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中敏 《江西教育》2014,(10):16-16
短短的一堂课,让孩子们喜爱上了一种诗——图像诗,并且初步学会了如何去阅读欣赏这类诗;短短的一堂课,也让孩子们深深地喜爱上了一个人,一个可以亲密无间忘情交流的人,那就是充满童心爱意的可亲的周益民老师。这是一堂孩子难忘的课,也是可以给我们追求的生态课堂带来许多启迪借鉴的课。这堂课诚如周一贯老师所述的“低碳高效”的课,因为他确实把“儿童的自主学习实践,快乐健康成长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使语文课堂从成人为儿童设定的生活回到儿童自己的真实生活”。  相似文献   

2.
唐颖颖老师的这堂课是在孩子们喜迎“丰收节”的日子里上的。这堂课不单是说话课,而且是把观察、想象、说话融合在情境中,其目的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儿童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孩子认识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以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丰收果实的喜爱和珍惜。  相似文献   

3.
今年4月,有幸参加了《教学月刊》社的“好课多磨”活动,得以欣赏各位名家的风采,不仅让我学习到“课要怎么上”,更让我知道了“课为什么要这样上”!其中,特级教师钟麒生老师提到“他为什么上《平均分》一课”,缘于上学期的“同一堂课”。正好,我也观摩了那次教研活动后,更巧的是,我也尝试上过了“平均分”一课。对于这节课,对于钟老师磨课心路中提到的部分内容,我有自己的想法:[片段一]钟老师:用分奖品引出平均分和不平均分有悖生活常理。钟老师分析:6枝铅笔分给一、二、三等奖得主,同样的6枝铅笔分给三个鼓励奖得主,就会出现鼓励奖的奖品比…  相似文献   

4.
2004年10月,深圳市举行了一次初中语文新课程优质课大赛,参赛者执教的是同一首诗《你是我的同类》。由于“性之所至”,市教研员程少堂先生也当场给与会者上了一堂示范课,课题仍是《你是我的同类》。这堂课赢得了不少人的喝彩,并被誉为“大开眼界”“大获成功”的一堂课,程先生本人在课后访谈中也把这节课视为自己的“经典课”之一。但看完课堂实录,笔者却实在不敢恭维。程先生这堂课以吟诵开始。在指导学生朗读了几遍诗歌后,便让学生研讨什么是诗或诗意。由于学生的回答不着边际,程先生不得不自下结论:“诗或诗意就是曾经使我们的内心得到感动的,使我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的那种东西。凡是这样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诗或诗意。”接着便以“妈妈对你说‘宝贝宝贝’”和“奶奶说‘乖宝宝’”为例,说明“那就是诗”,“就叫有诗意”,甚至“捡了个钱包还给别人”也叫“有诗意”。读到这番话,笔者真不知道学生是否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原来诗是十分简单的东西,也许婴儿的一声啼哭就是一首好诗。的确,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东西都富有诗意,或者说像诗一样的美,但这决不能等同于文学作品中的诗或诗意。作为语文教研员,不应该不懂得这样的常识。更何况这和欣赏诗歌并没有什么关系。在研讨完“诗意...  相似文献   

5.
这是在美国一家普通的幼儿园。一群刚入园的儿童被老师带进幼儿园图书馆,让他们很随便地坐在地毯上,接受他们的人生第一课。这时图书馆老师微笑地走上前来,她的背后是满架满架的图书。“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好不好?”“好!”孩子们答道。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讲了一个很优美浅显的童话。“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里。这本书是一位作家写的。你们长大了,  相似文献   

6.
刚刚人园的儿童被老师带进图书馆.随意地坐在地毯上,接受他们的人生第一课。老师的背后是一排排的整架图书。“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好不好?”“好!”孩子们答道。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老师讲完故事说:“孩子们,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们听了南(?)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一年级的一堂泥工课,题为《有趣的小动物》。这堂课很生动,它将我们带入一个美的境地。开始,老师引导儿童们欣赏著名画家韩美林的动物画。老师出示了一张《悄悄话》,问道:“小朋友,你瞧这是什么?它们在干什么?”“是两只猴子。”“是小猴在跟妈妈讲悄悄话呢!”学生们争着举手回答。“你知道小猴在跟妈妈讲些什么吗?”老师这一问,儿童们的小脑筋动得可带劲儿啦:“小猴子跟妈妈说,妈妈,我今天做了一件好事……你可别告诉人家。”“妈妈,让我跟小伙伴们去玩好吗?我不淘气了。”“……”老师接着孩子们的话说:“我也听见它们的悄悄话了,小猴子对妈妈  相似文献   

