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的"正殿"并不固定,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之中.龙朔二年(662)前,太极宫的两仪殿和太极殿先后在不同时期扮演了"正殿"的角色.龙朔二年后,大明宫的宣政殿取代了太极殿而成为常朝和朔望朝会的处所.天祜元年(904),昭宗迁都洛阳后,贞观殿又成为唐末王朝的"正殿";皇帝"避正殿"后并非对政事置之不理,而是通过临时御政、紫宸殿和延英召对等形式与宰臣参议政事.  相似文献   

2.
正大高玄殿位于北京故宫外的西北角景山西街的南口西侧,迄今已有470余年的历史。本讲就围绕这座明清皇家御用道观,讲讲明清时期这里发生过的那些事儿……嘉靖皇帝修建大高玄殿缘起明朝永乐皇帝修建紫禁城时,在皇宫内已建了两座道家宫殿,一座是玄穹宝殿(位于紫禁城东六宫东),一座是钦安殿(位于御花园正中)。明朝皇帝特别是嘉靖皇帝经常在殿中举办各种祭祀、道场。  相似文献   

3.
慈宁宫及慈宁花园所处区域,按笔者以往考证,在“元大内”应是正衙大明殿所在地,在紫禁城地理形势上有特殊地位.明永乐皇帝营建北京紫禁城,在此地建起皇帝的“西宫”——仁寿宫及前殿“大善殿”,而将元代皇宫密宗佛像集中收藏于大善殿.宣德皇帝继位后,明朝出现第一位太后,而且是德高望重的皇太后,宣德皇帝将仁寿宫让给太后居住.明代后来又出现太皇太后、太后两代先帝遗孀并存的局面,逐渐形成外东路、外西路太后太妃宫院的布局.慈宁宫、慈宁花园定型于嘉靖时期,大盛于清乾隆时期.但她最辉煌的时期却是明初诚孝张皇后和清初孝庄文皇后时期.研究历史与研究建筑还是不完全重合的.  相似文献   

4.
唐朝时期建设的含元殿属于大明宫的前殿,其建褚成于唐高宗建设的大明宫之后,唐朝时期的各代皇帝,常住在此。本文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含元殿的建设,以及其蕴含的历史意义等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王澈 《历史档案》2007,(2):F0002-F0002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咸丰皇帝在热河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驾崩.临终前一天,他任命八大臣(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额驸景寿、户部尚书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吏部左侍郎匡源、署礼部右侍郎杜翰、太仆寺少卿焦祐瀛)为"赞襄政务大臣",让他们辅佐年仅六岁的皇太子载淳.  相似文献   

6.
元代孔庙     
文庙大殿 元代孔庙,古名儒学学宫,亦称文庙.位于内乡县城南关定前街,即今黉学街北侧,座北面南,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元天历二年(1329)续修.明洪武七年(1374年)拓建,宣德(1426-1435),天顺(1457-1464)年间,相继修建,并重修正殿、东西圣贤房、戟门、棂星门、神厨、神库、泮池.  相似文献   

7.
金路 《历史档案》2023,(2):128-131
<正>清代皇室对玉牒的纂修和贮藏极为重视,纂修完成后均以隆重的礼仪进呈皇帝御览,始能尊藏收贮。大玉牒正本初纂修三份,一藏于皇史宬,一藏于礼部(后藏于盛京敬典阁),一藏于宗人府(后停修)。关于皇史宬所藏之玉牒,(光绪)《钦定大清会典》载玉牒在“皇史宬行(礼恭)奉尊藏”((1)),而(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2))中又有玉牒“移贮”寿皇殿之东、西室的记载。对此,研究者认为,“原藏皇史宬之清代玉牒,嘉庆十二年移存景山寿皇殿”((3)),在考证玉牒存址时亦提及嘉庆十二年(1807)玉牒移存景山寿皇殿耳殿衍庆殿和绵禧殿((4))。本文在此基础上,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藏清代档案、故宫博物院藏古籍及官修文献为依据,梳理皇史宬所藏玉牒移贮寿皇殿始末。  相似文献   

