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论述了运用洛伦兹曲线分析评价油藏产液剖面与吸水剖面不均匀程度的过程,利用"不均匀系数"评价油藏产液剖面与吸水剖面不均匀程度,并结合油田实例进行分析,对于油藏产液剖面与吸水剖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孙振勇 《内江科技》2010,31(3):91-92
黄沙坨油田是裂缝性边底水火山粗面岩油藏,储层属于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裂缝、孔隙等发育的程度、状况控制着油井的生产状态。本文介绍了油田注水开发特征,并从油藏裂缝发育状况、驱油效率、采出程度、注采井空间位置等方面分析黄沙坨裂缝性火山岩油藏注水开发的影响因素:并对火山岩油藏水驱规律、油藏动态变化取得了全新的阶段性认识,进一步完善了火山岩油藏注水开发评价体系。针对注水开发中存在的矛盾,通过控制注水强度、完善注采井网,延缓底水锥进造成水淹,调整和缓解油田开发矛盾,对指导油田下步开发具有指导意义,也为同类型油田注水开发提供可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3.
延长油田西区采油厂所辖油田属于低渗特低渗油田,在投产时大多采用压裂,由于油藏的非均质性和开采层系不同,在注水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体现在层内、层间、平面注采矛盾突出;注采调整缺乏充分的依据。通过油水井生产过程监测和动态分析,进行注水井与油井连通层位的对应调参,提高注水效果及注水开发采收率,从注水井和油井两方面入手,在以上研究分析、动态描述、注采调整等措施的基础上,摸索整理出一套适合本区的注采开发思路,最终解决油藏平面、层间与层内矛盾,实现注水开发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为了补充地层能量,油田的开发必须注水。注水井调剖的目的是调整注水井吸水剖面结构,改善层内、层间矛盾,提高注水效率,这是油田高含水期实现控水稳油的重要手段。从注水井注入调剖剂,封堵高渗透层,提高注入水波及面积,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是现代油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和认识油藏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它是借助计算机来进行模拟和研究油藏的动态过程。与传统的油藏工程方法相比,具有考虑因素多,可以设计多种开发方案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影响注水质量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延续,油层动用程度的不断提高,要实现油田可发展的目标,在油井挖潜措施日益减少的情况下,“注好水”是油田稳产的重中之重,通过对我矿油田开发的总结,针对影响注水质量的关键问题注水井分层测试质量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探讨,为今后进一步深入搞好注水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安塞油田超低渗油藏多位于已开发老区边部,砂体发育上表现出厚度变薄、物性变差的趋势,受其影响,注水开发后提液空间较小,高效开发的关键是在低含水期保持注入水均匀驱替,油藏均匀受效,而多年注水开发实践也表明,开发初期保持注采平衡,合理的注水参数如注水强度、注采比是此类油藏有序开发的的保证,直观反映油藏渗流特征的试井曲线在优化注水参数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测试影响注水质量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延续,油层动用程度的不断提高.要实现油田可发展的目标.在油井挖潜措施日益减少的情况下,"注好水"是油田稳产的重中之重,通过对我矿油田开发的总结,针对影响注水质量的关键问题注水井分层测试质量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探讨,为今后进一步深入搞好注水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延续,油层动用程度的不断提高,要实现油田可发展的目标,在油井挖潜措施日益减少的情况下,“注好水”是油田稳产的重中之重,通过对我矿油田开发的总结,针对影响注水质量的关键问题注水井分层测试质量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探讨,为今后进一步深入描好注水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李平平 《内江科技》2013,34(5):100-101,132
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是目前油田开发的重要研究课题。储层物性差、注水开发困难、油层改造难度大,注不进、采不出,是目前低渗透油藏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以现河采油厂为例,重点研究分析目前低渗透油藏的注水开发状况,进行欠注机理研究,寻找适合于低渗透油藏攻欠增注的有效技术手段,并提出了下步对策和潜力方向。  相似文献   

