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孙中山晚年确立了联俄政策,这是推动中国革命发展的重大步骤。但孙中山的联俄与师俄是有限度的,他并未认同苏维埃制度和主义。他与苏俄联合,是想以苏俄为外援,改组国民党采取的"三民主义为体,俄共组织体制为用"的模式,重点在借鉴党军制度。由于当时孙中山对苏俄缺乏深入了解,国民党上层又深受西方思想影响,这些主客观原因造成了孙中山联俄与师俄的限度。尽管如此,孙中山的联俄政策仍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
《湘南学院学报》2019,(1):35-39
1924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达成了第一次合作,促进了中国革命蓬勃发展。然而,1927年原本积极联合苏俄、共产党的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却突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了大批进步人士和共产党员,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分析蒋介石在大革命时期政治立场和思想转变的原因,对进一步了解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的历史以及加深对蒋介石的认知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联俄政策的形成,不单纯是苏俄帮助孙中山和孙中山单方面转变的结果,而是双方互动、共同努力的结果。苏俄对内、对外政策的转变,是孙中山确立联俄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苏俄对内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对华方面采取灵活务实的方针,转变对吴佩孚、张作霖的态度等政策调整,对孙中山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孙中山对外政策的转变和联俄政策确立。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蒋介石在联俄政策上由拥护转变为敌视的演变过程作了历史的考察,回答了蒋介石在何时开始反对联俄政策、在哪些方面、在什么程度上反对联俄政策等学术界存在歧见的问题,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孙中山逝世以后,蒋介石抛弃三大政策、背叛国民革命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1923年1月《孙文越飞联合宣言》发表,标志着孙中山确立了与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结盟的政策,但孙中山在确立了联俄政策后继续期望英美日等列强支持中国革命,尤其对日本的期望更为强烈,并且为之进行了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在经历了不断的挫折和失败后,将目光转向苏俄,并在苏俄及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开始了"联俄""师俄"历程。但孙中山的"以俄为师"并非"全盘俄化",而是有所取舍,带有明显的选择性倾向。他始终以是否适合中国国情和实际需要为标准,在积极效法苏共组织模式、学习借鉴苏俄建军经验的同时,对苏俄国家现代化的终极制度目标及其指导思想都持抵拒态度,认为中国可以通过社会改革而不必经过阶级斗争实现各阶级人民均享幸福的大同世界。  相似文献   

7.
自俄宣布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为独立国家至今,格与阿布哈兹及南奥塞梯地区局势陡然紧张,这一并不对称的俄美格"三关系"进入了"敏感时期".俄格冲突对未来的国际格局将产生重要影响,俄美关系的未来走向也将会因此而充满变数,但俄美关系仍会在摩擦和冲突、调整和适应中跌宕前行.  相似文献   

8.
冯玉祥集团执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蒋介石则背道而驰。冯玉祥打算将西北作为根据地,大力联络西北地区人士,西北地区人士也积极靠拢冯玉祥。蒋介石认为是割据,也极力拉拢西北地区人士。几经争夺,有一部分,投靠蒋介石,发动反共内战,与蒋介石同归失败。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期,日本对俄政策经历了由"联英(美)抗俄"向"联俄抗美"的转变,其基本目标是力图巩固扩大日本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侵略权益,进而确立其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霸权。  相似文献   

