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便于探讨问题,请先看看一位幼儿园的老师,在教中班幼儿学讲“非常”一词中,是怎样进行教学的。(一)老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看两幅画,一幅是叔叔画的汽车,一幅是姐姐画的汽车,你们比比看,谁画的汽车最好? 幼儿:叔叔画的汽车最好(还有的用“很好”、“好得不得了”、“顶顶好”等词语描述叔叔的画)。老师:对了,现在听老师讲:叔叔画的汽车非常好。你们说说看,叔叔画的汽车怎么样?(评:“非常”用在比较之中不够贴切)  相似文献   

2.
片段一:(老师预先在黑板上画一个超级大书包,在书包里工整地排列了三排四线格,可以填写八个单词。)师:W hatcan you see on the blackboard?生:Ican see a bag.(老师把“book”的图片贴进大书包里。)师:W hatcan you see in m y bag?生:Ican see a book.(老师出示一本书,里面夹着一支蓝色的钢笔。)师:W hatcan you see in m y book?生:Ican see a pen.师:W hatcoloris it?生:It's blue.师:So you can say,“This is m y pen.It'sblue.”生:This is m y pen.It's…(老师出示一个球“ball”,先让学生认读,然后在黑板上画一支圆珠笔。)师…  相似文献   

3.
5岁的女儿从幼儿园回到家,忙不迭地从书包里拿出一幅画,得意地说:“爸爸,老师说,今天我画的苹果是班上画得最好的。”我接过来一看,只见画面上画着一个  相似文献   

4.
我问你答     
选择题1、红领巾是: 少先队员的标志( ) 少先队组织的标志( )2、少先队队室里要悬挂: 队旗、队徽( ) 中国地图( )3、在举行少先队集会出旗、退旗时,少先队员应:  相似文献   

5.
<正>一、案例背景曾经在我区一所乡镇中学听过一节公开课,由市里的一位名师上示范课(下面称为×老师)。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光的折射》。预备铃声响,学生走进教室,他们看到大屏幕上的图片、桌上的器材,很兴奋。上课铃声响,学生安静下来,这节课开始了……二、案例描述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新一章的学习,首先请大家看一组漫画。(漫画内容:第一幅画上有一口井,井底有一只青蛙,井边有一棵小树,此时,青蛙看不到小树。第二幅,下雨了,井里蓄了一些  相似文献   

6.
一位资深少先队工作者说“:少先队的各项工作和活动,都应该是美的。美的内容,美的形式,美的行动,美的感情,美的憧憬……没有美,少先队活动就失去了光彩和魅力。优秀的少先队活动的美就像一首诗、一幅画、一支歌、一台戏和一部小说。”近几年来,我校少先队工作以美育为突破口,为  相似文献   

7.
写好背景     
有位老师让学生画一幅画,主题是“母爱”。第一个同学想了想,画了一幅宁静的夜色图:月光下,妈妈晃着摇篮。第二个同学想了想,画了一只鸟妈妈在狂风暴雨的悬崖上,一边支起翅膀挡着风雨,一边紧紧地搂着她的孩子。那么哪一幅画感人?显然是第二幅。第二幅的背景是滔天的恶浪和狂怒的风雨,鸟妈妈在险风恶浪中护定了孩子,这昭示出了一个极其鲜明的主题:“只有母爱簇拥着的地方,才有直正甜美的宁静。”同学们作文时,也应注意背景的选择。只有把故事放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写得既生动,又有意义。例如,有位同学写作文《我和书的故事》时,写“我爱书,也…  相似文献   

8.
一、以作品欣赏为切入口,引发学生想象作品欣赏是引发学生想象的重要途径。作品欣赏的内容很多,漫画欣赏是其中较为常见而又十分受学生喜爱的一种方式。如果这幅画又由老师亲笔画成,必将增添学生更大的兴趣。于老师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在与学生亲切交谈、相互认识的过程中,自然地提出要给同学们介绍一位小朋友,并随手在黑板上勾勒了一幅四毛图,图上的小朋友头上长四根毛,颈系红领巾,真可谓是栩栩如生。在老师介绍了他的身份后,同学们饶有兴趣地比较了他和哥哥三毛的不同,了解了人物特征。之后,老师又画出了第二幅漫画,四毛正扭头把一张试卷…  相似文献   

9.
美丽的细节     
中波 《下一代》2011,(4):31-31
莹莹上小学四年级,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女孩子。她课余时间学习国画,曾在一次市少儿书画比赛中获过奖。去年教师节,莹莹见班里的同学都送老师礼物,今年也想表一表心意,想来想去,莹莹决定送给老师一幅自己画的国画。经过一番构思,莹莹精心画了一幅题为《放飞希望》的国画,画面上,一位女教师正领着一群“红领巾”放飞白鸽。教师节那天,莹莹恭恭敬敬地把画送给了老师。  相似文献   

10.
年级:小学四年级课时:两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指导思想:运用《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以审美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听觉、视觉、动觉……)参与;引导学生欣赏美、表现美、感悟美、创造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突破学科边界,以大艺术教育观统领各个教学细节,提高学生综合艺术素质。一、欣赏美教学设计:[播放背景音乐:克莱德曼的《秋的私语》,教师展示一幅图画。]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幅画,大家说说画上都画了些什么?[学生描述画中景物]师:宋朝有位著名诗人——苏轼,他曾写过一首词,我们来读一读,看看这首词的意境与我们欣赏的这幅…  相似文献   

