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审美制度既是审美人类学学科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中心议题,也是人类社会审美和艺术生存机制的集体表征。《审美制度问题研究》以其严谨的学理分析和介入现实的学术品质探讨了"美"是如何被建构和能被建构的文化生存机制,随着审美制度的深入研究,审美人类学理论的活力与张力将会得到更好的呈现。  相似文献   

2.
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融摄了儒家、道家、哲学、医学、艺术学等文化内涵,而艺术与中国武术的融合造就了其独特的外在表现形象以及内在的精神内涵。中国武术从"技击术"到"技击的艺术"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中国武术中独特的艺术审美内涵。研究表明:中国武术是艺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情感精神的共同体验;中国武术具有艺术的肢体形象表现性;中国武术是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技击艺术。  相似文献   

3.
审美现代性所要求和提供的"歧义宽容"原则,使"艺术的救赎"在主体建构中成为可能,这是王小波文学创作的一个主要诉求。文本寓意的歧义、多元,人物命运的丰富、可变,"诗意"人生的发现和构建,"诗化"表达的探索和追寻,等等,构成了王小波文学作品的审美现代性要素,关于艺术的真谛在于"叵测"的论断,更是以小说文本的虚构形式揭示审美现代性的精彩之作,"穷尽可能"的文本构建方式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写作观念和写作方法,而成为作家"试验自我"和"改写自我"的一个有效途径。审美现代性要素为王小波的文学创作和主体建构开启了创新和救赎的无限空间。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电视艺术和审美文化相关论说的研讨和借鉴,借助中国电视媒介环境的分析,试图从多元、重构、审美生产、审美消费和审美批评等方面探讨新时期中国电视艺术的审美文化建构,希望以此促进中国电视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多民族审美认同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文化过程,一种文化动力。而壮锦则是广西区域民族共同认同的审美形象,其传统状况和现状生动地反映出多民族审美认同的建构问题。壮锦与多民族审美认同的建构问题指的是广西区域民族以审美方式体验并认同壮锦所表征的区域民族文化身份,并以此审美自律来衡量和调控自己的审美行为。由此可见,研究壮锦与多民族审美认同的建构问题以揭示其建构路径,这对于如何通过审美文化来建构多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身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也对民族地区如何以传统而又现代的文化姿态融入开放世界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国书画一脉相承的中华精神、文化品格、审美价值、人文理念、艺术状态、时空意义等的表述,从而对中国书画所涵有的文化渊源、艺术品性、审美情愫、格调水准、价值意义、民族精神等原创性、学术性、审美性、价值性的标准进行确认,最终形成"古代书画"品评、"书画同源"新解、"中国书画"之内涵、"中国书画"之创作、"中国书画"之评判、"中国书画"之展望等六方面的语论。由此,充分展现中国书画多元、独特的文化艺术精神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作为审美场域之一,金秀瑶族博物馆以其所展示的朴素的黄泥鼓舞、精美的瑶族服饰、优美的大瑶山自然生态等瑶族文化符号营造了美的艺术、美的文化、美的生态,表征了审美场域与审美认同的互动关系:审美场域建构审美认同,审美认同也建构审美场域;审美认同与审美场域双向建构,互为审视。  相似文献   

8.
沙家强 《文教资料》2011,(22):72-73
在当前复杂的社会转型期,"影视美学"课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从审美哲学、审美文化和审美心理等方面,对影视艺术内在的文化意蕴进行分析解读,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影视美学"学科本身就是用美学的精神来观照电影,深入探究人类的理想和生存的意义是如何在影视中得到表现或实现的,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以"影视美学"来建构大学生的文化素质重在具体可行的教学实践上,重在教学质量的提升上,唯其如此,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提升才不是空话。  相似文献   