10.
我国近代资产阶级卓越的理论家朱执信,在十月革命后,以其独特的革命敏锐感和胆识,为三民主义注进了激进的内涵,率先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索。他敏锐地觉察到苏俄是中国革命的真正朋友,确立了“以俄为师”的信念;他在寻求同盟者的过程中,产生了以列宁建党原则组成的苏俄共产党式的政党作为盟友的思想;他还走在同时代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前头,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工农群众中蕴藏着巨大革命力量,应当扶助和依靠他们的理论。朱执信是三大政策富有成效的研究和宣传的先驱,对孙中山三大政策思想的形成产生过可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蒋介石对国立中正大学的创办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国立中正大学之所以设在江西,这与蒋介石在北伐、"剿共"时期结下的深厚的江西情是分不开的。蒋介石在中正大学的筹划、创办过程中给予了大力的财政和精神支持,并帮助扫除了创建中正大学的重大障碍。抗战胜利后其亲自巡视中正大学,并准备亲自办校,提高了中正大学在全国的地位。同时,蒋介石与国立中正大学之缘,也是其20年来深厚的江西情的缩影,并贯穿了其一脉相承的三民主义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理论,并适时将其发展成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但作为孙中山三民主义继承人的戴季陶、蒋介石等国民党人却有意将其异化。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是孙中山革命事业最忠实的传承者,也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孙中山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在反蒋派的逼迫下再次下野。继任的孙科政府,因得不到实力派的支持,面对日军的侵略也一筹莫展。为应付内外交迫的形势,孙科政府在外交上提出了对日绝交方案。然而,孙科政府的对日绝交方案不仅违背了宁粤和会既定的外交政策,而且对蒋介石与汪精卫的政治地位也造成威胁,因而遭到蒋、汪的联手否决。孙科政府对日绝交方案的提出与否决,表面上是宁粤双方外交政策分歧的结果,实质上则是国民党派系斗争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以后,国民党中央权力结构重心遽失,权力斗争骤然加剧。结果,胡汉民“失却了把握中的国府主席”。中央权力结构重心遂由胡汉民移向汪精卫。8月,“廖案”以后,蒋介石在国民党内地位暴升,中央权力结构重心再由汪精卫移至蒋介石。蒋介石意外地成为中央权力重组的最大赢家。中常会成为新的党权核心。这是党权内争、党权与军权博弈之结果。  相似文献   

15.
美国新闻业巨子卢斯有着浓厚的中国情结,“美国化中国”是他“美国世纪”梦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虔诚的基督教信念使他决意扶蒋,利用媒体塑造蒋介石领导下的中国新形象;他极力反对传统的孤立主义,以《时代》公司诸媒体为阵地加大对华援助的宣传,宋美龄以“夫人外交”的特有魅力影响了美国的公众舆论,在美国掀起了一股“宋美龄旋风”,但她访美的成功“主要由卢斯安排的访美获得了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6.
蒋介石从教育的实际和社会的需要出发,基于自己的经验,发表了大量有关训育的言论,形成了系统的训育观:训育的实施是教育和社会的内在要求,目标是为了健全人格,达成此目标的方法可以通过制定共通的校训,思想、生活指导,以及军事训练来完成,训育的至高原则是以身作则。我们可以客观评价蒋介石的训育观,认识其历史价值和时代局限。  相似文献   

17.
1946-1949年,顾维钧在担任中国驻美大使期间,竭力争取美国援助,为蒋介石发动的内战服务。但他的个人努力终究不能挽回蒋家王朝灭亡的命运,可以说是他个人的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18.
导致南京国民党政权迅速灭亡的原因很多,三民主义信仰的危机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由于蒋介石集团随意篡改三民主义为己所用,使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发生了质变,失去了整合社会、凝聚人心的功能,致使南京国民政府人心涣散,军队兵无斗志,终致灭亡。  相似文献   

19.
胡汉民是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他曾经站在历史的前头,成为革命的推动者,在政治上一度处于权力的中枢。然而,他晚年之时,依靠西南的微弱力量,顽固地坚持"抗日""剿共""反蒋",结果被历史抛弃。胡汉民政治上的得失,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特别是其品格更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多方面的品格使胡汉民在政治上得到许多的同时,失掉的更多,最终成了悲剧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20.
1935年的华北形势危险万分,在日本的疯狂进逼下,蒋介石非常清楚,冀察两省和平津二市是保不住的,早晚要丢失的。现在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利用宋哲元手中掌握的二十九军实力对日实行敷衍、缓冲,尽可能拖住日本伪化华北的步伐。宋要想守住华北,必须按照蒋介石的要求对日方"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宋代蒋受过两年之久,直到平津丢失,蒋亲自出面为其承担责任,宋忍痛含诟,委曲真相才大白于天下,终获国人的谅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