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2 毫秒
1.
从文学年代学角度看,建安十三年、建安十七年均是建安文学发展和转变的重要年份,文人心态、文学创作的题材内容和风格前后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建安十三年文人齐集邺城,建安文学开始进入创作繁荣期,建安十七年阮瑀之死对建安文人的心灵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建安文人的心态由乐转悲;表现在文学题材上便是大量以寡妇为描写对象的哀悼之作的产生,由此拓展了建安文学的创作题材;文学风格上则是哀感之心大于雄深之气,伤生之意多于哀世之情,使建安文学展现出多元化的风格倾向,在建安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曹操军旅生涯对其诗文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军旅生活成为直接的抒写对象,开启了后世军旅文学的先声。二是军旅生活激发了作家的豪情壮志,促进了建安主流诗风和建安风骨的形成。三是影响了曹操和建安文人质朴的诗风和尚武的个性。曹操严明军纪的军事思想直接影响了其散文清峻的风格,其军事思想中"任自然势"、不拘常规的军事思想影响了其文章的通脱风格和建安的通脱士风。  相似文献   

3.
"慷慨悲凉"是学界普遍认可的建安文学总体风格,关于其成因,人们多归于"世积乱离"的社会环境及流行音乐的影响,这当然有其合理性,但作为政治领袖的曹操与作为普通文人的"七子",以及作为建安文坛后辈的曹植为什么会有如此一致的创作风格?文章通过考察建安文学赖以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可知,尽管其形成原因有多个方面,但观念多元、个体觉醒与文学自觉历史文化语境下文人既守持传统又张扬个性的内在矛盾冲突才是产生这种风格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重庆民族地区地处偏远,土司时期前,以均为客籍的迁谪文人、地方官吏等为代表的文人参与散文创作,其题材涵盖了友朋故旧亲情、国家时政大事、人文历史遗迹等方面;用书、跋、记、题名等散文体式,展现了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及丰富细腻的个人情感;具有体式相对单一、表现手法较多、风格自然流畅、题材较为丰富、偏重个人情怀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黄秋耘首先应该是一位战士,然后是一位文人,他以战士的信仰、姿态为文,以文人的谦和、理想的气质为人,战士的气魄与文人品格的结合,使他成为一个痛苦的理想主义者和理想、温和的"超人主义"者。黄秋耘是文坛上的"多面手",他的爱国主义的政治信仰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一起发酵,使其评论文章以"干预生活"为中心要点,其杂文风格与当时政治的变化也有很大的关系,散文作品则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与现代性的精神气质结合,呈现出一种现实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曹氏诗风与北方物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者解读曹诗慷慨悲凉的风格之成因,多注重社会时代的因素,而人与物候之关系则较少论及。曹氏父子及建安诗人多为北方人,又主要活动在以邺下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其耳濡目染,感物兴怀的自然帚物无不具有北方属性.北方偏凉的物候在建安文学中留下痕迹。带有更多苍凉的人生悲感之建安诗人。他们把自己的情感同北方的物候紧紧熔铸在一起,构成了极为慷慨悲凉的境界,使其诗呈现出慷慨悲凉的风格。  相似文献   

7.
汉末建安,文人思想获得解放,文坛上涌现出大量作家,他们以积极进取的精神、求真务实的姿态直抒胸襟,反映社会动乱,抒发人生感概,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以"三曹"、"七子"和蔡琰为代表的建安文人,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以遒劲风骨、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抒写现实,成就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8.
苏轼是一位全能文人: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词与南宋辛弃疾开豪放一派。苏轼的诗歌,内容丰富多彩,有反映社会重大题材的政治诗,针砭时政的讽喻诗,歌颂祖国山河壮丽多姿的景物山水诗,以景寄理、意在言外的理趣诗,具有陶(渊明)诗风格的和陶诗。苏轼的词,"新天下耳目",大胆开拓、革新,使词体发展到苏轼为之一变:从婉约而豪放,从题材狭窄到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苏轼的散文代表了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散文文思开阔,笔力奔放,语言流畅。尤长议论文,析理透辟,雄辩滔滔,博采史实,笔锋锐利。  相似文献   

9.
礼乐文明中,音乐始终占据重要的位置,随着历史的发展,音乐的功能也不仅限于祭祀,还成为文人生活的组成部分,建安时期即是如此。建安时期,相关音乐机构——清商署的设立,新乐器的出现,如箜篌、琵琶、筚篥等,以及此时期诗歌慷慨的风格,都对音乐的风格产生了影响,使其呈现出慷慨悲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在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魏晋,人们的生命十分脆弱,充溢在魏晋诗文中的是强烈的生命意识。在文学解放思潮影响下,魏晋士子文人对生命进行思考,不同时期的文人用不同的方式寻找生命出处。建安时期文人用建功立业来使生命得到永恒,正始文人用“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率性而为寻求精神的解放。  相似文献   

