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新闻进行人物专访是以一种交流问答的方式对采访对象进行交流的采访,采访目的较为明确,通过屏幕传达信息的同时还能传达被采访者的形象,有些人物专访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节目形式如《鲁豫有约》《人物专访》《面对面》等,但是这些采访的形式就显得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2.
电视人物专访节目按照入手点的不同可大致划分为三类——以人物为入手点,以事件为入手点和人事结合的人物专访。无论哪一种具体类别,人物专访节目的落脚点都是人。通过合理有效的节目架构,辅以主持人的提问技巧,层层剖析和挖掘新闻人物,为观众最终呈现出立体、丰满、真实的人物形象是所有人物专访节目的目标。本文从节目的先期准备、节目现场的构建手法、话语策略、节目架构等方面研究电视人物专访节目的策划框架。  相似文献   

3.
辛旺 《青年记者》2017,(9):83-84
《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以下简称“《鲁》”),以一日的实地拍摄、真人秀元素为主线,对王健林、董明珠等大咖进行专访,在形式上与以往的电视人物专访节目迥然不同.此档节目推出以后引起观众、媒体的强烈关注,也引发关于电视人物专访节目革新的思考. 借鉴真人秀节目突破采访局限 长久以来,电视人物专访是在演播室内完成,主持人、嘉宾和观众以脚本为主,通过主持人与嘉宾的对话构成一期整档节目.这种形式早已让观众产生视觉疲劳,真人秀元素的加入是这档人物专访节目的亮点.真人秀式访谈没有预定的脚本和台词,彻底打破了传统演播室访谈节目的空间限制和表现形态,给观众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  相似文献   

4.
浅谈电视人物专访节目操作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人物专访节目作为一种常见的节目形态,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节目操作的规律渐渐清晰。本文透过不同类型人物专访节目的具体操作手段,找出电视人物专访节目共同遵循的规律,为做好电视人物专访提供参考。本文认为,电视人物专访节目需要更加注重专访对象的选择;应该充分利用电视直观性、现场感的优势,着力提供可视性的背景资料并捕捉细节;在材料的组织上,应该注意架构一个立体三维空间,即一条历史的横轴线;一条在同一历史节点、同一领域的其他有影响力的事件的纵轴线以及嘉宾的成长轨迹的第三条轴线,以此来增加节目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5.
电视人物专访节目是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的一种节目形态,深入剖析其人际交流的基本模式,有助于我们把握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平台上人际传播的基本规律.按照社会学的观点,任何存在着社会关系的地方,都既有合作,又有冲突,社会人际交往无疑也不例外.以面对面的对话交流为基本形式的电视人物专访,同样也承继了社会人际交往的基本样态--合作与冲突.  相似文献   

6.
浅议电视人物访谈节目主持人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到现在,电视人物访谈节目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节目样式。例如,中央电视台的《东方之子》、《面对面》、《人物》、《大家》、《名人面对面》,上海卫  相似文献   

7.
面对采访人物如何获取自己想知又未知的信息,就需要在采访中运用一定的技巧。而人物专访,又是新闻采访中最见功力的形态,它记录的是记者与被访者面对面的对话过程,善用采访技巧的记者可以把一次人物专访做得水到渠成。面对不同的被访者,采访技巧仍然千差万别。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分析记者如何在做人物专访的节目中掌握主动权。  相似文献   

8.
查谦 《现代传播》2006,(5):162-164
电视节目作为大众文化的载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社会主流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又记录和吸收着新的价值观。在目前众多的电视人物专访节目中,《杨澜访谈录》是较为引人注目的一个节目。自1998年以来,杨澜一直坚持做着人物专访系列,从《杨澜工作室》到《杨澜访谈录》,几百个人物走进了我们的视野。杨澜成长于传统文化浸润的北京,大部分被访者来自两岸三地,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大中华文化区的群体身上都留有深深的烙印。无论身处何方,来自于哪一个领域,提问与被问者都散发出强烈的文化认同。认同这样一种文化传统,就意味着信仰和遵从其基本价…  相似文献   

9.
徐丹芬 《今传媒》2013,(1):86-87
本文以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作为评判标准,以《柴静:专访药家鑫案双方父母》和《柴静:对话李永波》两期节目为例,分析电视专访节目中的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10.
陈彦宏 《传媒》2016,(10):68-70
人物专访类电视节目自20世纪90年代推出后,很快便取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深受观众喜爱。进入新世纪,人物专访类电视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持续时间较长且颇负盛名的当属《鲁豫有约》。该节目自1998年开播至今,已经走过了近20个年头,成为人物专访类电视节目的典型代表。人物专访类电视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主持人与受众的心理互动十分重要,《鲁豫有约》之所以能够一直被观众所喜爱,就是因其很好地把握了节目的心理互动艺术。  相似文献   

11.
吴芳 《河北广播》2004,(5):67-68,77
人物访谈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节目形式,尤其象一对一这样的访谈节目在电视、广播已成为一种常见的节目类型。比如王志主持的《面对面》、《鲁豫有约》、《杨澜访谈录》、张越访谈等等。那么,在采制人物访谈中如何做得更到位、更抓人,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2.
张斌 《视听界》2004,(2):66-68
作为一档人物访谈节目,《面对面》在短期内获得电视观众的高度认同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关注,这在中国电视的发展历程中是不多见的。《面对面》是单纯的,只有一个采访对象和一个主持人作面对面的交谈,《面对面》又是内涵丰富的,不然就难以解释观众对两个人说几十分钟话有如此大的兴趣。《面对面》的成功在于用人来解读新闻、见证历史,这既是栏目的理念,也是其魅力所在。从“人”的身上展现新闻2003年1月10日,《面对面》悄然开播。它是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中的第一个长篇人物访谈节目。虽然它脱胎于《新闻调查》和《东方之子》,但又不同于这两档节目,它的节奏与主题都发生了变化。作为新闻人物访谈节目,最  相似文献   