8.
所谓请宝牌,即奏请使用皇帝御宝印信时所持之木牌。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重新排定皇帝二十五方御宝,这二十五方御宝代表和囊括了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各个方面。御宝收贮于紫禁城之交泰殿,由宫殿监正掌管。宣统三年(1911年)之前,凡使用御宝均由内阁先期奏请,派堂官恭领铃盖。宣统三年八月,武昌起义爆发,袁世凯凭借北洋军实力,钳制清帝,并出任内  相似文献   

9.
丁果 《档案时空》2005,(3):20-21
翻开中国几千年的档案史册,严嵩算得上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手握重权的大奸臣了。严嵩是明代嘉靖年间的谨身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明代取消宰相职位,设内阁大学士辅助皇帝办公,因而大学士又称为辅臣。大学士按地位高低分首辅、次辅、群辅等。严嵩在内阁是首辅,人们习惯上称首辅为宰相,也就是说,严嵩位极人臣,权势炙手。严嵩一生受嘉靖皇帝宠信,权倾朝野,可是在晚年时,  相似文献   

10.
梁武帝是历史上与大学有特殊关系的少数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有长春殿讲义、建同泰寺、改革时刻制度三事,皆与天学史上之中外交流大有关系。这里先谈著名的长春殿讲义一事。梁武帝在长春殿集群臣讲义,是中国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都非常值得注意的事件之一。古籍中对此事之记载见(隋书·天文志上》:逮梁武帝于长春殿讲义,别拟天体,全则周种》之文。盖立新意,以排浑天之论而已。现代学者通常不太注意此事。科学史家因其中涉及宇宙理论而论及此事,则又因上述记载中“全同(周群)之文”一句,语焉不详,而产生误解。以前陈寅格倒…  相似文献   

11.
康熙与廉政     
刘研 《兰台世界》1998,(7):43-45
作为封建社会的皇帝其生活多为奢侈的,除三宫六院陪伴、乐舞声天消遣外,住的是丹楼映月,彩殿回凤,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过的是花天酒地生活,真是"乐乐乐乐乐乐乐;朝朝朝朝朝朝朝"(北京故宫太和殿联).  相似文献   

12.
《北京档案》2012,(9):65
正证果寺位于京西八大处卢师山腰,始建于隋代仁寿年间。唐天宝年间,因卢师又叫"感应禅师",改称"感应寺"。元泰定三年(1326年),改名"大天源延圣寺",明正统景泰年间又易名"清凉寺"和"镇海寺",天顺年间改称"证果寺",是八大处最古老的一座寺院。证果寺坐北朝南沿山而筑,主要建筑有山门殿、天王殿、  相似文献   

13.
唐玉华宫建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其前身是建于武德七年(624年)的仁智宫,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废宫为玉华寺。显庆四年(659年)至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在玉华寺翻译佛经。玉华宫不仅是一处重要的初唐离宫,而且在中国佛教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金锁关镇玉华村。玉华宫的主体建筑数量,有宋人张"九殿五门"和今人"十殿五门"两说,而此两说的产生与对紫微殿的认识有关。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考证,认同"九殿五门"之说,玉华宫建筑中无紫微殿和显道门。玉华宫建筑布局应该是由中路、东路和西路三组建筑群组成,中路建筑是专供唐太宗居住和日常活动的场所,东路是太子居所,西路可能是随驾妃嫔的住所,至于百官居处则另有所在。玉华宫晖和殿与耀和殿名称在文献中的演变与宋代避濮王赵宗晖之名讳有关。  相似文献   

14.
胡铨(1102-1180年),字邦衡,号澹庵,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论家、诗(词)人.建炎二年(1128年),胡铨赴扬州应试,被主考官拔为进士第一名,但因其卷试对策指陈天下大弊十数条,犯了执政者的忌讳,降为进士第五名,任抚州军事判官,从此踏进仕途生涯.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吏部郎官、秘书少监、起居郎、侍讲、国史院编修兵部侍郎、龙图阁学士、端明殿学士、资政殿学士等职.  相似文献   

