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虽然“5.12”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一年多的时间,但是灾区中小学生仍需要持续的心理援助。国外的两种学生心理援助模式——教师作为治疗师(TAT)以及学生帮助计划(SAP),多我国目前相关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在两种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适合我国的心理援助模式:(1)专家组和教练组结合,为教师量身定做培训体系;(2)TAT和支架式教学相结合,促进专业力量的提升;(3)TAT与朋辈咨询相结合,增强专业力量的合作;.....  相似文献   

2.
《四川教育》2013,(6):F0002-F0002
灾难无情,人间有爱。“4·20芦山地震”发生后的第三天,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统一组织带领了由专家学者组成的心理援助工作团队,开始分批奔赴地震重灾区芦山、宝兴、天全以及眉山洪雅、阿坝州小金等地,广泛深入开展心理援助活动。记者在现场得知,这个队伍全称为“灾区教育系统心理援助党员工作队”,他们中有的来自省内,有的来自省外;骨干成员均由各大高校心理学教授、中小学心理教师及心理机构研究人员组成,工作作风顽强,专业知识过硬,更有着超乎寻常的人际亲和能力。  相似文献   

3.
汶川5·12特大地震给灾区中小学生带来精神和心理的重大影响,随着基础设施重建的迅速推进,精神重建问题凸显。我们借助实施的多个灾区学校社会工作援助项目,对援助学校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和访谈,并在极重灾区和重灾区抽取16所中小学,对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了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测评,同时开展了灾后学生心理社会援助干预的调查。通过调查分析,为系统地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奠定实证基础。  相似文献   

4.
灾后心理援助的操作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推进,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部强调,灾区中小学心理援助要科学有序地进行。在我国心理援助专业人员仍很缺乏的情况下,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老师将在心理重建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心理援助有哪些科学的方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教师的心理健康培训如何进行,学校的心理援助工作机制如何建立,  相似文献   

5.
灾后心理援助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援助是灾后重建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援助的效果与援助工作的科学性有关。灾后心理援助工作,要提升心理援助的效果应处理好几个关系。即:在干预的对象上,处理好心理自愈与治愈的关系;在干预的理念上,处理好心理辅导与系统搅动的关系;在干预的科学性上,处理好援助者热情与专业水平的关系;在干预程度上,处理好援助者过分卷入与自我保护的关系;在干预的周期上,处理好短期援助与长期援助的关系;在干预动机上,处理好助人者需要与受援助者需要的关系;在干预的方法上,处理好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在干预的认识上,处理好心理危机与契机的关系。文章同时提出了利用媒体力量在全社会开展生命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后,灾后心理援助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给灾民缓解心理危机的同时,心理援助工作也受到很多质疑,主要是由于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灾后心理援助缺乏统一的组织和领导;第二,灾后心理援助实施过程存在问题;第三,灾后心理援助服务缺乏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7.
学校心理教师工作中的专业心理障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有效的咨询者”和“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探讨了学校心理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专业心理障碍,主要有专业认知障碍、专业情感障碍、专业行为障碍和专业角色障碍。我国中小学校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漫长曲折而充满希望。  相似文献   

8.
"有效的咨询者"和"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探讨了学校心理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专业心理障碍,主要有专业认知障碍、专业情感障碍、专业行为障碍和专业角色障碍.我国中小学校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漫长曲折而充满希望.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发生后,从国家领导人到社会各界都高度重视和关注心理援助工作,广大心理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精神卫生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纷纷行动起来,投身于心理援助行动。本次心理援助工作同抢险救灾、救死扶伤工作一样,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总结和反思。  相似文献   

10.
鉴于四川地震灾害性事件给正处在心理和生理发育阶段的学生带来的心理危机及对其干预与疏导的必要性,教育部高度重视,及时部署开展灾区学生心理援助工作。教育部委托中小学心理健康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学校公共卫生专家指导委员会,组成了灾区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专家工作组赶赴灾区进行调研和咨询,组织编印了针对灾区中小学生和教师的灾后心理援助手册,  相似文献   

