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4 毫秒
1.
唐代官方医学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不仅在中央太医署设有医博士、针博士、按摩博士和咒禁博士负责教授医学,而且在地方各州也设有医博士教授医学。另外唐代民间医学教育也继续向前发展。为了选拔民间医术人才,唐代在科举考试中设有医术科,医学首次被纳入科举考试制度中。  相似文献   

2.
《中国青年报》曾载一打油诗,诗云:“整天喊廉明,就怕真透明。真的透了明,谁敢不廉明。”廉明,  相似文献   

3.
谈“状元”     
“状元”一词与科举制密切相联。科举始于隋,然隋无“状元”之称。“状元”唐代始有,唐代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为礼部试,又称省(尚书省)试。省试分为常科和制科两大类,常科种类较多,进士科乃常科之  相似文献   

4.
《草》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十六岁时为准备科举考试的习作,是古来传颂的名篇。诗的第一句“离离原上草”,点了“古原草”这个题。接着,又从草说到它的荣枯:古原上的野草长得纷披繁盛,每年生长  相似文献   

5.
唐代有家世资料的74名状元中,出身官僚家庭的69 人,占92%,而且其中家世较显赫者就有59人,占79.73%。出身相对“寒素”者仅5人,占8%。这些数据可以近似地表明:唐代的科举考试主要是在社会上层中选拔人才,中层的都很少,更不用说下层了。所谓“广开才路”只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6.
唐代的科举考试只考一首诗,名日“试帖诗”。写试帖诗有许多清规戒律:每句必须5个字,全诗12句(有时要求16句),还要讲究平仄、对偶、押韵等等。  相似文献   

7.
唐代科举考试的制度较为粗略,其突出表现是:许多在后世看来属严重违规的行为在当时被视为正常,较多的状元是靠不正当竞争夺魁的。对于特别严重的违规事件亦处理颇轻,因科场案被处死的只是极个别人。这说明科举考试在唐人心目中的地位远没有后世那么高,因此唐人对科举考试的公征性、严肃性期望值较低。  相似文献   

8.
"破天荒"一词在现代通常被用来比喻事情第一次出现。其来源究竟如何呢?这就要从唐代的科举考试说起。唐代科举考试制度规定,凡参加进士考试的举人,均由地方政府解送赴京应试。而当时的荆州  相似文献   

9.
唐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上承秦汉、魏晋南北朝,下开宋、元、明、清,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其在考试管理、科目设置等方面具有独到之处,在实行过程中产生了较广泛的社会效益,但由于封建社会所固有的局限性,也使得这项制度存在着一些负面。探讨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特色,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消极影响,有助于正确认识其在中国考试史乃至世界考试史上的地位,为当前的人才选拔和考试变革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0.
唐代的科举考试只考一首诗,名日“试帖诗”.写试帖诗有许多清规戒律:每句必须5个字,全诗12句(有时要求16句),还要讲究平仄、对偶、押韵等等.  相似文献   

11.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刘海峰教授,孜孜求索数十载而铸就的力作——《科举制与“科举学”》,已由贵州教育出版社于2004年9月出版发行。这是刘海峰教授继《唐代教育与选举制度综论》、《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中国考试发展史》、《学优则仕:教育与科举》.《中国科举史》之后的又一部研究科举考试的规模恢弘的学术作,也是第一部提出关于“科举学”概念并围绕其进行研究的专。  相似文献   

12.
唐代统一全国后加强了对广西的封建统治,同时科举考试制度开始在今广西地区推行,虽成效甚微,却特点鲜明,影响较大。对唐朝时期在广西科举考试发展史上的地位应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唐朝的科举考试时就已经有了天黑后给烛完卷的制度。据《天中记》等史籍记载:唐代举行科举考试时,对黄昏后还没有完卷的考生,给木烛三条,三条木烛烧完,考生就必须交卷了。当时有个叫韦永贻的考生就写过这样一首诗:“白莲千朵照廊明,一片升平雅颂声。才唱第三条烛尽,南宫风月画难成。”此外,关于给烛之事,还有这样一则趣话:唐德宗时,礼部侍郎权德舆为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他见天色已黑,而考生们依然在烛下埋头答卷,不由得嘲笑考生道:“三条烛尽,烧残举子之心。”一考生听后,立即回敬了他一句:“八韵赋成,惊破侍郎之胆!”木烛烧残举子心@单良…  相似文献   

14.
八股文     
《现代语文》2006,(6):105-105
中国明清两代科举考试采用的一种专门体,又称时、制义或制艺,八股滥觞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体并无规格。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体都有了明确要求,不过写法初无定规。  相似文献   

15.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军阀制度的鼻祖。他所组建的湘军“赤地立新,特开生面”,走出了传统团练的窠臼;“别树一帜,改弦更张”,大胆改革传统兵制;“以礼治军”“勤恕廉明”,加强对军队的思想教化和控制,这些措施开了中国军队走向近代化的先河。  相似文献   

16.
唐代进士试诗是唐代科举常考之体,在科举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从内容的角度对唐代进士试诗中的咏事诗进行论述,分析其特点,探讨历史事件与此类咏事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高考的目的在于为现实需要选拔人才;各类大学、学科统一使用的语考试主要不是为中系选拔特长生。所以,高考该怎样考,不能抛开社会背景仅从一个学科的角度孤立静止地评说。1946年“简单”的语高考选拔出宗璞、英若诚,古代只有一篇“作”的科举考试,还选拔出欧阳修、苏轼。科举考试也影响了当时的中国化学术,也影响着当时国民的化素养,但这并不能说明科举考试的形式在今天仍然适用。那种考试选拔出来的精英,在“语”单科上的造诣可能非现代学子可比,但要论科学技术方面的学识,他们就不值一提了。  相似文献   

18.
论唐代庄子寓言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子寓言赋是唐代出现的一种的学现象。在唐代不同的社会状态下,庄子寓言赋也折射出不同的思想内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盛唐的庄子寓言赋都以“大鹏”为主题,与盛唐的盛世气象相对应地表现出积极的用世精神;开元末至大历时期的庄子寓言赋与科举考试和崇道思想关系紧密,表现出士人对于社会的旁观心诚和对于现实矛盾的回避;大历以下的庄子寓言赋数量较多,与当时复杂的社会状态相适应,表现出积极干世与消极避世相交织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19.
<正>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唐代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浩然”二字取自孟子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可见老父亲对儿子寄予了多么大的期望。文不为仕孟浩然年少有为,在十七岁的时候,参加了县级考试并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在所有人都认为一颗闪亮的明星即将升起时,孟浩然却突然宣布了一件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事情——放弃当年的科举考试。  相似文献   

20.
明至清初,朝廷以“土司无用流官之例”,不许土司参加科举考试。雍正朝大规模改土归流,大量土司被废除,土司制度日趋衰落。保留下来的土司,其权力受到严格限制,在此背景下,土司请求参加科举考试。雍正十三年,土司获准参加科举考试。作为少数民族首领的土司参加科举考试,推动了科举制度在西南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在西南民族地区的推行,是中央王朝在文化领域推行一体化进程中的一部分,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清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参加科举考试,扩大了科举制度推行的区域,丰富和发展了科举制度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让科举制度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