15.
王铭珍 《北京档案》2010,(10):48-49
圆明园是清朝五代皇帝历经150余年、集中无数能工巧匠倾心经营的大型皇家宫苑.它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六年(1707).最初是康熙给皇四子胤祯(即雍正)的赐园.雍正即位后,在园南部增建正大光明殿、勤政亲贤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乾隆在位六十年,又对圆明园继续进行扩建、改建,使之形成了圆明园的基本格局.他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造园艺术、精美的建筑、丰富的文化收藏和突出的政治地位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万园之园"和"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在世界园林史上占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正>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雍正皇帝第四子。1735年即皇帝位,年号乾隆,俗称乾隆皇帝。他是清代最长寿的皇帝,却不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为彰显对皇祖康熙的尊崇,不超越皇祖在位61年之限,他于乾隆六十年宣诏退位,当了四年太上皇帝,是清代唯一一位太上皇。他不喜繁文尊号,在传位诏书中钦定尊称其为"太上皇帝"即可,因此他并无中国传统历史上太上皇不断累加的繁长尊号。薨逝后尊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  相似文献   

17.
康熙创制     
<正>清代皇帝巡幸盛京回乡祭祖意起清世祖福临,虽筹划数次但终未遂行成为遗憾。康熙皇帝于康熙十年(1671),第一次巡幸盛京,开启清帝东巡之始,之后又分别于康熙二十一年、三十七年两次回归故里,创立了清帝东巡定制及各项活动仪轨,后嗣皇帝遵循并发扬光大。根据辽宁省档案馆所藏《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及"盛京内务府文书档案"记载,我们还原康熙皇帝东巡创制过程。康熙九年九月初二日,玄烨颁谕礼部明志东巡缘由,不替父亲完成东巡祭祖夙愿寝食难安:"太祖高皇帝创建鸿图,肇兴景  相似文献   

18.
天禄琳琅     
清代宫内藏书室名。 174 4年 (清乾隆九年 )命检内府书善本 ,列架庋置昭仁殿 ,并题额天禄琳琅。昭仁殿广三楹 ,为宫之东暖殿。 1775年 (清乾隆四十年 )于敏中等编《天禄琳琅书目》10卷 ,以经、史、子、集为纲 ,以宋、金、元、明刊板朝代为次 ,一书而载数本 ,详其题跋姓名 ,收藏印记、品评甲乙。共收宋版书 71部 ,金版书 1部 ,影宋钞书2 0部 ,元版书 85部 ,明版书 2 5 2部。其后陆续收藏至 1797年。嘉庆二年彭元瑞等仿前编体例续编 2 0卷 ,收书 6 6 3部 ,并宋、辽、金、元、明五朝刊板俱全。故所藏典籍 ,均前朝善本天禄琳琅…  相似文献   

19.
在西藏札什伦布寺西侧.便是名闻天下、被称誉为世间最高最大的弥勒佛殿.它是由九世班禅大师曲吉尼玛(生于1883年.圆寂于1937年,是前藏塔布地方人)于1914年亲自主持兴建的。佛殿高31米.面积达862平方米,分为莲花殿、腰部殿、胸部殿、面部殿和冠部殿5层.每层顶角各卧雄狮一尊。  相似文献   

20.
爱新觉罗·溥仪在所著《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曾写道,1922年为筹措出洋经费,以赏赐之名,将紫禁城中最值钱的古籍和字画,运出宫外,存到天津租界。此时溥杰正在皇宫伴读,每天下学回家让他带走一个大包袱,持续半年从未间断。据溥仪回忆,存在宫中乾清宫之西昭仁殿的全部宋版、明版书之珍本,约200种左右,全部运走。另外从各殿运出字画手卷1000多件、挂轴和册页200多种。现据本馆所藏溥仪档案全宗之敬事房档案以及内容相同的宫中档案全宗,将1922年9月6日至1923年2月3日运出宫中之书籍和字画目录,予以公布,以为研究参考。 辛亥革命后,紫禁城后宫仍为清朝皇帝及后妃们居住,有内务府等机构为其服务,并沿用溥仪的宣统年号,为保持其原貌目录宣统年号未予改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