现亦可作进一步研究。本文拟就后面两个问题作一些探讨,抛砖引玉,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4.
对元代雎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人们发表了不少评论,对该套曲的思想内容评价之高,难以令人信服。一、《高祖还乡》非大胆之作《高祖还乡》以其“制作新奇”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因为它戏谑、嘲讽了一位皇帝,所以有人认为它是“大胆”之作,作者具有“艺术胆识”。  相似文献   

15.
“信”的“书札”义起源于何时,这是汉语词汇史上一个悬而未决的小问题.一般学者认为:“信”的“书札”义至迟在南北朝时就已出现,郝懿行在《证俗文》卷六“书信”条中说:“其称‘书’为“‘信’者,始于梁武帝赐到溉《连珠》.”但已故著名学者郭在贻先生对此说提出批评,认为《梁书》卷四十《到溉传》所引梁武帝赐到溉《连珠》中的”研磨墨以腾文,笔飞毫以书信”,不是指“书札”,而是指’幡信”,不过,郭先生另从《幽明录》、《南齐书·张敬儿传》中检得二例,证明“信”的“书札”义始于六朝.1984年郭先生又发表专文讨论这个问题,补引八例,进一步论证晋南北朝时“信”有“书札”义.遗憾的是,嗣后经张永言先生的深入考辨,发现郭先生所引十例,无一例是用“信”表“书札”义,对张先生的考辨,郭先生生前曾致函表示饮佩和赞同.1992年张先生的《语文学论集》出版,在《两晋南北朝“书”“信”用例考辨》一文后,张先生提到朱庆之发现汉译佛典用例可证东晋时“信”已有“书札”义,如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佛说长阿含经》卷十三第三分《阿摩昼经第一》:“更作方便,求为使命……从此诣彼,从彼至此;持此信授彼,持彼信授此”.另外,笔者于《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的《先唐文》也检得一例:胜光王《与影胜王  相似文献   

16.
唐代大政治家陆贽的奏议“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东坡七集·奏议集》卷十三《乞校正陆贽奏议上进札子》),且“真意笃挚,反复曲畅”(《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翰苑集”条),“纡馀委备”、“正实切事”(《艺概》卷一)。无论思想内容或写作技巧,都堪为“一代典章”(《皕宋楼藏书志》卷六十九),因此受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宝重”(《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陆贽的治国思想、理财之道,于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为整理陆贽的著作,笔者对陆集的版本情况作了初步探索。现根据所见到的陆集版本和诸家书目的记载,将其流变过程略述于次。  相似文献   

17.
周全华 《上饶师专学报》1992,12(2):72-73,93
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生于明万历41年(1613),卒于清康熙21年(1682。他所撰《日知录》是一部“具有时代解放意义的成功的作品”(侯外庐语)。《日知录》之作,炎武自谓“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弟子潘耒庐《日知录》说:“《日知录》则其稽古有得,随时剳记,久之而类次成书者。  相似文献   

18.
《近思录》以《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为结构基础,内容围绕“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展开,对《大学》所蕴含的教育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与扩展,体现出宋代理学教育的理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及“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二分的人性论构成宋代理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基石。“仁”“义”“诚”等道德概念贯穿《近思录》全书,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教育语汇;与此同时,《近思录》对齐家之道、出处进退辞受之义、治国平天下之道等问题作了细致而深入的探讨,体现出“大教育”的视野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并深刻改变了此后的中国教育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9.
文章首先针对当前对翁万达评价情况,提出评价历史人物应有时代立场观点、客观态度且顾及事物间的联系,并据此对翁万达的一些业绩所表现出来的功过作了评述;其次又从其修筑边墙、聚兵守要的思想、措施、特点,重视火器、扬长避短的思想与科学创新精神,以及许贡羁縻、常备不懈的思想策略,说明他在明代的封疆军防中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宣传、贯彻这两大理论过程中,结合高校的“三进”工作,商洛学院纪委书记王思怀先生历时三年完成,陕西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先生作序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稿》(以下简称《论稿》)一书日前由三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22年之心血的一部力作,融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于一体,颇有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