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This thesis, following Simone de Beauvoir's c o n c e p t i o n o f " t h e o t h e r ", h o l d s t h a t t h e w o m a n ' s subjectivity can be constructed because woman's subordinate post is the result of the male-dominated culture rather than of the biological difference.These Other manners are namely Eveline's fluid mode of thinking, Mrs.Mooney's soliloquy, she represents her fluid thinking that exhibits the female true existence.  相似文献   

2.
With the rapidly increasing demands for translating,the number of translation projects is soaring and the scope of the project is expending to a large extent.Therefore,collaborative translation came into fashion breeding the needs for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which alters the traditional individual translation mode.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project management b e c o m e s n e c e s s a r y a n d i s o f g r e a t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o M T I students.This paper makes a discussion on the management of collaborative translation projects standing in the position of a MTI student,composed of project analyzing and planning,translators organizing,translation quality optimizing and project schedule controlling.  相似文献   

3.
温军超 《天中学刊》2012,27(5):101-104
老子文化具有多元性、和谐性、循环性、指涉的泛化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为老子文化的海外译介提供了可能性。老子文化的海外译介分为萌芽期、发展期、繁盛期和成熟期4个时期,每个时期的译介特征虽然大不相同,但隐藏着一致的深层逻辑。勒菲弗尔提出的赞助人、意识形态和诗学三要素理论即可被视为译介背后的系统逻辑构架。  相似文献   

4.
《非常手段》是托马斯·哈代发表的第一部作品。这部作品情节曲折充满悬念,但缺乏哈代其它重要作品的深度和高度。但是,作为哈代的首部小说,不论在情节安排、人物刻画上,还是主题表现上这部小说都显示了哈代日后的创作风格和写作技巧。它是哈代在文学道路上的最初尝试,是他全部小说创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哈代的其它小说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不论从研究价值,还是欣赏角度,我们都不应忽略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5.
"不争之德"是《老子》中圣人人格的重要内容,其具有功利性与超越性的双重价值取向。对于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可以通过"反者道之动"的命题加以分析。对于超越性的价值取向,可以通过"返也者,道动也"的命题加以分析。这两种价值取向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需要加以分析和统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勒菲弗尔的翻译操控理论,通过分析意识形态与翻译策略的关系,以《道德经》中反映原作者意识形态较为明显的部分语句的不同英译文本为例,指出译者的意识形态主体差异会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最终造成翻译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老子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德经》中,该文博大精深,涵盖天地,蕴含了丰富的德育与管理思想,其中“道”“无为”“上善若水”的思想对当今中职班主任工作的开展有着很好的启发作用。通过对老子相关思想的学习和运用,可以开拓中职班主任工作的视野,并有效地提高中职班主任工作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管子》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将道具体化为精气,认为人的身体与“精气一惠惠相关,并以此来回答《老子》关于人怎么能认识天道以及如何认识天道问题。因此“身体”成为理解其“精气说”一个重要的角度。本文正是立足于这样的认识,围绕身体和天道(精气)的关系,对《管子》的“精气说”进行一些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9.
老子不认同仁义,甚至要绝弃仁义。但绝弃仁义,不是向下沉沦为不仁不义,而是上达于大道。《老子》又名《道德经》,本来就在"言道德之意"。与仁义相比,道德不会沦为伪善,不会临人以德,不会事事干预,不会依贵贱亲疏而爱有差等,甚至不知道自己合乎道德。道家认为,仁义如果只用作个人修德,那就可以拥有一块存身之地;如果越出个人修德的铁门限来"矫"天下,那就失去存在的合法性。世人需要做的只是不相为害,圣人则需要达到比仁义更高的道德,两种场合都用不着仁义。在学派初创时期,老、孔只是就如何重建秩序提出各自的方案,孔子欲恢复传统,老子则批评传统,两人基本上属于自说自话,没有相互攻讦。  相似文献   

10.
在《老子》思想体系中,"德"是宇宙——生命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生命力量,"道"是整个生命系统之大体,"德"乃从属于"道",分化于"道",并实现对"道"的引渡,"德"与"道"息息相关,"德"本身回归于"道",是生命整体的具体表现,万物只有尊"道"贵"德",如此"德"方能长生久安,"道"源远流长,生命源泉不断。  相似文献   

11.
老子的"无为而治"包括"治身"与"治国"两方面的含义,其中"治身"是根本,以"养生"为基本出发点。圣人按"道"的无为法则养生蓄德,最终达到与"道"同一、像"道"一样长久。圣人按"无为"法则治理天下,让百姓们回到万物初生时的混沌状态,满足于粗陋的生活,保全精神,颐养天年。圣人与百姓都顺应"无为"法则,都能长生,就是天下大治。  相似文献   