13.
葛蕾 《东南传播》2013,(6):70-71
电视人物专访按照主题可以分为个性类人物专访、话题类人物专访以及事件类人物专访三种类型。其中事件类人物专访是指针对某一时间段发生的某个新闻事件,为了了解事件的深层原因、还原新闻真相,主持人对当事人或其他相关者进行采访的一种节目类型。事件类人物专访与调查性电视节目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侧重的是通过对人的采访来还原事件的本质。为做好事件类人物专访,笔者从选题、采访对象、主持人的采访水准以及场景布置四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亚 妮是浙江电视台培养起来的主持人。在亚妮从事主持人工作的十几年里 ,她刻苦勤奋 ,努力进取。1993年 ,亚妮从综艺节目主持人转型为文化专题节目主持人 ,担任了《文化时空》节目主持人兼制片人 ,2000年开始担任《亚妮专访》节目主持人及制片人。亚妮曾经6次获浙江省优秀广播电视节目一等奖 ,两次蝉联浙江省电视艺术特殊贡献奖及浙江“十佳”广播电视主持人 ,以及中国广播电视主持人“金话筒”金奖和全国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等荣誉。她的电视专访是颇有特色的。一、亚妮专访是新闻性专访近年来 ,浙江电视台力求体现一个省级台的大…  相似文献   

15.
演播室专访是电视新闻报道的特别形式。它的优势在于:声像并茂地传达信息和观点;进一步揭示事件的背景和意义;充分展示人物的个性与风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感觉。演播室专访是一档新闻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美、法等电视发达国家,几乎所有重大新闻事件报道都要在节目中安排专访,以开崛报道深度。他们认为,演播室专访是发挥电视特点的有效方式之一,同时也是衡量记者和主持人采访水平的最好尺度。演播室专访在内容范围、具体形式等方面都具有哪些特点呢? 专访的内容及对象选择  相似文献   

16.
电视谈话节目在我国已走过了近十年的历程,并成为一种影响相当广泛的节目样式,国内最早的电视谈话节目大家普遍认为是《东方时空》的“东方之子”, 之后,这种面对面的访谈形式开始大量出现在中央电视台和地方台的自办栏目和一些大型的电视系列节目中,《实话实说》、《面对面》、《对话》、《艺术人生》、《新闻会客室》、《名将之约》、《讲述》、《让世界了解你》、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阳光卫视的《杨澜工作室》等深受观众欢迎的以谈话为主的电视栏目。电视谈话的节目样式,除了面对面的交谈,还有新闻短片穿插其间,场外热线电话,有的还加入了娱乐元素,如《实话实说》的现场乐队等等,节目的样式越来越丰富。如何制作出被受众认可、接受和喜爱的电视谈话节目,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究的。  相似文献   

17.
李元红 《传媒》2018,(14):68-69
人物访谈节目属于众多电视访谈类节目中的一种,是主持人与特定的采访对象就特定的话题在特定的场景中进行谈话的一种节目形式,一般都是事先沟通好的、比较自然的、对特定的人物进行的专题采访.央视的《面对面》《艺术人生》,凤凰卫视的《名人面对面》《鲁豫有约》,以及阳光卫视的《杨澜访谈录》等都是很典型的人物访谈类节目.访谈的对象一般是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人,如各国政要、商界精英、劳动模范、演艺明星等"公众人物",或者是具有争议性的社会人物.观众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取得成就背后的故事有很强的好奇心,这也是人物访谈类节目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一、专访的类型所谓专访,就是报刊为了阐述、说明、介绍读者所关心的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某个人物而采写的专题访问记。专访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单位的专访。比如《方寸小纸魔力无穷──访中国邮票总公司》等。第二类是对人物的专访。这类专访的数量很多。通常是一篇专访写一个人物。也有一篇专访同时写两、三个乃至更多人物的。比如《让世界走向和平──访中国核试验基地三任司令员》。通过中国核试验基地三任司令员的亲自经历,向世界雄辩地展示了一个重大主题:中国发展核武器,是在面临现实威胁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的,中…  相似文献   

19.
自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面对面》节目与观众见面以来,人们发现,电视人物报道的形态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从典型人物到新闻人物。具体表现在人物定位、访谈内容和节目风格方面。人物定位。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物报道大都是典型人物、模范人物。90年代以后,出现了《东方时空·东方之子》,其定位是“浓缩人生精华”,虽然增添了许多新闻性的内容,但仍然是宣传正面人物,如行业精英、政界高层人士等。而《东方时空·面对面》把所报道的人物明确定位为新闻人物,也就是说,这个人物可能是典型人物,但更多的是新闻人物,甚至是有些社会争…  相似文献   

20.
《名人面对面》创办于2000年,至今已有14年的发展历程。它已成为了凤凰卫视的知名栏目,在国内外华人电视圈享誉盛名。《名人面对面》在竞争激烈的电视荧屏中逐渐发展成熟,在众多同类型节目中独树一帜,培养了一批忠实的受众。在节目主持人和嘉宾风格展现上,在节目串词和音视频整合上以及节目的谈话环境选择上,《名人面对面》也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