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徽谚云:"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徽州人把孩子"往外一丢",是与明清徽州服贾经商的现实状况分不开的。徽州的男孩子长到十二、三岁,出于生存需要,父母就要安排或托人将他们带到江浙苏杭去学生意。徽商子弟"学生意"的过程,也就是徽商子弟职业化的过程,也是徽商子弟社会化的过程。对明清徽商子弟"学生意"状况的考察,可以为现代职业教育从一个侧面带来许多可供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徽州地区的人地矛盾促成徽商团体奔走中国各地,而徽州海商在传统的内商经济模式中脱颖而出,成为曾经一度“叱咤沿海”的独立集团.徽州海商是在巨大的利益诱惑、宗族血亲的凝聚力、海商武装集团的形成以及江南市镇的繁荣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在私人海上贸易体系中,徽州海商形成了一套独立的徽商经营运作网络,并对明代沿海民众、王朝经济政策的变化以及江南区域的繁荣等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的徽州在其发展历史上是最为繁荣的一个时期,出现了执掌商界牛耳数百年的徽商,“千丁之族,未尝散处”的徽州宗族和被誉为“东南邹鲁”、“文献之邦”的徽州教育。徽商、徽州宗族和徽州教育是徽州发展不可缺少的三个核心要素,关于其中每个要素或者其中两个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成果已经有很多,但是关于它们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涉及的还很少。徽州的发展离开不三者中的任何一个,本文试图就徽商、徽州宗族与徽州文化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文章探讨了明清徽州绅商投资徽州水利状况及原因。明清时期徽州绅商积极投资于徽州水利,促进了粮食生产。徽州绅商投资徽州水利的原因有:政府的倡捐,徽州粮食短缺的自然因素,儒商的仁义观念,徽人强烈的宗族意识。徽州绅商在家乡农业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由于清代徽州女子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名媛的不断涌现。清代徽州名媛呈现出家族化、分布在各个阶层及与徽商同兴衰等三大特点。清代徽州名媛的涌向促进了徽州社会文学主体的不断扩大、家庭教育水平的日益提升,但也加剧了徽州的节烈之风。  相似文献   

6.
徽州地处万山之中,对外交通主要倚赖水运,陆路艰难。学者对徽州陆路交通研究也较少。近年在池州市石台县发现的榉根岭古徽道给我们留下宝贵的遗迹。本文试图介绍其基本情况,分析古徽道的历史沿革,探讨其经济军事及文化功能,研究榉根岭古徽道,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徽商外行的交通条件和徽商兴起的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明清时期徽商经商文化的剖析,从徽州风俗、徽商商业信念和商业伦理道德三个维度去探究徽商的商业文化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徽商"勤、义、仁、和、信、诚"的商业精神和文化对"新时代"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提升企业家精神,践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进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很好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通过调查和对有关史料的收集、分析,从现代休闲观出发,探讨了徽商与徽戏的不解之缘,研究了徽商休闲体育普遍具有的自由、社会交往和创造性的特征以及徽商与二者之间的循环推动作用,启迪我们在对当前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不能墨守成规,应兼收并蓄,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休闲体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商贸民俗指商人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习惯,是商人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共同创造的、同时被当作某种规范加以保持的习惯。徽商在几百年历史长河的传承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商贸习俗,今天徽商研究已取得瞩目成就,然而其贸易民俗的研究却鲜有所见,本文试图从徽商的认知、管理、广告等三方面对徽州商人的重商习俗、义利并重、以贾服儒习俗、血缘亲族习俗、以族谊结商帮习俗等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徽州雕刻的历史起源,然后通过徽雕竹木艺术品适用的防霉、防虫、防腐、防裂药剂的筛选研究,进行硼酚合剂、有机磷类药剂、拟除虫菊酯类药剂等复合型药剂配置,通过高温浸渍、真空、加压、喷淋等工艺技术,对徽雕竹木艺术品进行“四防’’处理。采用硼酸盐等系列防腐剂,处理结果表明,采用此种工艺处理技术,可以满足徽雕制品的“四防”要求,达到有效防霉、防虫、防腐、防裂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1.
明清贞节观念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时期,明清时期徽州节烈现象与其他地方相比,尤为突出。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明清节烈风气特别是徽州妇女节烈现象形成的原因,但普遍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战争等暴力因素也是导致明清大批节烈妇女出现的重要原因。除了战乱以外,地方豪强强娶、流氓凌辱等暴力因素也可能导致妇女的殉烈。  相似文献   

12.
以扬州徽州籍盐商为代表的明清两淮盐商在我国历史上曾创造过惊人的辉煌,他们以其“儒商”的气质为世人所关注。其灵魂深处,有极其强烈的“入仕”情结。本文拟对其“入仕”情结背后的深层因素加以探讨,试图从其“入仕”情结的产生原因、表现、发展、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明清两淮盐商的“入仕”情结有较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徽州文书《承充地保事总登》展现了清代保甲在徽州基层的实际执行模式,反映了徽州宗族对于地方保甲事务的干预与承担,是明清宗族乡约保甲化的一个历史标本。  相似文献   

14.
南溪古寨是东至县首个国家级的传统村落,聚居者金氏迁自徽州,明清时期是南溪金氏宗族发展的鼎盛时期,古寨也是在该时期随着金氏的崛起得以营建、成形,并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其蕴藏的文化遗产较为丰富,在当下"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尤显珍贵。  相似文献   

15.
目连戏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戏剧,明清时期徽州祁门人郑之珍取当时民间流行的各种本子重新编撰成《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开始在皖南民间演唱。戏中包含了丰富的宗教思想,主要有佛教的救度思想、道教的检察思想、阴间的审判思想以及民间的临终追荐与超度思想等,这些宗教思想通过戏剧的演唱与流传对皖南乃至江南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皖南隆阜戴氏宗族制度得到空前的发展,这对增强了戴氏宗族内部成员的凝聚力,促进戴震的崛起取到积极作用;而通过对隆阜戴氏的梳理,及对戴氏宗族社会的探讨,把宗族作为一份历史遗产加以客观地评述,无疑有助于人们更科学,更准确地评价戴震及当时的徽州宗族社会。  相似文献   

17.
"三言"、"二拍"等明清小说中大量体现出道德说教的内容,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士人与商人等在实际生活中对道德礼法所持的态度并不一样,也就是说,不同的人物形象,对待道德标准具有明显的矛盾,这反映了作者对道德礼法在理论与实践中的混乱思想。在这些现象的背后,隐含的是劝善与趋利之间的复杂关系,二者既有重合又有分离。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扬州市软件产业现状,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了原因,提出了扬州市软件产业发展环境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