9.
艺术社会学注重艺术和社会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试图将审美、心理和文化因素融合为一体加以研究,"时空"视角充分体现了这一趋向。本文从当代蒙古族创作音乐主题入手,从"时空"视角分析了当代蒙古族创作音乐通过多语境、多途径、现代技术与国际手法、市场包装等实现其时空穿越、延伸及重构的过程,论述了艺术社会学对民族艺术研究具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除了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在中国的博弈与交融,在思考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时,纽约学派的文化批评也具有一定的学理价值。纽约学派将艺术之于文化的关系"作为主体的建构",力主马克思主义批评与现代主义文学的结合,关注文学的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并由此弥散到其他艺术领域。他们的文化激进主义,坚持知识分子的自由独立,把历史中的文化变迁作为艺术创作和批评的广阔背景。他们的文化批评指向社会人生的呈现与解读,指向文化的传承与变革,指向启蒙和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建构美国精神。这种介入历史、介入人生的文化批评,有利于弘扬艺术对于文化的建设性思维品格,有利于推动民族文化精神的持续养成。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质量的提高,不仅关系到教师的政治立场、理论功底、文化素养,而且还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本身蕴含的文化内涵而带来的一些技术层面上的美育境界、艺术表现、案例教育、教学手段等要素。  相似文献   

12.
审美的地域性差异是普遍的文化现象,这种差异源自特定区域的文化、物质和生产方式状况,同时受制于隐在的审美制度。徽州文化语境影响到审美理想的生成和物态化形式,由此发展出独特的审美交流方式。  相似文献   

13.
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已经形成了多样化的局面,各种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高度繁荣,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美育的建设水乳交融,如何从更高层次审美引导的角度来反观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这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组织者应该思考的问题。通过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可以加深其对审美的认识,准确把握审美的标准,正确理解审美判断、审美趣味、审美思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重视和谐审美观的建设,注意营造直观审美文化氛围、加强课堂审美教育、重视社团审美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都市影像作为都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载体,直接反映出都市纷繁复杂的文化景观。从当下都市影视文化的景观消费、存在关怀、审美导向出发,将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审美维度融于都市影视传播之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审美课题。同时,将人性呼唤、伦理关怀作为灵气来填补都市符号消费的空间,将都市影视剧构成一种对抗流俗生存状态的精神存在,也是当下都市影视剧审美获得深度模式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虽然旧诗退出了正统文坛,但是并没有寿终正寝。旧诗不仅作为一种文化交际工具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作为潜在的批评标准和审美心理严重制约着新诗的发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不重视新诗教育,阻碍了新诗的经典化过程,使得新诗的美学特质无法融入民族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6.
审美原则与审美人类学研究领域的拓展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学术界对审美普遍性、审美偏好、审美标准、审美相对论、审美语境等审美原则,从不同侧面作了大量的尝试性的探究。审美心理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研究者要在文化背景中审视不同文化中的审美偏爱,不仅注重与形式主义相关联的联想意义,而且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一种文化成员相对广泛地共有的形式—意义的普遍联系之中,以此拓展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学术视野。  相似文献   

17.
商务广告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对商务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及文化差异进行了分析,阐释商务广告翻译中存在的文化性,提出在进行商务广告翻译时应做到从翻译手法、语言审美及文化转换三个方面进行文化介入。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戏曲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的产生由其特殊的审美机制决定,与其特定的形式要素有密切关系,并与整个审美传统、文化系统血脉相连。认识其中内在关系对理解古典戏曲的审美特征及思考其在现代化语境中的发展路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审美的观念、文字语言的接受及感官接受等方面,可以较析出我国和西方的广告受众对广告文案接受的不同性,以及其特征与规律。以中国当代广告的视点去观照,中西接受广告文案的差异,体现出的是中西文化历史、文化模式和文化特征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中山装是孙中山创制的中式礼服,无论设计、制作还是审美理念都充分体现了中西服饰文化相融合的特征。中山装的产生除保护国货、符合国人穿着方式等因素外,还与孙中山本人的革命经历、思想认识、文化观念等密切相关。中山装是中国服装史上的一大创举,更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服饰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