10.
张勇  李军  张茂森 《内江科技》2011,32(11):127-128
针对低渗油藏开发过程出现的注水井高压注不进水,油井压力下降快、采不出的现象.结合桩西低渗区块地质特征,利用低渗油藏的非达西渗流原理,通过数值模拟对低渗油田孔隙压力、孔隙度、渗流率影响关系进行技术研究,进一步确定了桩西油田各低渗区块开采技术井距通过采用小并距开发技术试验结果.并配套油层改造技术.降低了该油藏注水压力.改善了油藏渗流能力.同时也提高了驱油效率和区块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1.
根据现场实践,结合水驱后期剩余油分布特征,提出了主要从井网、注采关联出发的不稳定注水适应性分析。研究认为应优先选择注采关联相对独立的井组、选择位于油层边部及井网相对不完善区井组。选择层间差异较大的井组实施不稳定注水。实践证明,考虑井网后的不稳定注水,现场实施效果更妩不稳定注水在商河油田商二区有很强的适应性,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邵保林 《内江科技》2011,32(9):135+137-135,137
孤东油田八区位于孤东油田南部,主要为正韵律的河流相沉积,油层非均质性严重,处于特高含水阶段。剩余油分布零散,常规注水挖潜困难。不稳定注水是提高水驱开发的一种重要有效手段,有必要研究不稳定注水相关增效机理。从实践出发分析水驱后期剩余油分布特征,提出了从井网、注采关联出发的不稳定注水适应性,提出了优先选择注采关联相对独立的井组、油层边部注采不完善的井组、层间差异大的井组实施不稳定注水,并进行了矿场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袁德雨  周晔  杨琪 《内江科技》2008,29(5):49-50
张店油田属高凝油油藏,原油含蜡量及凝固点高,且储层物性差,注水困难。本文针对张店油田欠注井层从油层物性、毛细管力、油层润湿性、注水温度等方面进行了欠注影响因素研究分析,找出了张店油田主要影响注水因素,储层岩石润湿性、高含蜡原油的结蜡及胶质沥青质沉积与毛细管力共同作用形成了张店油田注水难的现象,为油田增注及注水过程油层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针对陕北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中注水井注入压力上升快,吸水能力差,采油井产量下降快,采收率低的突出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由于低渗透油藏自身性质,注入水水质问题,储层的敏感性,开采过程中储层有效应力的增加,以及低渗透油藏过度压裂造成注入水沿裂缝窜流等是造成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差的主要原因。在低渗透油藏的开发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注水水质精细处理和注入水与地层水的配伍性,而且要注重保持地层能量,改变常规的注水模式,因此提出了超前注水和周期注水模式。  相似文献   

15.
针对注水系效率低,注水单耗高,注水系统腐蚀、结垢、老化、欠注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以满足油田开发各油藏能“注够水、注好水”为原则,通过深入研究和引进,形成了一整套提高注水系统效率、降低注水单耗的工艺和技术,即:“高效往复泵+变频调速技术”对注水机泵进行机电一体化改造技术;注水站采用微机监控系统进行实时监控技术;运用清管器物理清洗技术对注水管网进行清洗除垢技术;新建注水站,降低原有注水站注水半径,并实现分区、分水质注水,满足不同特性油藏的注水水质要求。经过技术应用,油藏开发形势好转,提高了注水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临南油田夏70块深层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可行性进行了研究,论证了夏70块油藏注水开发的可行性,通过实施注采完善,最终实现了该油藏的高效注水开发。  相似文献   

17.
在注水开发油藏中,注不进、注不够水严重制约低渗油藏开发效果。由于渗透率低,水井日注水量少,地层能量难以补充,常规的一注一采井网开发油井见效困难,经济效益低,为合理补充地层能量,防止地层亏空过大伤害储层。决定在文88块选取合适区域实施多点注水,温和补充,评价开发效果,为全区下步开发摸索思路。  相似文献   

18.
高丽 《内江科技》2014,(1):75-75,60
<正>临盘油田含油层系多,储层非均质严重,层间、层内矛盾突出。为进一步提高注水波及体积,本文对周期注水技术机理及应用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分析,对油田注水过程中如何注好水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周期注水简单易行,它不需要增加大量的基本建设投资,在常规注水系统的基础上就可实施[1]。一般来说,对于中低粘度亲水油藏、非均质严重的油藏,在综合含水70%左右时采用周期注水效果较好。国内外大量的矿场试验资料已经表明,采用周期注水,可提高最终采收率3%~10%,同时可节约注水量30%~50%。[2]  相似文献   

19.
许莉宁 《内江科技》2011,32(4):152+84-152,84
本文介绍了油田注水开发特征,并从油藏裂缝发育状况、驱油效率、采出程度、注采井空间位置等方面分析黄沙坨裂缝性火山岩油藏注水开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熊川 《内江科技》2011,32(12):142-143
宝浪油田1996年投入开发,经历了上产、稳产阶段,2004年进入快速递减阶段,油田开发效果急剧变差,2005年以来以提高注水波及体积为中心,通过细化油藏开发模式,在完善注采井网、优化注水结构、提高注水效率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开发效果明显好转,自然递减由2004年的33.08%降至2010年的13.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