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强红权老师执教的这堂《船长》课,曾荣获“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赛课”一等奖。这节课充满了“语文味儿”。说其具有“语文味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节课的教学结构符合文体特征。《船长》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而情节、环境、人物是此类课文需要解读的三大元素,而人物又处于三大元素的核心地位。老师的这节课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指导学生理清故事发展顺序,整体感知故事情节,这是展现船长性格的基础;第二部分,师生在情节发展过程的具体语境中感悟船长形象,这是本课的主体;第三部分,演示沉船场景,完成船长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2.
文本细读——用“文学的眼光”钱理群先生把文学经典定性为“具有永远的思想和语言的魅力”,《船长》就是这样的经典作品。教学《船长》,很多老师偏重其“永远的思想”,而忽略其“语言的魅力”。为了渲染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老师们会不约而同地截取《泰坦尼克号》遇难沉船的画面,  相似文献   

3.
单元主题如何确定?这仿佛不是一个问题。但仔细研究相关课例,却发现有很大问题。以两位老师对苏教版第十一册几篇课文的主题拟定为例:一位老师将《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詹天佑》、《最后的姿势》、《船长》组合在一起,将主题定为“英雄篇”,意在让孩子们感受不同类型的英雄;  相似文献   

4.
“有些课是一辈子也忘不了的!”这是武凤霞老师的《船长》一课给我的第一个直接而真切的感受。小学太需要这样的课堂了!但是,我却听到个别老师这样说:拿我们新疆克拉玛依的那场大火与国外的这场救险比较,这不是在揭我们自身的伤疤吗?恰恰是这种不和谐的声音,使我们更有理由为武老师的这一节课叫好!唤醒沉睡的灵魂《船长》一课,如果仅仅满足于字词教学,像“薄雾“”船舷“”剖开“”顷刻间“”呼号“”嘈杂”等,其实不消说武老师,很普通的教师都可完成,但对“船长“”责任“”英雄”等词语的解读,可能就不是我们翻看字典所能够做到的了。如果…  相似文献   

5.
曾经观摩一次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竞赛,其中一位教师执教《船长》一文,整堂课一气呵成,教师、学生的发挥都很出色,堪称一堂好课。但听完课后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和几位同行的老师一交流,再听专家点评之后,方知:听课时我们都产生的一个疑问——“船长为什么不逃生,而要与船共存亡?”怎么没有一个学生质疑呢?看似精彩的一节课,其实很不正常,...  相似文献   

6.
《语文学习》2012年第1期刊发了赵克明老师《语文教学重演绎还是重归纳?》(以下简称《赵文》)一文,文章对三个“演绎法”课例分析后用相应的“归纳法”给予了修正.文章最后呼吁“语文教学当首选归纳法,慎用演绎逻辑”。  相似文献   

7.
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我用了“阅读提示”中的一个问题:哈尔威船长用枪威胁争抢逃生的人。他这样做对吗?原本想让学生“对抗”起来.没想到问题一抛出,学生竟异口同声地说“对!”怎么会众口一词呢?他们平时不是喜欢跟我较劲儿吗?我的课前预设被打乱了.但我仍不死心地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全班同学,  相似文献   

8.
早读课上,为了检查《船长》一课学生的背诵情况,我习惯性地捧着语文书在教室里穿梭。当走到晓丹近旁的时候,这位喜欢争辩的女孩突然问我:“老师,您总是捧着书,难道我们背诵的课文您不会背吗?”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发问,我有些不知所云。  相似文献   

9.
教学《船长》一课,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船长一生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伟大灵魂?这是教学木文的重点和难点。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0.
曾经听过一位老师执教《船长》(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一课,其中船长与机械师、大副的对话教学,给笔者留下颇为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1.
一次,我到一所学校听课,讲的是《小猴子捞月亮》一文。整堂课的最后老师问:“小猴子想把水中的月亮捞上来,大家说,小猴子傻不傻啊?”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傻!”老师很满意,这节课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时,一个小男孩举起了手说:“老师,小猴子不傻,挺好的!”老师不耐烦地回应道:“好什么好!”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船长》一课中写了“诺曼底”号遇险时,船上的人群疯了般逃窜,场面一片混乱。这时,船长和大副有一段简短的对话,对话快结束时船长说:“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语文课上到这儿,我班有个思维活跃的男生提了个问题:“假如真有男人走在了女人前面,船长会不会真的开枪打死他?”  相似文献   

