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大气循环大气循环是具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受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全球大气循环由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三圈组成。如下图所示:赤道地区(0°)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上升的气流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流向高纬度,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不断偏转(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流到副热带(南北纬30°地区附近)风向平行等压线,不能继续流向高纬度,堆积  相似文献   

2.
第二单元 大气环境[重难点突破图导 ](一 )运用纲要信号法和示意图分析海陆位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东亚冬季风形成原因亚欧大陆 冷却快 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太平洋 冷却慢 形成副极地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由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太平洋低压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 ,形成偏北风夏季风形成原因东亚东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亚欧大陆 增温快 形成印度低压北太平洋 增温慢 形成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力 :北太平洋高压→       印度低压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向右偏———     东南风南亚西南季风气压带风带移动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 ,赤道低气…  相似文献   

3.
高中地理中大量涉及地球自转偏向力问题,例如:风向的偏转,大气环流、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台风、洋流的形成,以及河岸冲刷现象等等,但教材中却没有相关的说理以及演示实验。因此,我校组织学生开展了地球自转偏转方向问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研制了地转偏向力演示盘,并  相似文献   

4.
对于“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之间的关系,一些人总是理解不透彻,以致于遇到问题时便深感头疼。为此,笔者特把自己的经验介绍给大家,以对大家有些帮助。一、弄清三圈环流的成因、过程和影响三圈环流包括低纬环流、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我们以北半球的低纬环流为例:低纬环流是由地球上不同纬度的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不同造成的。赤道地区纬度最低,接受太阳辐射最多,因而气流以上升运动为主,在近地面形成了赤道低压带(如图A所示);暖空气上升至高空后,一部分向北极上空流动,一部分向南极上空流动;在流动过程中,由于受地转偏向力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1.副热带高气压带为何夏季最强冬季最弱?这要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说起,赤道终年炎热,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上升的暖气流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由南风逐渐右偏成了西风。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能再继续北流。赤道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附近上空堆积,  相似文献   

6.
1.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与季节变化规律及原因(1)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①春分日与秋分日,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原因: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递减。②夏至日,太阳辐射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原因: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③冬至日,太阳辐射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原因: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①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季节变化小。原因:正午太阳高度大,且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小。②中纬度地区,当地夏季太阳辐射强,当地冬季太阳辐射弱。原因: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大,昼夜长短变化较大。③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少。原因:昼夜长短变化最大,太阳高度小。2.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规律(1)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规律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会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纬度越高偏转越明显,只有在赤道上不会发生偏转。(2)地转偏向力人们把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它是一个假设力,只有受力者,没有施力者,只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并不改变物体运动速...  相似文献   

7.
《高中生地理》2005,(4):32-32
风向:风向是指风的来向。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运动的大气一定受到力的作用。其中,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垂直于等压线.且由高压指向低压,其大小取决于单位距离的气压差。地转偏向力垂直于运动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且随纬度和风速的增大,风的偏向也越大,它不改变风力的大小.只改变风向。摩擦力和风的运动方向相反,它既可以改变风的方向.也可以改变风力的大小。这部分难点是掌握近地面和高空风的受力情况。若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则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在高空,由于摩擦力非常小,故忽略不计,大气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  相似文献   

8.
学校招聘教师,笔者应邀作理科组的评委,一位地理老师在上<全球性大气环流>一课时,多次提到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使得由气压梯度力而产生的单圈环流变为三圈环流、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产生了东北信风、东南信风…….课后,评委中的物理老师和地理老师都对地转偏向力产生了兴趣,进行了交流.那么到底地转偏向力是什么力呢?  相似文献   

9.
学校招聘教师,笔者应邀作理科组的评委.一位地理老师在上《全球性大气环流》一课时,多次提到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使得由气压梯度力而产生的单圈环流变为三圈环流、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产生了东北信风、东南信风……。课后,评委中的物理老师和地理老师都对地转偏向力产生了兴趣,进行了交流。那么到底地转偏向力是什么力呢?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物体在地球表面作水平面运动或非水平面运动时 ,所受到的地转偏向力 f P 的大小 ;除赤道上作非水平面运动外 ,地转偏向力都可用 f P=2 mωv1sin表达 ,其中 v1 是物体在水平面内的运动速度 ,或是非水平面内的运动速度 v在水平面内的分量的大小 (v的另一个分量须平行于 )。赤道上作非水平面内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地转偏向力并不等于零。  相似文献   

