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三言”中的“寓言”“重言”主要以文体的形式存在,而“卮言”的样态则相对较复杂,大体呈现三种面相:“卮言”首先作为一种言说姿态存在,这种意义上的“卮言”主要继承“优语”传统,俳优言说通常呈现谐隐滑稽的特征,最终使《庄子》文本弥漫“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其次,《庄子》“寓言”“重言”呈现“藉外论之”的文体特征,而作为文体意义上的“卮言”则承继“合语”的言说特征,表现为对“道”的直接言说,具体指《庄子》中那些直接论述性的文本;最后,《庄子》借鉴俳优散漫言说的方式,赋予“卮言”独特的文本结构功能,从而形成《庄子》文本“曼衍”的特色。然而,《庄子》“卮言”的三种样态之间并不是彼此隔离的,而是呈现一种相生相融的关系,它们大抵生成于“合语”“优语”之传统。  相似文献   

2.
<正>《庄子》以其独特的言说方式成就了其“文学性”,作者庄子也成为诸子中真正的“文学家”。道家对于形而上与终极性问题的思考在诸子中也最为突出,庄子被牟宗三称为“半个哲学家”。实际上,《庄子》的文学性衍生于哲学性。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有必要依据《庄子》哲理散文的文体特性,恢复其文化经典的地位。具体到《逍遥游》,就要发挥其在语文课程中“定篇”的作用,将语言和哲学思想的关系作为教学重点,随之调整阅读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庄子的"三言"是打开庄子哲学迷宫的钥匙,而隐喻是庄子"三言"表达方式的本质.庄子的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技巧和言说方式,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理解方式,这一表达方式决定了对<庄子>解读要采用"体"与"悟"的直觉方法.庄子这一独特的表达方式,在<庄子>文本的建构上表现出哲学与文学、思想与艺术的水乳交融.庄子隐喻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再创造的可能,也使<庄子>一书成了一本有待读者参与书写的文本.但是,任何解释者都必须尊重原著,尊重作者,以正确解读文本为前提和基础,否则,就会失去阐释研究的科学性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原发的中国古典哲人,无论是孔子、老子,还是庄子,都深刻体认到言说的困境,这种困难不仅仅具有政治社会的向度,而且还有形而上的向度,如果说“西狩获麟”是前一种困境,那么道与言之间不可避免的张力则是后一种困境的体现。孔子“春秋笔法”、《周易》的“象言”、《庄子》的“三言”(即寓言、重言、巵言),都是回应言说困境的方式。只有把握这种困境,才能理解这些伟大文本言说的方式,而只有理解这些言说的特别方式,才能将这些伟大的经典带入我们时代的意识中,这就要求以灵魂饲养经典。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韦努蒂"译释论"中的能指与所指这对核心概念作为典籍翻译的评价标尺,分析国内外《离骚》四个英译本在该理论框架下的三个层面。经过系统的对比与评价,本文认为杨宪益的译文突出了《离骚》的文学性,许渊冲的译文突出了《离骚》的诗体特征,二者的艺术性较强,但科学性较弱;孙大雨的译文突出了《离骚》的本色,但在文体上略逊一筹;相对于其他译本,霍克斯的译本很好地融合了原文本的文学性和科学性,较好地阐释了外语文本的能指与所指,并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集聚经典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借鉴西方现代语言哲学的基础上,对《庄子》文本从语言的能指和所指及语言与世界的逻辑构造等关系层面进行解析,得出《庄子》是表现主义的文学经典的结论,并着重强调了语言自由同主体自由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西方语言观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为谁言说:语言在西方的很长历史时期是为神学目的服务的,而在中国,语言就是为现实人生服务。二、谁在言说:在西方宗教背景中,言说的主体是上帝,是"道"(Word)。而在中国,就是人自己在言说。三、怎样言说:在西方是以"能指—所指"二分结构来表达意义,而在中国则是以"言—象—意"三分结构来表达意义。  相似文献   

8.
庄子采取"大辩不言"的独特言说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或许可以成为一种隐喻理论的中国化叙述方式。庄子的"寓言"、"重言"及"卮言"则是在创作实践中的运用模式,为人们提供了纵横交错的理解及阐释空间。文章通过庄子的"三言"在语言学领域内的阐释,尝试对庄子之言说与隐喻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三言"概念是对《庄子》文本中"寓言"、"重言"、"卮言"概念的合称。通过对"三言"术语的历史考察与分析,认为"三言"具有"名称"和"概念"的双重性。"三言"作为名称,它指庄子所运用的表达思想的基本形式——寓言、重言、卮言;"三言"作为概念,它指阅读和研究《庄子》文本时所运用的解释性工具。  相似文献   

10.
文学中的梦意象描写既具有意象的共性特质,又具有梦境题材所特有的表现张力。《庄子》寓言关于梦意象的开创性应用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对梦意象的分析不应局限于推论性的审美层面,更应关注其表现性的审美机制研究。本文立足于文本分析,从言、象、意三个层面解构庄子寓言梦意象的动态生成过程,并籍此理顺梦文学创作从能指到所指的实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