11.
建安时期,诗赋等文学作品在其文人立言价值观中的地位、价值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与凸现。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动因之一就是文人的文学活动。其表现为:文人创作日益生活化、普遍化,并成为文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人进行了有意的文学品评活动;文人在文学活动中表现出非凡的文学才能.其通常被时人、后人以文学家的身份来对待、看待;文人的文学活动的文学性较以前大为增强。  相似文献   

12.
建安之杰曹植,诗、赋、表成就斐然,论亦极有影响。他的论体文在其创作中占重要地位,充分反映了建安时期政治学术风气之变化,且内容多与政治紧密相关,风格则反映了其时通脱任性、辞采华美的文风。  相似文献   

13.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崇尚精神解放,主要表现为对长期以来儒教所规范的政治伦理人格的超越,及其审美上对个体自由精神的崇尚,于是魏晋士人便把远离尘世的自然山水作为向往自由的精神寄托之所。嵇康作为魏晋士人中的佼佼者,由于他崇尚清淡玄理,从其诗中可以看出他所追求的人格美、精神美、自然美,这种追求代表了那个时代一大批士人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4.
骈文从建安时期获得了“体”之“生命”后,日臻完善,至南朝“永明声律说”出,具备了完全成熟的条件,这一过程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体现着着文学之自觉,不仅将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因子“殖”进文学之“体”中;亦“移”入非文学“躯”内,使之成为文学,从而拓大文学之域。  相似文献   

15.
学者散文批评文化学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受《当代西方艺术文化学》所述艺术研究的“三维模式图”启发,主张用文化学方法研究学者散文,并从文化史、文化域、文化人(创作主体)和文化层(文化文本)四个交叉的向度(或称“文化生命圈”)纵横剖析学者散文的几乎所有侧面;提出散文文本词指(表层)、象指(中层)、义指(深层)和心指(隐层)四层分剖法;新创了“散文四要素”第一系列重要术语、概念和范畴,为研究散文及学者散文设置了一套全新的理论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士风是指当代士人的精神风尚。一个时代的文学创作必然会受到当代士风的影响。建安士风对建安诗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社会上的重文风尚为诗歌创作的繁荣创造了优越的环境;其二,建安士人的济世情怀是形成慷慨悲凉诗风的重要原因;其三,建安士人的个体自觉意识使诗歌形成了总体特色下纷繁多样的创作个性;其四,建安士人怡情悦性的生活观使诗歌的审美属性得以强化,创作趋向华美精工。  相似文献   

17.
序的产生,意味着创作意识的自觉,而文学作品序的大量创作,则意味着文学的自觉。作为"建安之杰"的曹植创作了大量的序,其序体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形象性和情感性,不仅构成了他散文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成为魏晋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末中国散文史上的奇观--老生代散文(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生代散文是中国当代散文文坛一个令人瞩目的亮点。一批活跃在20世纪最后20年的老年散文家,在他们的人生暮年,又创造了艺术生命的辉煌,为20世纪的散文文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散文展示出学者、作家所特有的历史哲学;他们学贯中西的丰厚学养,对当代文化本体散文的回归具有奠基之功;面对生活给他们带来的磨难,他们通达洒脱、俯仰自如。无论在文化人格架构方面还是艺术特质方面,都是后来者的典范。他们的散文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文本资源。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末中国散文史上的奇观--老生代散文(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生代散文是中国当代散文文坛一个令人瞩目的亮点。一批活跃在20世纪最后20年的老年散文家,在他们的人生暮年,又创造了艺术生命的辉煌,为20世纪的散文文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散文展示出学者、作家所特有的历史哲学;他们学贯中西的丰厚学养,对当代文化本体散文的回归具有奠基之功;面对生活给他们带来的磨难,他们通达洒脱、俯仰自如。无论在文化人格架构方面还是艺术特质方面,都是后来者的典范。他们的散文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文本资源。  相似文献   

20.
对于古代文人来说,登高不仅仅是一种精神需要,更是一种审美创造,通过登高——望远——抒怀,文人们将自己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来,为我们留下了浩瀚而又优美的登临佳作。文章从崇高感、超越感、和谐感、孤独感、悲怆感等方面分析古代文人登高的审美感受,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文人们的审美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