11.
问:常见的几种比例尺不同大小的世界地图和地球仪上,关于索马里洋流的标志,有的用东北向的红色矢线表示(暖流),有的用西南向的兰色矢线表示(寒流)。这两种表示方法哪一种是对的?为什么会用两种截然不同的图例来表示? 答:从世界洋流的分布大势及其运动的方向来看,一般规律是作环向流动。那是由于受盛行风、重力作用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不论是在太平洋或大西洋上,北半球的洋流统统向右偏,南半球的洋流都向左偏,因而形成了赤道以北的顺时针方向的环流和赤道以南的逆时针方向的环流。这种环流不因季节交替而改变其流向。  相似文献   

12.
1教具制作动机中学地理中许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的偏向、大气环流、气旋与反气旋、台风、洋流的形成以及河岸冲刷现象,等等,都需应用到地球自转偏向力的知识,中学阶段老师强调偏转方向的记忆,即: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赤道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不发生偏转。但是为什么偏向,是什么力使物体偏向,教材中却没有说明原理,也没有相应的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13.
1问题的提出 “地转偏向力”影响着地球表面物质运动的许多关键过程.如大气环流、大洋环流、风向、河流地貌等自然过程以及炮弹发射、火车行驶等人类活动.地转偏向力的成因虽然不要求学生掌握,但却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而现存的学术资料对地转偏向力成因的解释存在许多不完善甚至矛盾之处,以致广大师生普遍存在许多误解.许多人认为地转偏向力就是科里奥利力,还有人认为只有沿经线运动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实际上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4.
神奇的地转偏向力问题一直是高中地理教学的疑难点。一位青年教师谈到困扰多年的地转偏向力只改变方向不改变速度的问题总算给学生有了说法,因为请教物理教师得到只改变方向不改变速度的运动只能是圆周运动。于是该青年教师霍然开朗,地球是球体,在地球上做水平运动,无论朝哪个方向,都是做圆周运动。另一位教师反问道,在赤道地区做水平运动也是做圆周运动,为何不改变方向?于是乎,地转偏向力的成因、结论等问题,再次引发地理组教师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陈允文 《物理教师》2009,30(10):52-53
当脸盆中的水排空时会形成漩涡,为何会形成这个漩涡?我们通常的解释是:这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地转偏向力在起作用.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引起气流向右偏,南半球则向左.所以北半球的气旋是逆时针的,南半球呈顺时针.气旋如此,水流的漩涡也是如此,所以我们见到脸盆中的漩涡应该是逆时针的.  相似文献   

16.
关于地转偏向力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翻译不当导致内涵不清;二是其产生原理较为复杂,容易让人误解。地转偏向力应改称为科里奥利力。在地球上相对地球运动的物体,只要速度与角速度方向不平行,都会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风向形成的相关知识风向的形成跟三个力有关。①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直接原因,其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无其它力的影响,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②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偏转方向是指观测者面向物体运动方向,方向垂直与风向,只改变风速,不改变风向,高空大气(无地面摩擦力)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③摩擦力与风向在同一直线上,但方向相反,  相似文献   

18.
对这个问题,人们的解释通常是:地球自转会产生地球自转偏向力.(简称为地转偏向力),这个偏向力会使洗澡水以螺旋的形状排出.然而,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尽管地转偏向力确实可以影响飓风、洋流这类大规模、持续时间较长的气候现象,但它对洗澡水以何种方式流  相似文献   

19.
问题探讨     
1.如何判断近地面风向? 近地面的风,不仅要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制约,而且还会受到地面摩擦力的影响.摩擦力对风有阻碍作用,可减小风速.因此近地面的风向,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当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力达到平衡时,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有一夹角.摩擦力越大,这一夹角就愈大;反之,这一夹角越小.据调查和统计,在海洋上这一夹角一般约为10°~20°,在陆地上,一般约为25°~45°,在崎岖不平的山地,甚至更大.所以在近地面的气压场中,以北半球为例,气旋的东部吹东南风、南部吹西南风、西部吹西北风、北部吹东北风;反气旋的东部吹西北风、南部吹东北风、西部吹东南风、北部吹西南风(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20.
现行高中地理新教材中介绍的许多自然现象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密切相关,但由于地转偏向力成因涉及到力学知识,且在地理教材中介绍甚少,所以相关内容的学习一直成为一些地理教师教学的难点。文章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阐述了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因素、产生过程和地理意义,对于广大师生正确认知这一教学难点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