13.
一位老师上《养花》时,利用一道填空题贯穿学 习了课文,很好地体现了“一个教学环节糅合多个目标”。现将课例(《养花》教学片断)及分析提供给大家:  相似文献   

14.
黄百严 《湖南教育》2006,(9):33-33,45
案例一:“是不是病句?”——品味妙处《船长》(苏教版小语教材第十一册)一课,最后几节描写了哈尔威船长与轮船一同沉入大海的悲壮一幕:  相似文献   

15.
对于名教师的课例,如何学习,是否能够直接套用,笔者的经历回答了这个问题.日前,有幸在教授“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之前拜读了《中学数学月刊》刊发的杨志文老师的“探究,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一文,深受启发,于是在教学中借用了杨老师的教学设计,但出发点相同,教学设计完全一样,现场的经历却别有一番风景.  相似文献   

16.
《花瓣飘香》一课,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故事,表现她是一个懂事、孝顺、可爱的孩子。昕了几位老师教学《花瓣飘香》第二课时,有的老师采用探究讨论式,有的采用开门见山式,多围绕“小女孩是怎样摘花瓣的?为什么只摘花瓣?摘花瓣做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讨论,得出结论。听完这些课,笔者和学生交流,问:“小女孩摘花瓣送给妈妈,这样做好吗?”学生无一例外地点头。我接着问:“小女孩摘花瓣对吗?”“对啊!”学生肯定地说,忽然有些疑惑,“摘花瓣送给妈妈,是对的吗?”又想了一会儿说,“咦?搞不清楚了。”  相似文献   

17.
本期的“课例大家评”有两篇课例,一篇是王坤老师、黄安成老师的《反代置换法的应用》,另一篇是吴文尧老师的《以点带面,融会贯通——“点到平面的距离”教学实录》.这两篇课例的内容都是关于数学复习课解题教学的,选自本刊“2009年中学数学解题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选择这样内容的两篇课例让大家点评,基本的思想是配合当前的高三复习课教学,引发大家对于高考复习课解题教学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这篇课文节选自《船长》。《船长》曾获一九八一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全文除引子外,共分以下九节:“汉堡港的变奏”、“从南市来的孩子”、“吐血的水手”、“是日本人吧!”、“蓝色的梦”、“伦敦港的友谊”、“邓小平式的船长”、“海员风度”、“船长的苦恼”。课文选的是第一节,为适合教学,征得作者同意后在文字上略作了改动。  相似文献   

19.
先讲两个课例:一个是最近在《语文教学通讯》上看到的:成都市石室中学的李镇西老师,在外地借班上课,讲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快结束时问学生:“喜欢这篇文课文吗?”多数学生说喜欢,但有一生站起来说不喜欢。李老师在表明自己也非常喜欢这篇课文的观点后,马上给予后一位同学以肯定,并要他讲讲不喜欢的理由,还高度赞扬他敢于对大多数人说“不”。另一个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提问:“雪化了以后是什么?”大多数回答说是“水”,一个学生回答说是“春天”,老师肯定了前者,否定了后者。这两个课例,…  相似文献   

20.
创新意识从哪儿来?从激活了的思维中来。在语文教学中,若经常地举行“答问”———“答小记者问”这种听说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谁是“小记者”?讲台下的学生。谁“答”?讲台上的老师或由老师邀几个同学组成“答问团”。何时“答”?每周用一节活动课或晚自习课。“问”什么?有时以《世纪之交想什么》《关于人生与作文》等为题;更多的时候,只要估计学生感到困惑或认为有探讨价值的,都鼓励尽情地问。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下,同学们将“问”些什么?这可以用笔问的方式进行调查。每隔一段时间,要求同学们每人至少提出10个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