8.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一书中说,“诗无达诂,诗不可解”。意思是说,诗不能分析,诗一分析,那种内在的韵味就荡然无存了。洪春幸的这堂课,引领了一条古诗教学的路一诵读。洪老师从题目开始读,把诗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味道,而且他自己先范读,这条主线抓得非常好。洪老师处理诵读也非常有章法:第一层次,让孩子们发挥想象,进入诗的意象。第二层次,读出诗情,如将“自然之酒”提升到了“精神之酒”。第三层次,读出诗境,让孩子们充分想象李白之思,这样的学习才充满诗情画意。当然,对李白这首诗,我建议教师应准确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另外,洪老师把两首古诗放在一起,是想建立送别组诗,加以整合,加以提升,但课堂结尾还单薄了一点。  相似文献   

9.
在绍兴县“思品社会”教研活动中,我听了一位教师组织引导的《寸金难买寸光阴》一课,印象颇深。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特点,让人感觉到:品德课堂原来这么美!一、生活性新课标指出,“思品社会”课程的内容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真实的生活、普通的生活、日常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正在进行的生活)、首属群体中的生活(在儿童主要生活圈中的生活)。身边的例子就是最好的教材、最好的资源。冬天到了,“学生不能按时起床”是家长向老师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课始,执教老师向学生播放了自拍录像《一分钟》:起床时间…  相似文献   

10.
“孩子们!”语文教师让孩子们坐定后说,“这堂课是复习课,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一阵骚动,二三十只小手很快地举起来了。一个孩子经过老师的允许,站起来说:“古丽雅和阿辽沙的性格有点……”“不,那里我们懂。只是第三课的写作特点还要讲一讲。”另一个孩子一边举着手一边站超来嚷着。但这个意见马上又遭到后面那个孩子的反对,“你是优等生嘛,你懂了,我们不懂!”“我们要复习古丽雅。”  相似文献   

11.
《错误》是台湾诗人郑愁予创作的一首小诗,被选人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这是一首富有古典韵味的闺怨题材的小诗。我校一位语文教师在教授本诗时,采取了以诗解诗的方法。一堂课上,他引用的古典诗词近30首。对于这种以老师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有的老师看到了“新课程理念没有被落实的尴尬”,他们呼吁“不能以老师的讲解替代学生的体验过程”,“不能再搞教师的一言堂了”;而大部分学生则非常欣赏这堂课,说听这样的课是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12.
和平的曙光     
说起“外教”课,也许大家还不算熟悉。“外教”课,顾名思义,就是由外籍老师上的课。在我们学校这堂课早已是大家喜爱的了。我们的“外教”老师名叫Linda(琳达),是一个来自美国的女老师。也许是她独有的“游戏课程”吧,或许是她更好更全面地贯彻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思路吧,我们对她的课”情有独钟”。大家可以在这堂课上,享受少有的“自由空间”,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当然,都是用English。从3月24日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未经联台国授权,坝M联合国宪章》租《国际法》于不顾,革方面对南斯姐夫友动了大规撞的空袭。此邪恶*…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 ,我听了一节一年级的语文活动课 ,印象十分深刻。这堂课以复习巩固一年级所学的词组、句式和看图说一句完整的话为目的 ,以孩子们喜爱的小动物为扮演角色 ,以一年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冲关”比赛为主要形式开展活动 ,构思新颖 ,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通过童话的形式 ,激发学生竞争的机制 ,优质、高效地达到教学的目标。现将这堂课推荐给大家。一、启发谈话 ,创设情境1 老师头戴兔妈妈的头饰 ,和学生讲明今天的课要做游戏 ,并让学生戴上小兔的头饰 ,并在自己的位置上跳三下 ,让学生明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2 “兔妈妈”讲明游戏的…  相似文献   

