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主要形式建立起来的,它的建立是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国共两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国共两 之外尚有第三方,即中间势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中也发挥了相当重要而又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抗战时期中间力量的宪政纲领及其民主运动目标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年抗战,中华民族赢得了近代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彻底胜利。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也带来了国内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介乎于国共两党之间的分散的中间小党派在抗战中聚集崛起,成为战后两个中国之争不可忽略的法码。他们提出的政治主张、以他们为主体掀起的国统区民主运动,对抗战的胜利及人民民主力量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中间势力发展的这一重要时期的基本政治纲领及其不同阶段的政治主张,值得我们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进行分析。抗战期间中间势力的宪政纲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为中间势力的崛起提供了有利的社会…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中间势力政策存在着向有利于抗战转化,具有共同的前提和相似的实施手段等共性,同时也存在对中间势力认识的不同,实施政策手段的不同,代表的阶级本质不同和运行的实践结果不同等差异性。抗日的共同目标、共御外侮的民族精神、国内外形势是政策产生共性的原因;阶级矛盾的现实存在、根本对立的抗战路线、中间势力的动摇性特点与中间势力不同的历史渊源则是政策出现差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北伐"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是国共两党有共同历史记忆的重大事件。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以北伐记忆的方式加以重叙,成为抗战动员的重要历史资源。北伐国共"合作"的历史记忆,成为中共阐述联合抗战、军民协作、重建"党军体制"的有力号召;国共"分裂"的历史记忆,为抵制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斗争求合作的抗战策略提供了历史借鉴,也塑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决维护民族利益的政党形象;"三大政策"的记忆,奠定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理论基础,打击了投降派和取消派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主张,有力地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中间势力的分化、组合及其与国共两党的关系充满了曲折、变化,并非如既存研究所说的那样简单整齐。抗战前期,中间势力与国、共两党都是既有合作又有分歧,甚至有斗争。抗战中期,中间势力为了协调国共冲突,增加自身份量,开始联合起来,先是建立较为松散的统一建国同志会,继而建立较紧密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但作为统建会成员的第三党和救国会对此新组织都一度有所疏离。对于中间势力的联合,国民党是不信任、不支持的,并尽力予以阻止和打压,逐渐将其推而远之;中共则由怀疑到鼓励、支持与帮助,逐渐拉而近之。虽然,中间势力内部也有各种矛盾,各自的立场和选择不尽一致,但整体来说中间势力是由最初偏向国民党转为逐渐倾向中共的,这无疑是抗战中期最重要的政治变化,对后来中国的政局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抗战期间党处理国共关系的基本经验陈宝松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直持续了八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国共两党虽曾多次发生分歧、磨擦乃至武装冲突,但国共合作并没有破裂;国民党虽曾极力试图削弱共产党的力量,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不仅没有削弱,反...  相似文献   

7.
刘世斌 《中学历史教学》2006,(1):29-31,67,68
[专题解读]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1924-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1927-1936年,国共十年内战;1937-1945年8月,国共第二次合作;1946-1949年,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共双方的决战;1949-1979年,国共两党长期对立:1979年以后,国共关系缓和。  相似文献   

8.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抗日战争 ,对国共关系的演变有着深刻的影响。出于对“九一八”事变的错误认识 ,国共之间的敌对关系进一步强化和加深。然而正是抗日战争发展的需要 ,最终使国共两党从对立走向合作。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抗日战争的进程 ,影响和改变着国共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国共合作的走向 ,决定着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前途及命运  相似文献   

9.
●阶段特征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社会矛盾复杂,主要矛盾由国内阶级矛盾演变为中日民族矛盾;服从于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共两党关系由内战、对峙,转向合作抗日;中共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中共在遭受两次重大挫折后,在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的同时,也克服了党内的右倾和“左”倾错误,从幼稚走向成熟;中国抗日民主运动不断发展,突出特点是抗日与反蒋相结合。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其目的是为了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国共两党为了对付中华民族共同的敌人,走上合作抗日道路;国共两党由于阶级属性的本质区别,合作中始终存在着矛盾与斗争;中共始终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斗争放在首要地位,在抗战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国民党在抗战中,政治态度和政策上具有两面性特点;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对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江桥抗战前中国共产党已经在齐齐哈尔地区成立了组织,江桥战役中,共产党组织、宣传反对日本入侵,拥护马占山抗战到底,对江桥抗战起着鼓舞和推动作用.江桥抗战,是中国共产党号召民族抗日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初步尝试,开创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先例,为以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奠定了基础.江桥抗战的伟大战绩与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组织群众等基础工作是分不开的,中国共产党在江桥抗战中的历史作用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11.
中共五大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暂时的国共合作中举起独立的革命旗帜,而不是在保持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前提条件下争取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然而中共五大却力图在保持国共合作的前提条件下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共产党人领导的武装力量并夺取对革命的领导权.这种指导思想上的错误来自共产国际.共产国际既想保持国共合作又指示中共为夺取领导权而斗争,陷于自相矛盾的境地,因而不能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中共五大一事无成的教训表明,独立自主是正确制定中国革命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2.
国民党右翼对孙中山先生提出新的民权主义一直阳奉阴违。包括1947年元旦公布的《中华民国宪法》更是如此,当年反人权言行遍于国中,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右翼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革命,其实也是中共领导中国人民争取实现人权的斗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是现代中国社会的两大政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两党曾两度合作又两次分裂对抗,他们的纷争离合构成了现代中国的主要政治内容,也影响关中国的命运。国共合作的历史和两岸关系的演变说明,合则两利,分则两损。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是中国政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关系,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要求。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化,政党关系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目标进行调整。因此,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框架下,不断加强民主党派的能力建设,推动中国政党关系的和谐发展,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邵力子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民主人士。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他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了各种正确主张,积极促进国共合作关系的建立,在西安事变和国共谈判等事件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他的所作所为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执政党的合法性并不在于执政党的地位本身,而在于执政党广泛的、坚固的群众基础。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血与肉、鱼与水的关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党群关系的状况良好,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否则,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甚至遭受失败。党群关系关乎中国共产党的兴衰。面对新世纪,党要把党群关系作为党的建设的晴雨表,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要求处理好党群关系,保证党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7.
国共两党都有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都主张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向西方学习,振兴中华,都支持被压迫民族和国家反帝斗争,这四个方面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并成为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台湾问题”作为一个历史遗留问题虽然没有得到解决,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们对“台湾问题”的认识应当与时俱进。党十六大的召开,国民经济的增长,台湾广大民众对两岸“三通”的热切期盼以及2004年国亲两党联合选举等等因素,都将为解决台湾问题带来新的转机。从目前形势看,台湾的回归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众望所归。  相似文献   

19.
1925年底,西山会议进行之中,共产国际代表吴廷康邀孙科、叶楚伦、邵元冲至上海俄领事馆,“对党务谋所以调解”;次日,又是在上海俄领事馆,在吴廷康的主持下,孙科、叶楚伦、邵元冲与陈独秀、瞿秋白、张国焘谈判。对于此次“上海谈判”,同为苏联人的国民党高等顾问鲍罗廷表示反对意见,对国民党右派持进攻立场。依据俄方解密档案,从分析吴廷康、鲍罗廷的思想入手,可以得出结论:“上海谈判”并不是机会主义的错误。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团结带领全民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芷江有幸成为日本投降的接受地。今天,国共两党围绕芷江受降而产生的历史情结、相互认同、民族精神、和平诉求,是推动国共两党交流的强大力量。我们要顺势而为,加强国共两党交流,为两岸和平统一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