11.
汶川县三江乡是囊括在“大熊猫卧龙自然生态保护区”内,已经被初步开发的一个旅游景点,但“5·12大地震”对三江景区造成了很大破坏。在灾后重建中。三江旅游景点不仅恢复,而且拟将提升,打造为“4A景区”。本文据实地考察和历史文献研究,对灾后重建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提出了展现三江乡历史文化的魂和三江山水的神采的四点建议。打造出独具特色,离成都平原最近的藏族文化风情的秀丽山冰古乡镇.从而推进汶川县旅游业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汶川地震作用下,北川县城的建筑物遭到严重损毁.为给北川县及邻近区县防灾规划和工程抗震设防提供科学参考,本次研究在现场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北川县城建筑物损毁机制与县城地质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川县城建筑物损毁是由地表破裂、滑坡、崩塌、地表震动等多种破坏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结论:在北川及邻近区县防灾规划中,建筑物的修建应尽量避开断裂展布带、崩滑灾害易发区段等可能对建筑物造成毁灭性破坏的区域,对于已建成区附近的灾害易发点也应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加于防治.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汶川作为地震重灾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非常重要。本文以"5·12"汶川特大地震过后,汶川县土地利用现状为出发点,对汶川县土地利用的现状、特点及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阐述,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于汶川县土地利用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处于全球现代化进程之中,社会面临多重转型,各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汶川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因地震灾害,原有的发展进程被打断,十年重建,各种现代化元素迅速涌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多种因素交织,形成新的"历史的合力"。现代与传统并非二元对立。要促进汶川城乡均衡发展,实现人的幸福生活,应根据文化的不同层次、功能,探索汶川文化重建路径。考察汶川文化特质,动员政府、社会和个人力量,为汶川发展提供文化价值指引,为汶川人民提供更具文化适应力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羌族分布在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这种复杂而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人文环境,使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吸收外来的文化。通过自我调试与发展,使之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汶川大地震     
At 14:28 of May 1 2th,2008,Wenchuan was shaken by a terrible earthquake.The shock was 8 magnitude.A lot of cities and counties were destroyed and many people lost their homes.Tens of thousands of  相似文献   

17.
文化生态是将文化以及文化所生存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特定的文化有其特定的生存土壤,文化的发展应纳入整个人类生存环境尤其是社会变迁与发展的大背景中。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以布瓦村羌族文化为例,论述其文化生态保护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生动地说明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发展的概况与今后的发展出路。  相似文献   

18.
汶川经过近三年的地震灾后恢复建设,其旅游业复兴取得了巨大成功。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课题组总结出汶川灾后旅游振兴发展的"三高一统"模式,即高目标引导、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统筹整体推进旅游重建工作,实现以旅游为主导,整体推进交通条件和接待设施升级、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旅游产业关联效应、旅游资源整合和路线打造、民族文化保护和新文化注入、标准规范和品牌树立等重建路径,进而实现了旅游支撑系统改善、特色旅游村寨集镇、旅游带动产业升级、旅游布局科学合理、旅游文化彰显、旅游形象提升等六大突出绩效,最终全面实现灾后旅游产业振兴。"汶川模式"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刊编辑部在参阅主要媒体关于四川汶川地震信息资料基础上,将四川汶川地震灾情和全国人民支援抗震救灾实践轭要,摘编成文,并配合之简要介绍了1949年后中国特大地震概况及汶川地震留给地学界最有探索性的命题——地震可测性与地震不可测性。  相似文献   

20.
以都江堰灾区的受灾群众为对象,通过问卷调研获得他们的各项需求和满意度情况,运用因子分析,归纳出反映灾区居民需求的五因子模型,包括援助需求、生存及心理需求、重建需求、工作需求和生活条件需求,并采用聚类分析,将灾区居民划分为三种群体,即生活紧迫型、改善条件型和关注未来型。结合调研分析结果和灾区居民的意见采集,为政府救灾和重建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