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广东传统武术受现代竞技武术的影响,大量传统拳种悄然消失,而一部分传统拳种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逐渐向竞技武术靠拢,使传统武术变成一种徒有其名、似是而非的运动形式。莫家拳虽为广东五大名拳之一,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花拳绣腿”现象日趋严重、生存土壤日渐萎缩、传承之人青黄不接等等,只有逐个理清这些问题才能为莫家拳以及传统武术的保护和传承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2.
清代,洪、刘、蔡、李、莫被称为广东五大名拳,相传源自南少林。蔡福、李友山分别为蔡家拳、李家拳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3.
张连生 《武当》2015,(2):16-17
大悲拳是中华武术宝库中具有极高健身养性价值和极强的技击威力的一大法宝,是中国武术文化同佛教文化相融会的一种密宗拳术。大悲拳拳姿端庄宁静、气势恢宏、身法舒展、变化多端、神妙无穷,对人的神志、脏腑、筋骨和肌肉均有全面的锻炼作用,是一套不可多得的以柔化为主、非常优秀的上乘功法。正因为大悲拳具有优异的健身养性效果,习练大悲拳的人越来越多。大悲拳不但包涵了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三种拳法,还包涵了大量的主要代表"北腿"的戳脚功夫,和易筋经、洗髓经和瑜伽的一部分功法。  相似文献   

4.
武兵 《武当》2004,(3):35-36
18、提膝架打拳:右脚向前上小踏步,右转体90度,左腿屈膝上提成提膝步,同时左拳向左侧立拳平肩打出,右拳屈肘上架头顶,目视左拳方(见图27)。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广东洪拳为研究对象,以泉州太祖拳为比较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对广东洪拳和泉州太祖拳的历史渊源进行透析,对二者的技术特点、风格特点及技击原则进行对比研究,尝试揭秘广东洪拳之历史渊源。经研究得知广东洪拳与泉州太祖拳在历史渊源、技术、风格和技击原则等方面关系密切,同出于南少林武术流派。  相似文献   

6.
武兵 《武当》2004,(4):36-38
32、弓步双冲拳:右腿落步成右弓步,上体稍左转,双手变拳,斜向体前立拳冲出,双臂肘部微曲,二拳相距30公分,左拳在上,右拳在下,目视拳方(见周46)。  相似文献   

7.
车星辰 《精武》2009,(5):72-73
“拳成兵器就,莫专习刀枪”这句话,是大成拳(意拳)创始人王芗斋(王宇僧)先生所提出来的。近二十余年来,随着大成拳(意拳)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王芗斋的好多拳学观点及拳论文字,被广大大成拳(意拳)爱好者背得滚瓜烂熟,朗朗上口。这句“拳成兵器就,莫专习刀枪”,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8.
张洪国  张财林 《武当》2003,(5):37-39
戳脚是“北腿”的主要代表,被誉为“北腿之杰”。它是由清朝天理教农民起义领袖、武术大师冯克善,在原来的八趟金刚架、八趟金刚锤、六合根等初级套路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创编而成的。戳脚以文九、武九、二九一十八趟为基本套路,其中还包括金刚架、金刚锤、六合根等初级套路,以及在十八趟基础上组合成的甲子锤、三拦手、小力士拳和派生出的燕子拳等,此外还有较为全面的各种武术器械,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拳系——戳脚门。  相似文献   

9.
第四段29左贯右冲拳 ①身体立起,向右后转体,左脚跟抬起;同时左拳随转体向右、向上贯拳,拳心朝下,高与头平;随之右前臂顺左臂下向右、向上用前臂桡例外格,两前臂交叉于体前。目视左拳(图1)。 ②上体继续右转,重心后移;同时左拳向后、向下收于右肩前,拳眼向后;右臂内旋屈肘,右拳收于右耳侧。目视前方(图2)。 ③身体微左转,右脚向前跨步,随之左脚拖步向前跟进成左戳脚步;同时右拳从右耳侧向前冲出,拳眼朝下,高与肩平。目视右拳(图3)。30抹掌右弹踢 ①身体稍起,徽左转,重心前移,左脚抬起收于右腿内侧;同时…  相似文献   

10.
宗锡元  陈安记  宗婷 《精武》2010,(7):64-64
李氏查拳类属长拳,是中华武术中的优秀拳种之一。它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并且汲取了古朴深奥的哲理、医理和宗教等文化元素,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查拳文化。李氏查拳具有增强体质、防身自卫、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艺术欣赏之作用,深受广大查拳爱好者的钟爱。  相似文献   

