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校本培训”是指以促进学校发展为目的,针对学校师资队伍和教育教学现状,由学校策划和组织实施的面向全体教师的继续教育活动。根据对浙江省桐乡市二十二所中小学“校本培训”调研情况,本文论述了目前中小学“校本培训”中的一般模式与方法,“校本培训”的实效及“校本培训”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校本培训是以教师任职学校为主阵地,将教师教育活动与教育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模式可以广泛地利用各种培训资源,具有投资小、见效快、实效性强的特点。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符合青岛市基础教育师资建设需要的形式多样、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校本培训模式,并已内化为全市中小学校提高教师素质的一种自觉的行为。一、整合校本培训资源在校本培训的推行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校本培训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协调服务职能,调动学校的积极性,“走立足校本,挖掘潜力”和“走出校门,广泛合作”并举的路子…  相似文献   

3.
对"校本培训"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指导下,由学校发起、组织和规划的,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方式来培训学校教师的一种校内在职培训。和其他培训相比,它具有目标的直接指向性、组织的自我主体性、内容的现实针对性、形式的灵活多样性等特点。实施“校本培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转变教师的培训观念,(2)明确“校本培训”与“校本研究”和“校本课程”的关系,(3)探索新的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校本培训是指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培训活动。校本培训具有针对性、自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校本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师德教育和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培训内容,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校本培训的模式主要有“读书反思”式.“培研结合”式、“同伴互助”式、“专业导航”式等多种模式。  相似文献   

5.
对校本培训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由学校发起、组织和规划的、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等方式来培训学校教师的一种在职培训。和其他培训相比,它具有目标的直接指向性、组织的自我主体性、内容的现实针对性、形式的灵活多样性等特点。实验“校本培训”必须转变教师的培训观念,明确“校本培训”与“校本研究”和“校本课程”的关系,探索新的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6.
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基地的与教学研究、教育科研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教师培训模式。由于校本培训更加关注教师教学实践及课堂;更加关注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因而更能激发学校和教师参与的热情,也就更具活力与效率。  相似文献   

7.
朱亮辉 《教师》2010,(19):13-15
《农村教师县级立体化校本培训模式研究与实践》,是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立项课题。我们在借鉴原有教师培训模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集中研究人员进行多元思考.对校本培训管理、教学、形式、内容、评估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设计并实践一种直接服务于学校、服务于教师、服务于教学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农村教师校本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8.
李涛  周建 《山东教育》2005,(11):9-10
校本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模式,也是教师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升自己,完善自我的有效途径。我校自实施校本培训以来,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着眼于学校教育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解决”,加强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做到把教师的教学研究与在职培训融为一体,创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研训一体化”的教师教研、培训机制。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立足于学校实际进行了一系列培训,使一线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更好地提升了自己,与课改一起成长。  相似文献   

9.
介入式校本培训特指培训机构、培训者的培训行为进入到培训接受者(学校和教师个人)内部领域里,通过校本培训对其施加影响,进行干预,发挥作用的方法、策略和过程。“十五”期间,在“以校为本”、“重心下移”、“阵地前移”的大背景下,上海市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根据基层学校的需要,根据宝山的区情特点,采用“区域联动”的方式,把相关的培训介入到基层学校的“二期课改”、“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文化建设”诸领域中去,实行院校合作的“研修一体”的校本培训,谓之“区域联动型的介入式校本培训”。“介入”以“重心下移”、“阵地前移”为表现形式,其本质是教师继续教育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融合,是“培训”与教师的专业成长融合,是“供给”与“需求”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一、构建适合区情的“培训机构培训与校本培训紧密结合”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我区从1999年起开始探索校本培训模式,2001年全面实施校本培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校本培训是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模式,有利于发挥学校的积极主动性,培训面广,灵活性高,针对性强,培训成本低,对工作影响小等优点,同时我们也深感单一化的校本培训模式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师资、培训内容设计、教育资源等问题,分析上述模式的优缺点,我们从2002年起,建立了“培训机构培训与校本培训紧密结合”的新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1.
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师资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遵循"以人为本"、"从心开始"原则,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三三五"校本教研模式,主要包括三个引领、三个互动和五个共同体等内容,对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重视基础教育,改革基础教育,是"新基础教育"的立足点.建立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体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对人和人的发展两大问题的关注,师生结合的研究,知识结构与教学过程结构的研究等,是"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富有创造性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师范类教法课上或英语师资培训课上实行中外英语教师小组合作教学是一项新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探讨小组合作教学类型及其在中国师范类教法课中的应用,讨论中外英语教师在组建合作队伍、顺利进行合作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对策和措施,最后提出小组合作教学能更好地利用外教资源培训中小学英语教师,使中小学英语教师尽快熟悉任务型教学方法,培养跨文化意识,体验和理解外国文化,适应和达到在中国中小学实行的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记叙了青岛第四十一中学教学管理及校本研训过程中的实际做法,即依托大学教育资源成立教师发展学校,依托专家,进行以"一课多人上"的课堂实录为主载体的评课式研讨;以"同课异构"式的集体备课为主载体的备课式研讨;开展以读好书写随笔为主要形式的教师自我研训;以及开展以生成性问题为中心问题的"行动教学研究"等校本研训活动。并对开展校本研训取得的效果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5.
《关于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全面贯彻‘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指导方针,以培养应用能力,特别是实用能力为教改主攻方向;突出打好语言基础与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语言基本技能训练与培养从事涉外交际能力并重的教学原则",探讨了以"3S"为中心开展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对于改变当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仍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课堂教学中实用性、交际化不足"的现状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实习支教作为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有力推动了教师教育改革。在提高教师专业培养质量,引导师范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师范生职业养成以及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实习支教已成为安庆师范学院的一项常规教学活动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17.
高师应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高师应确立新型教师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凸显教师专业化理念;构建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产学研结合,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促进基础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公共心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合格教师的必修课程,是突出教师教育特色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承担着培养职前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重任,而且对优化师范生心理素质结构,提高师范生心理健康水平意义重大。许多高等师范院校都在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心理学教学模式,形成了四种取向,即师范取向、科学取向、应用取向和基础取向。其中,重视基础、强调能力、注重体验和改善评价的和谐教学模式是具有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9.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全面实施实践性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职院校应该明确"双师"标准,建立健全专职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实践制度,改革与完善兼职教师聘任制度,在职称评聘及薪酬待遇上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0.
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的关键。"绿色耕耘行动"是一个由北京教育学院提出并组织实施的面向京郊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大规模培训项目。本研究以之为个案,探索农村教师大规模培训的有效模式和政策机制,揭示农村教师大规模有效培训的规律和特点,为提高农村教师培训质量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