14.
轰轰烈烈的课改进行了十几年,老师们有收获,也有困惑.课改的路是漫长的,无论课改怎么改,课改中的一线老师都要守住本心,实实在在地上好每一节语文课,扎扎实实地培养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一、语文课改不能忽略了老师的引导性作用 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课改,是实行预习前置、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一堂课的大部分时间是让学生当“小老师”来讲课,教师则在一旁听取孩子的汇报,强调孩子要提前预习新课,美其名日预习的目的是为了课上能够有的放矢地学习,为了让学生全权处理一堂课,而老师只是站在一侧按照套路检查孩子的预习汇报.  相似文献   

15.
去年10月,深圳市举行了一次初中语新课程优质课大赛,参赛中有四人执教的是同一首诗《你是我的同类》。由于“兴之所至”,市教研员程少堂先生也当场给与会上了一堂示范课,课题仍是《你是我的同类》。这堂课赢得了不少人的喝彩。被誉为“大开眼界”“大获成功”的一堂课,程先生本人也把这节课视为自己的“经典课”之一。但看完课堂实录,笔却实在不敢恭维。  相似文献   

16.
新学期,我送走了让我心力交瘁的毕业班,回到了四年级。第一堂课,我站在讲台上,看到台下孩子们坐得端端正正,心情格外愉快。在孩子们期待的目光中,我热情洋溢地讲了第一课。从孩子们微笑的小脸上,我知道他们听懂了。 放学之前,我习惯性地数了一下作业本,数来数去发现少一本。不会吧,第一节课就不交作业?可能数错了,再数一遍。我心里这样想着。 “老师,不用数了,肯定是黄晓成。”“老师,他以前每次作业都是很晚交的,有时还不做呢?”“老师,他  相似文献   

17.
有幸学习了罗湘其老师执教的《送别诗两首》,我感受颇深。这是既在整体上体现新课程理念与要求,又从一个侧面体现一位名师的教学特色与追求的生本课堂。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倾听了孩子们在离别诗中走个来回的声响。一、引经验搭桥,"学"有方向罗老师首先进行课前谈话,了解家长出差一段日子后,如果孩子们想念他们会怎么办。通过这一导  相似文献   

18.
李黎红 《成才之路》2012,(20):81-81
“老师,老师,原来生活中到处都是快乐呀!”这是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发自肺腑的感慨。看着孩子们幸福的笑脸,我也感动了。虽然学生认为《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副课,但我发现孩子们渐渐喜欢上这门课程了,他们说:“老师上你的课,就像是我们在和知心大姐姐交流,好多心里的烦恼都跑了。”我知道,这是体验教学的功劳,是学生用身心感受产生的心灵震撼。  相似文献   

19.
“现在的语文课,没有诗。”一位语文界前辈不无感慨地说过。可是,听了杜老师的这节课,不仅被她那颇具中西文化底蕴的探索勇气所鼓舞,更为课堂上学生那“旺盛葱茏,杂而不乱”的译诗热情所感动。俗话说,“弄斧”是应该到“班门”前来“弄”的。诗歌品味,如何能够在一堂课上取得最佳的“优化效应”?是像传统诗歌教学那样“讲背景、扣诗眼、释主旨、体情致”,还是如大学讲坛里听一个满腹经纶的教授灌输式地自我陶醉呢?杜老师的课,非常大胆地对诗歌教学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探索———让学生通过对狄金森诗歌的“译诗”活动,体验诗歌独特的意蕴,并提…  相似文献   

20.
<正>一语文课上,我和孩子们聊起“我的拿手好戏”这一话题。为了激发灵感,我引导孩子们从不同方面想开去,可以是才艺,可以是手工,可以是生活本领,可以是兴趣爱好……顿时,教室里格外热闹,孩子们聊得热火朝天。“老师,这个能算手工吧!”陶芳举起刘奕轩桌上的玩具小汽车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