11.
廖冬晴 《武当》2003,(11):11-12
九宫掌是九宫门主体功法,又名九宫拳,全称九宫阴阳连环掌,是武当派九宫门历代秘传武技。九宫掌起源于少林心意拳、松溪内家拳和《易经》、《拳经》、《孙子兵法》等古代经典著作。 九宫掌的第一个来源是少林心意拳。九宫掌的实际创始人李逸鹤在《拳论》中说:“余幼习武,始学  相似文献   

12.
周至譓 《精武》2008,(2):4-5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古以来,岭南尚武成风。历代英雄辈出,形成了以洪、刘、蔡、李、莫为首的“五大名家”和十八名拳。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作为传统体育运动,得到周恩来、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度重视和提倡,古洪拳重现了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3.
王兵魁 《武当》2003,(6):10-11
青虚派武功源于道家,归宗武当,系内家拳之一种。本派拳法,拳式优美,动作严谨,阴阳互变,刚柔并济,内外兼修,拳功并举。内执丹道,外显金锋。行之于内,养性健体延年,功夫精深者可达“形神俱妙,元真飞举”之上乘境界;施之于外,惩恶扬善,防身御敌,具有  相似文献   

14.
刘伟 《武当》2013,(2):I0005-I0005
2012年12月23日,2012年广东省武当太虚拳会周年志庆暨太虚拳大赛在广东江门市江海区成功举办,来自广东境内约600余太虚拳爱好者参加,大赛由江门市江海区外海太虚拳协会主办,广东省内各市区拳法组织嘉宾到会祝贺。  相似文献   

15.
广东很多拳师认为广东武术发源从“火烧少林寺”后开始,然而这则故事,就像小说家笔下的小说一样,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非常具体,但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又非常具有戏剧性,不免让人产生怀疑。所以,文章就从这则故事入手,揭示它们之间真实地存在关系。研究认为:(1)“火烧少林寺”实为天地会笼络人心的手段,与刘家拳的产生没有关系;(2)“南少林”就是天地会,寺僧创刘家拳的说法不可信;(3)从历史上的南少林、清朝中后期社会背景、与广东洪拳、蔡李佛的“请拳顶礼”动作寓意分析,表明该拳派与“南少林”有关。  相似文献   

16.
棍,是意拳使用器械进行格斗、实战的一门功法。拳谚日“拳成兵器就,莫专习刀枪”。意拳没有固定的招法和套路,只讲究在实战中随机随势,应感而发。通过意拳站桩、试力等各项基本功严格的训练,掌握了拳术的浑圆力后,就可以进行棍法的训练了。所以说意拳棍法的训练,其内涵的意念活动,身体各部的争力,完全与意拳的原则原理相同。意拳名家姚承光先生曾讲,  相似文献   

17.
沈寿 《中华武术》2002,(8):55-55
拳谚说:“拳、兵同源。”已故著名武术家温敬铭教授生前常说:“古来习拳知兵法,不知兵法莫对手。”  相似文献   

18.
温永文 《武当》2006,(4):8-8
心意、太极、八卦并称内家拳三大门派,而与此三门有极大渊源的夕阳掌却鲜为世人所知,只在圈内个别秘传着。经笔者考证,夕阳掌与竹林沟五百余年所不外传的张阳拳是一派两枝——前期叫张阳拳,后期叫夕阳掌。由此可推知,夕阳掌是张阳 (字三凤)祖师所创。  相似文献   

19.
刘家拳是广东五大名拳之一,20世纪80年代,该拳派在广东武术界几乎销声匿迹。文章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考据等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1)它的衰败是由历史环境改变、社会进步等多种原因导致;(2)通过它的衰败对现今传统武术发展得到了新的启示;(3)现今我国传统武术发展要深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等意识形态下,建立一种统一、长远的发展和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20.
张洪国 《精武》2009,(2):47-51
戳脚是“北腿”的主要代表,被誉为“北腿之杰”。它是由清朝天理教农民起义领袖、武术大师——冯克善,在原来初级套路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创编而成的。戳脚以文九、武九,二九一十八趟为基本套路,其中还包括金刚架、金刚捶、六合根等初级套路,以及在十八趟基础上组合成的甲子捶、三拦手、小力士拳和派生出的燕子拳等,此外还有较为全面的各种武术器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