12.
《老子》以"自然"为最高价值理念的"自然"哲学主要阐发民"自然"、君"无为"的政治理念,根本上是以政治自由为旨趣的自由哲学。《庄子》以"无待"的"逍遥游"为话语形式的哲学思想则大体上是探讨精神自由何以应当、何以可能的自由哲学。此一精神自由哲学无疑主要取资于《老子》,是在准确把握"自然"之自主、自由义前提下对"自然"哲学的继承与发展。从对外在的政治自由的追寻偏移至对内在精神自由的探求,《庄子》对《老子》哲学的这一转进,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3.
老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之一,其技术价值思想丰富而深刻。基于"道生"、"德畜"、"自然无为"的价值根据和取向,老子提出了"朴散则为器"、"埏埴以为器"、"大制不割"、"善行无辙迹"和"物象精信"等深邃的技术思想。在老子看来,技术的发展过程作为"无技术→有技术而用之→有技术而不用"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无为→有为→无不为"的价值实现过程;技术因道而生,得道而动,借道而行,为道而去。  相似文献   

14.
“自然”作为《老子》哲学体系的重要范畴,其内涵丰富。从词义角度看,自然不但可以解释为“自己如此”,“自然而然”,还应理解为“任其如此”。从哲学角度上看,自然则包含“自然与道”,“自然与万物”和“自然与政”三个层次。同时,在《老子》中,自然跟无为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当然,无为并不是说是无所作为,而是统治者所采用的一种统治方式和策略,也就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所要达到的社会状态便是“百姓皆谓‘我自然一。而其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便是“以辅万物之自然”。  相似文献   

15.
《老子》书名出现时间、异称、分篇和分章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五千言名为《老子》,时间可上溯至战国中早期;《老子》一书,除开其本名和《道德经》外,尚有许多异称;《老子》分为"道上德下"两篇形式在史迁之前就已出现,其外还有过三篇、十九篇形式;《老子》分章始于七十二章本《道德指归》,八十一章本最早出自《河上公注》,后来还出现过多种分章形式。  相似文献   

16.
对《文心雕龙》书名含义的理解,学者意见多有分歧,但迄今未见有完全精准确当之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错解"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之"岂"的意义和用法;二、错解其前后文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此文"岂"实表推测语气,"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意谓:"‘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应该是取‘驺奭之群言雕龙’的意思吧。"  相似文献   

17.
论顾欢的老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欢解《老》,在本体论上明确了道"非有非无"的性质,同时以"气"为桥梁阐述了道物关系,又通过"神"的概念,使道回归到人本身。其政治哲学"以无为为宗",强调"化"的重要作用,指出天道以与善为常,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其养生论要点有二:其一强调修道者的修道实践是一个主动过程,个人应该自觉地"与道相得";其二,大力弘扬生命的价值。在东晋南北朝隋唐道教重玄学的发展过程中,顾欢具有继往开来之功。  相似文献   

18.
The uniqueness problem of entire functions concerning weighted sharing was discussed, and the following theorem was proved. Let f and 8 be two non-constant entire functions, m, n and k three positive integers, and n〉2k+4. If Em(1,(f^n)^(k))= Em(1,(g^n)^(k)), then either f(z)=c1c^cz and 8(z)= c2c^cz or f=ts, where c, c1 and c2 are three constants satisfying (-1)^k(c1c2)^n(nc)^2k=], and t is a constant satisfying t^n=1. The theorem generalizes the result of Fang [Fang ML, Uniqueness and value sharing of entire functions, Computer & Mathematics with Applications, 2002, 44: 823-831].  相似文献   

19.
前贤时人对《原道》篇所言之"道"的众说纷纭,不惟字句理解上的差异,亦忽略了"道"在此篇中涵义的丰富性。刘勰在推原"文"之起源的同时,亦在推原"道"的发展。《原道》篇的深层意图在于言"文"而非言"道"。"道"的发展是通过"文"的发展来展示的。《原道》开篇所言之"道"是宇宙生成的终极之道,中间部分所言之"道"是道家之道,最后所言之"道"是儒家之道。刘勰通过"道"的丰富涵义的内在转换,意欲为"文"的起源找到终极,从而通过强调与神化儒家经典来纠正时人对文章形式过分追求的文风。  相似文献   

20.
韩非的"道"在老子的"道"的基础上,降低了两个层面,使老子的"道"的"博大"、"玄远"、"形上"、"神秘"等色彩统统退去了。韩非就是这样改造降格,将老子的"道"纳入了自己的政治哲学,并为其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