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建安时期形成了中国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作家集团--“邺下人集团”,形成了代表建安时期整体审美意向的“建安风骨”。其内容取向上的“刚健”与“端直”,构成了他们直面人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审美的情感意向上,集中体现为“慷慨悲凉”的情感基调。在 国学史上,完成了由“汉音”向“魏响”的转化过程,树立了“建安风骨”这面不倒的旗帜。  相似文献   

2.
建安文学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建安风骨”更是为古今评论家所推崇。“三曹”的诗文历来被看做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本文通过赏析曹操的《观沧海》来透视建安风骨的魅力所在,领略一代枭雄的豪迈情怀。  相似文献   

3.
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自刘鼹的《风骨》篇和严羽提出“建安风骨”这个概念后,学术界对此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观点颇多,且有分歧,尚无定论。我们认为“建安风骨”除了其内容或反映社会的动乱。或抒发其渴望国家统一的抱负,情辞慷慨,格调道劲外,建安风骨另外主要特色就是它的人文意蕴,它构成了建安文学的灿烂辉煌,奠定了建安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两汉四百年间文人诗坛的沉寂,使得建安文学的到来显得愈加辉煌灿烂;建安文学的高峰耸立,又使得后人叹为观止。这种文学史上的奇观,曾使得不少人倾尽了心血探索不止,但要作出令人满意的准确描述,仍然比较困难,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建安风骨”的理解及有关问题看法不一,因此,弄清建安风骨的含义,探索它形成的原因,概括总结出建安风骨的嬗变深化过程,分析建安风骨对后世的影响,意义重大。为此,本文拟从以上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5.
两汉四百年间文人诗坛的沉寂,使得建安文学的到来显得愈加辉煌灿烂;建安文学的高峰耸立,又使得后人叹为观止。这种文学史上的奇观,曾使得不少人倾尽了心血探索不止,但要作出令人满意的准确描述,仍然比较困难,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建安风骨”的理解及有关问题的看法不一。因此,弄清建安风骨的含义,探索它形成的原因,概括出建安风骨的嬗变深化过程,分析建安风骨对后世的影响,意义重大。一、建安风骨的内涵及其特征自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第一次提出“风骨”后,“风骨”便成为一个响亮的口号被运用。钟峰对建安文学的…  相似文献   

6.
略谈“建安风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安文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辉煌一页。“建安风骨”是后人对建安文学特别是诗歌特点的高度概括和充分肯定,是我国优秀文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对于“风骨”解说,尽管有多种多样,究其实质,不外乎指的是诗文的内容和形式。那么“建安风骨”具体的含义是什么呢? 一在内容上,反映了建安时代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灾难,寄予了对现实的强烈的关注,表现了文人奋发有力的精神和改变现实的愿望。这是“建安风骨”的精髓所在。 东汉末年,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王朝名存实亡,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正如曹操在《军谯令》中所述:“旧土人民…  相似文献   

7.
“建安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里被广泛采用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一开始是专指建安文学作品而言的.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风骨”,钟嵘的《诗品》称它“建安风力”,陈子昂叫它“汉魏风骨”,李白叫它“建安骨”,严羽的《沧浪诗话》叫它“建安风骨”……古人在使用这个概念时,内涵不同,外延有异,这原不足怪.然而,现在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正确地解释它呢?这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应该进行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建安风骨”已成为普遍接受的命题。本文提出了建安诗风的另一种倾向———“委婉华妍”,并对刘勰建安文学的论述做了全面探讨。认为仅把《文心雕龙.时序》篇中所云:“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作为刘勰对建安风骨的注脚,作为建安诗风的概貌,是草率的,也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9.
汉末建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学进入了一个自觉时期,形成了盛极一时的建安风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本文拟对建安时期的文学嬗变作一宏观考察,从建安文学创作主体,创作形式,创作风格,创作精神的角度分析建安文学的特点,试图再现建安文学发展的部分风貌。  相似文献   

