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问”即口头提出问题,白居易的《三教论衡》就有“儒书奥义,既已讨论;释典微言,亦宜发问。”可见“发问”在古人传教中就有了很深的认识。发问是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方式。提出的问题恰当与否,质疑的现象是否到位,都会影响到学生思想的强烈起伏。有效的发问技巧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成功教书育人的一种良好手段。  相似文献   

2.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发问,在发问中学会探究,即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3.
鲍桂花 《广西教育》2012,(30):57-57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思考的主要手段。笔者发现,当前,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存在“问题过多”、“问题过散”、“问题过散”的“三过”现象,导致课堂成了问题的堆砌,从表面上看课堂十分热闹,实则是无效的。其实,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实施过程中有起关键作用的“度”。教师要善于把握这些“度”进行有效发问,从而让思想品德课堂更高效。  相似文献   

4.
【案例】《发问的精神》教学片段(一上课,师先引导学生看“预习提示”。)师:首先请大家看一下“预习提示”中的第一句话,这篇文章的意图是——生:提倡发问。师:既然文章的意图是“提倡发问”,那么我们今天的的课堂也提倡发问。下面给大家10分钟时间认真阅读预习提示和课文,试着  相似文献   

5.
学生自由发问何以缺失程天君在《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4期上撰文认为,凡稍有学校生活经历的人,对如下这一现象大概不会陌生:随着年龄及年级的递增,我国学生的自由发问却与日递减——从小学生“嗷嗷待哺”举手抢答,到中学生“欲言还羞”的被动答问,再到大学生“无动于衷”的漠  相似文献   

6.
引疑七法     
目前有些教师放手让学生发问、学生答问,看起来“问题”满天飞,热热闹闹,实际上流于形式。不是“问题”肤浅没有质量,就是该发问的地方不发问,不该问的地方纠缠不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将发问答问的过程分解成引疑(引导学生质疑,即“发现问题”)——述疑(引导学  相似文献   

7.
引疑七法     
目前有些教师放手让学生发问、学生答问,看起来“问题”满天飞,热热闹闹,实际上流于形式。不是“问题”肤浅没有质量,就是该发问的地方不发问,不该问的地方纠缠不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将发问答问的过程分解成引疑(引导学生质疑,即“发现问题”)——述疑(引导学生描述问题,即“提出问题”)——答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即“解决问题”)的过程,就能做到“收”“放”自如。在这个过程中“引疑”是关键,笔者总结了七种引疑方法.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熊纪涛 《教师》2019,(17):1-1
好老师有很多优秀的特质,善于发问就是好老师的优秀特质之一。好老师,是有学问的老师;没有学问,是很难当好老师的。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说:“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腹中没有真正的学问的人,当了老师是要误人子弟的。这样的人,如果真当了老师,那就更要学问结合,从而引导学生善于发问,努力实现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科学地规划和处理教材,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领悟思想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善于为他们释疑解惑,能够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0.
在长期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逐步探索形成了自读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即“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自读习惯”。让学生运用“三步发问阅读法”,以掌握阅读文章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提出自读课文的基本要求和“八字常规”,坚持不懈地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养成习惯,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1.
实践证明,学生的有效发问对于语文教学非常重要。为了高效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学生具备一定的发问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培养学生有效发问的能力,教师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让学生明了发问的重要性;二是教给学生发问的方法,即设计模式,启迪发问、目标分解,循序渐进、引导发问、思维求新;三是善于营造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问;四是兴趣引领,在乐于发问中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12.
由“学生提问”想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编发刊于本期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一文,感受很深。中国学生的弱点之一是不善于发问。李政道在复旦大学演讲时说过,中国古代讲究做“学问”,可是现在的学生只会去“学答”。意思是科学创见始于提出问题,没有问题何来创新?其实,中国学生不会提问题,源于  相似文献   

13.
很多进入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阅读书目依然没有头绪,课外阅读良莠不齐,快餐式阅读比比皆是,真正养成阅读习惯的学生少之又少。问题主要集中在三方面:阅读没有顺序,心中没有规划,表达没有个性。我称之为“三无”现象。能否克服“三无”现象,通过统编教材“快乐读书吧”教学走向阅读“三有”--有序、有划、有魂,是学生阅读走向良性发展之路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有疑而问,由问导思,由思出新。敢想、会思、善问是学生树立创新精神和形成创新能力的核心。而思考的实质即是对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学生只有发现问题,才有可能提出问题。时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包办一切,学生连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也没有,坐在教室里受“驱使”、“奴役”,谁还乐学?为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问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挑战教师和书本这些所谓的权威。学生发问时,教师要乐意倾听学生的意见,善于发现发问中的智慧火花,给予表扬与肯定,使学生感到问题的价值(也是学生自身价值的显现),进一步激励…  相似文献   

15.
语文阅读分析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准把握学生的整体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激趣,从而实现高质量的“悦”读。教师要善于从阅读文本的内容、阅读的方式上发现学生“悦”读的兴趣,有针对性地开展趣味性阅读教学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以阅读鲁迅先生的《社戏》为例,探索初中语文“悦”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6.
素质教育的灵魂——创新教育,已成为时代的浪潮, 振荡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灵。创新已成为新世纪的教育使命。一、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形成的基础生物教学中,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就是要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有以下两个途径:一是教师的提问,二是学生的发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知识水平出发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激起他们探索的热情,使学生积极地参加思维活动。其次,鼓励、诱导、启发学生发问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只有善于发现  相似文献   

17.
殷来元 《物理教师》2003,24(4):57-59
“自主式”物理课堂教学与创新教育关系密切 ,但要真正体现出创新教育 ,还必须用创新教育思想指导、改造和完善“自主式”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 ,进一步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能更好地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 ,适应物理课程改革的要求 ,使“自主式”物理课堂教学成为一种创新模式 .1 探究“自主式”教学理论把“自主式”教学思想引入课堂中 ,就是激活学生的思维 ,唤醒学生的潜能 ,加快学生的自主发展 ,让学生高质量地学习 .在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阅读思考、发问讨论、独立练习 ,其中阅读思考是学习新知识的起点 ,思考、发问、讨…  相似文献   

18.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在阅读教学中,尝试了变教师提问为学生发问的“学问”式教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探究的能力,同时对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学问”的切入点,使学生克服“学问”的盲目性、随意性,有较深刻的体会。一、解题入手,据题发问文章的题目乃文章内容、中心凝练的体…  相似文献   

19.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合理而巧妙的发问是一个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那么如何发问才合理?发问要遵循什么原则呢? 一、以问引趣,激发思维。兴趣激发灵感,兴趣是发现的先导。教师要善于提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而又暂时无法解答的问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新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创设诱人的学习情境。如在讲解“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教师设置悬念问:“教室的门不管开到哪一个位置,为什么总是与地面垂直?”学生兴趣盎然,都来琢磨和研究这个问题,求知欲望自然而生。又如上“韦达定理”之前,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会不解二次方程求出两根和与两根积,你们行吗?”试探商量的口吻,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大有跃跃欲试之势。这样的提问具有振动学生心弦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20.
追问,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追根究底地继续发问,是阅读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手段。在阅读教学中,追问往往贯穿全过程,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的追问应该讲究艺术性,在课堂上,它如指南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