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影响普通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从心理因素、健康因素和教学因素对体育弱势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体育弱势大学生普遍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对体育锻炼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锻炼行为受健康因素的影响较大;教学内容枯燥、难度大和教师不了解学生心理等主要因素影响了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海南省普通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体育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体育弱势大学生普遍对体育锻炼缺乏正确认识,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锻炼行为受健康因素影响较大,教学内容枯燥和教师不了解学生心理等是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行为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影响体育习惯形成的两大因素,即个体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特别是社会环境中的教育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为学校体育教育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即让学生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生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提供理论参考。1.体育锻炼习惯和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存在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主要从心理因素、健康因素和教学因素等方面对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存在有以下原因:主观原因,普遍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对体育锻炼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客观方面,锻炼行为受到健康因素的影响较大,教学内容枯燥、难度大等。建议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让学生体验到成功体育,注意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山东农村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因素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山东省农村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对山东省农村部分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山东省农村中小学校体育教学、器材设施和管理理念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因素,其中教师与学生的体育行为起导向作用,学生的自身因素占主导地位,而家庭支持因素和社区协助因素的协调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武汉地区10所高职学院学生体育现状及相关理念问卷调查,分析高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障碍。结果表明:高职学生在培养体育锻炼习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场地设施;学生体育意识淡薄;对体育缺乏兴趣;不懂锻炼方法。阻碍高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是:体育教学长期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学大纲的使用性和适应性较差;体育课未能得到学生的喜爱,甚至受到轻视;体育教学形式单一等。就此提出建议和对策,旨在为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影响陕西省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大学生普遍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对体育锻炼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锻炼行为受到健康因素影响较大;教学内容枯燥、难度大和教师不了解学生心理等主要因素影响了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及“终身体育”思想,培养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很有必要,影响因素又是关系到能否形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关键。本文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影响因素进行调研。结果表明: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认为习惯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内部因素的作用,而无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则主要是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并且,这些影响因素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作用力是基本一致的,但是性别差异显著。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是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手段。本研究结合社会互动理论分析得出,学生个人体育意识和外部体育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因素,建议应加强学生健康教育,转变传统教学体制,营造特色校园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10.
陈鑫 《湖北体育科技》2007,26(2):170-173
通过以体育社会学、体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就目前陕西省高校教师体育锻炼主观体验与客观行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目的在于:客观把握陕西省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状况;探索影响其体育锻炼的内、外因素;为教育管理决策提供教师参与体育锻炼尽可能充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主要结论:陕西省高校教师对体育锻炼认识客观正确;未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育人口数量缺乏;体育锻炼伙伴选择单一;工作忙、家务忙是阻碍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大学体育是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阶段,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健身的最有效阶段。本文以郑州市5所省属本科院校健美操的教学现状为落脚点,从健美操的特点切入,结合健美操的价值,分析了健美操有助于女大学生终身健身习惯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现如今的国家教育体制以及社会的大环境都不利于学生们对体育产生正确的认识,不能真正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使人们对体育存在偏见,导致现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整体下降。为了不断提升学生对冬季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程度和高度,找出国家现行的教育制度、社会的体育价值观、家长的重视程度、学生本人的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等影响因素,并提出转变观念,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加大社会对体育的关注程度;提升家长对体育锻炼意义和价值的认识高度,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锻炼氛围;提高学生自身运动能力水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等提高的具体途径,切实提高学生对冬季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高度,让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切实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对高校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关系的阐述中,提出学生在校期间与毕业之后锻炼身体的方法、内容、手段的不同之处,应采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被动地进行体育锻炼,转变为自觉的参加体育锻炼。从心理、生理,社会等几个方面分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途径,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高校体育教学目的是改善体质,促进健康。高校体育老师引导学生应把强壮的体魄作为自身的资本进行积极的锻炼,逐步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当前我国大学生的部分身体素质与生理机能持续下降,主要是运动(时间和强度)不足。因此,要认真落实全体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对课外体育的辐射作用,强调课内外相结合,以提高体育课程教学对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综合效果,促进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和不足,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动机,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更好的实现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接轨。  相似文献   

16.
实施素质教育的高校体育应是根据受教育者已有水平和可能发展的潜力,注重发展,强调内化的教育,尽一切可能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顺应、激发和保护学生的体育兴趣,巩固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并受益终生.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当前高职女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提高高职女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新观点、新思路,为更好开展高职体育教学工作和培养高职女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服务。  相似文献   

18.
当今社会应试教育使得学生体质呈连年下降趋势,学生们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以及能力差之又差。“动商”这个代表着一个人运动潜能、运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新名词也应运而生。如何提高学生们的动商水平,使学生们的动商与智商、情商共同发展,成为专家、学者们共同探讨和思考的课题。对在冬季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动商水平进行研究,总结出动商的培养具有有效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发挥动商的德育价值、有利于体育教育的充分挖掘、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等意义和价值;提出高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动商的发展、家庭要大力支持学生动商的培养、社会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学生要增强动商自我提升的积极意识等提高学生动商的途径,为有效保障学生动商的提高,切实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从大学生饮食和锻炼看大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大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深化高校体育健康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调查了大学生饮食与锻炼情况,发现大学生饮食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方面,如饮食偏精细,蛋白质摄入量过少,部分学生谷类等碳水合化物摄入量不足,参加体育锻炼方面表现为锻炼时间少,多数学生还没有形成锻炼习惯,锻炼方式单一,相关体育保健知识匮乏.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竞技运动项目向保健运动项目转化等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华养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科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养生文化与学校体育教学接轨对全面发展学生身心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并将对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产生积极影响。体育课教学从形式、内容等方面的多样化、科学化是学校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