11.
刘森、樊掌胜两位老师发表在 2 0 0 3年第7~ 8期合刊上的“对初二《思想政治》课本(上册 )一习题的一点质疑”一文中 ,对现行初二《思想政治》(上册 )第五课课后“畅所欲言”的第 2题第 1问提出质疑。我个人对两位老师的观点有些不赞同 ,在这里提出来 ,与两位老师商讨。这道题是 :1 “开发区演变”图 (见左图 )说明了什么 ?教参是这样分析的 :第一幅画面说明森林茂密 ,野兽多多 ,既给人以优美的环境 ,又保存了生物的多样性。第二幅画说开发区的演变明人们只顾眼前利益 ,竭泽而渔 ,森林被砍伐 ,成为木材市场 ,生态被破坏。第三幅画说明由于…  相似文献   

12.
人格的力量     
一位语文教师去某班上课,见黑板上画了一幅人像:小头,疏发,小眼睛,鹰鼻子——活脱脱的匪首座山雕,下面却注着几个小字:“这是×××(×××是这位老师的名字)。”  相似文献   

13.
我曾听过这样一件事:有两位母亲,带着她们的孩子去学画画,老师对两位家长说:“你们的孩子在绘画方面都是很有天赋的”。于是这两位家长信心百倍地陪着孩子学画画。其中一位家长总是把孩子画好的每一幅画都拿到老师那里,请老师细细  相似文献   

14.
张琴 《湖北教育》2004,(13):67-68
(出示图片)老师这儿有一幅画.大家看看图上画着谁?他们在干什么?  相似文献   

15.
片断一:观察发现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话一点不假。这次钱老师到桂林来,亲眼目睹了桂林的山,桂林的水,我看比文学家描写的还要美!你们看,钱老师一到桂林,就迫不及待地在象鼻山照了几张相。(师出示照片)师:(在大屏幕上播放六幅桂林山水的图片,一边播放,一边富有感情地描述)你们看,桂林的山加上桂林的水,再加上水中那静静的倒影,简直就是大自然创作的一幅幅精美的图画。(生欣赏桂林山水的图片,被师富有感情的描述所吸引,个个脸上露出自豪的表情)师:桂林的美景激发了钱老师的创作欲望,老师也创作了三幅画。你们看老师画得怎么样?生…  相似文献   

16.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幅漫画:老师教孩子们学画画,模板是一片完美的树叶,孩子们画得很认真,多数孩子画的和模板上的一模一样,老师很满意,可有一位同学却例外,他画的树叶上赫然趴着一只虫子,完美的树叶被虫咬去了半片,老师指着模板大发雷霆。这幅漫画大概旨在引导我们思考,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出乎老师意料的状况,我们应该怎样处理才  相似文献   

17.
教学片断 在一年级艺术课《金色小提琴》中,有一幅内容为小熊拉琴的画。课上教师先请孩子们看图编故事,当老师按教参说“小熊拉琴”时,立刻遭到一位学生的反对: 生1:老师,那不是小熊,是小狗。 师:是吗?(教师愣了一下)生1认为图上画的是小狗。那我们大家再仔细看一看,图上的小动物到底是什么? 生2:是小熊。 生3:是小狗。 (学生中间开始出现争论) 师:看来大家意见不太一致,能说说理由吗? 生4:我觉得是小狗,书上画的小狗都这样。  相似文献   

18.
在轻快的音乐声中,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位老爷爷在河边钓鱼的简笔画。弯弯的钓杆上钓着一条大鱼。师: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 生:图上画的是一位老爷爷在河边钓鱼。师:谁给这幅图取个名字? 生(甲):老爷爷去钓鱼。生(乙):老爷爷钓到了一条大鲤鱼。生(丙):老爷爷的运气真好! 评:利用音乐、图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协同发展。老师添画高山、太阳、白云。师:老爷爷什么时候去钓鱼? 生:太阳升起来了,天上飘着白云,天气很暖和,老  相似文献   

19.
这次我们要去的温庄,是个藏在深山里的小村落。这里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处,著名的娲皇宫古建筑群离村子只有20里路程。在这个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的地方,远远望去,梯田一层一层伸展在山间。窄窄的山路、成捆成捆堆在沟坡上的木柴、偶尔走过的淳朴的山里人,构成了一幅恬淡的山水田园画。  相似文献   

20.
玻璃心     
<正>在一个儿童教育的会议上,一位70多岁的老者讲述了他童年时的一段往事。他说:"我曾经是一个画家,其实哪个孩子又不是呢?有一天,老师教我们画一幅画。当时很多孩子合用一份水彩颜料,我等不及了,就用自己的蜡笔给画上颜色。当我喜滋滋地把画交给老师时,他一边接过来,一边转过身向其他的孩子展示说:‘你们看,当你们不愿等待时,会画出多么糟糕的一幅画,就像这一幅。’"那老者说:"我当时听到‘呯’的一声响,一道门向我永远地关上了,从此以后,我不再是一个画家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