10.
最近,有机会拜读了王许林、徐林英二同志的大作《‘建安风骨’的再认识》,从中得到不少启发。该文就靠建安风骨”与建安文学风格的关系和“建安风骨”内涵的主要所指两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新的见解,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建安风骨”,也有利于  相似文献   

11.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文学由两汉质朴渐趋华美壮大,同地表现为对偶,繁辞,藻饰,用典,声调等五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福建建阳古代被誉为“图书之府”,刻书印业宋至明清兴盛之风延续六百多年,是中国古代刻书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雕版印刷中心,刊印通俗书籍的数量与品种名列前茅。由于闽北古代建置沿革复杂多变,在建本与建安版画的研究中为名所困,经常出现了很多错误的表述。  相似文献   

13.
士风是指当代士人的精神风尚。一个时代的文学创作必然会受到当代士风的影响。建安士风对建安诗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社会上的重文风尚为诗歌创作的繁荣创造了优越的环境;其二,建安士人的济世情怀是形成慷慨悲凉诗风的重要原因;其三,建安士人的个体自觉意识使诗歌形成了总体特色下纷繁多样的创作个性;其四,建安士人怡情悦性的生活观使诗歌的审美属性得以强化,创作趋向华美精工。  相似文献   

14.
从文学年代学角度看,建安十三年、建安十七年均是建安文学发展和转变的重要年份,文人心态、文学创作的题材内容和风格前后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建安十三年文人齐集邺城,建安文学开始进入创作繁荣期,建安十七年阮瑀之死对建安文人的心灵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建安文人的心态由乐转悲;表现在文学题材上便是大量以寡妇为描写对象的哀悼之作的产生,由此拓展了建安文学的创作题材;文学风格上则是哀感之心大于雄深之气,伤生之意多于哀世之情,使建安文学展现出多元化的风格倾向,在建安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情与理不仅是古代文学的主要表现内容,且是文人文学观念得以深化前进的重要标识.建安前期文人的文学创作与<诗经>中的讽颂之作、屈原的发愤之篇、东汉中期以后的抒情辞赋一样,只是文人宣泄情感的一种自然方式,还未走上自觉,作品中情与理的结合比较和谐一致.建安后期,文学创作成为文人表情达意的主要工具,并且是自觉地、有意识地去使用这一工具,情感特征日益突出,理性精神相对弱化,呈现出与前期不同的新的特质.  相似文献   

16.
南朝人对建安文学的接受非常注重品人辨体。品人主要表现为对丕、植的推尊与对刘、王优劣的论争;辨体主要表现为区分建安文学与其他时代文学、探讨建安作家的渊源以及评定相关文体的代表作品等。  相似文献   

17.
生命问题是人类最古老的问题之一,不同时代的文学有着不同的生命主题。建安文学的生命主题有着它的特点:即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的结合以及由此引发的生命短暂和个体生命价值观的思考,它不仅继承了汉乐府的优良传统,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建安文人的傲才视物是时代造就的共同特征,建安散文风格的通脱任气,自然引发不同作家散文风格的差异。大体说来,建安的社会动荡与文人们的直面人生有一致性,文人在崇尚实用中使散文贴近社会政治和自我心性,相应表现出自然质朴的风貌。同时,文学传统的惯性对建安文人的影响也是深刻的,文人好典雅的趣味与之融合,又使建安散文有了华美厚重的一面。  相似文献   

19.
东汉末年统治者对儒学的提倡,学校教育和建安七子受儒学的影响等历史事实,决定了儒学在汉末和建安七子思想中仍据主导地位.这种儒学是以古文经学为主体的,与前此的儒学相比,表现出适应时代之要求的新特质.  相似文献   

20.
根据曹丕与建安文士之间不同的隶属关系,本文拟将建安文士分为三类:一是作为曹操属吏的王粲、陈琳、阮瑀、繁钦等人;二是担任过五官将文学的刘桢、徐幹和应瑒等人;三是作为曹丕政治智囊团的主要人物的吴质,通过钩稽史籍,论述曹丕同建安文士非同一般的文学友情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