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传统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修辞学、文学或是文体学研究的对象。认知隐喻观认为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法,更是人类普遍的认知系统和思维方式,是人类对世界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强有力的认知工具。在分析概念隐喻认知体系的基础上,探讨了概念隐喻的系统性与连贯性,系统地阐述了隐喻的认知观。  相似文献   

2.
认知文体学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国内外学者通过对其学科背景的理解、理论框架的把握,将其运用到文学以及其他领域进行研究,让认知文体学更快地渗入到认知语言学和文体学研究的各个层面,也让学者们了解到了认知文体学的发展前景和不足,以便于在以后的研究中拓宽视野。  相似文献   

3.
认知文体学关注语言分析或语言形式选择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从认知的框架来解读文学作品,更能揭示语言中蕴舍的意识与语言形式的关系。本文介绍了认知语言学中的主要理论模式,即图形一背景、意象图式、概念隐喻。并拟从认知文体学的视角,对《春》这一诗歌进行认知文体分析。指出认知语言学对文体学结合的方法更能解释对诗歌语言的选择,为文学作品的探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相似文献   

4.
丁龙松 《考试周刊》2012,(71):23-24
传统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看成是语言修辞,是为了装饰语言形式,是文学、修辞学和文体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认知语言学的兴起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知的有力工具,不仅是语言形式上的,而且是认知和概念的。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以"爱情"为例,对比英汉在爱情隐喻和转喻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文体学课程教学内容亟需改革,建立一个跨学科、立体化的文体学理论模式是文体学教学新思路。该理论在传统文体学分析模式基础上增加了认知与文体、语料库与文体这两个分析模式,将它们应用到叙述视角、思维风格、言语、思想和写作表达方式三个方面的文体分析中,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使文体分析更科学、全面。  相似文献   

6.
石定乐 《培训与研究》2007,24(10):122-123
语言学对认知心理学后期发展的影响十分巨大,而且近30年来二者不断交织,相互促进。两者研究的领域经常交叉,也常在同一研究领域进行不同方向的交集。由于认知心理学关注的是人类如何觉知、学习、记忆和思考的问题,所以认知心理学也将语言习得纳入了它的研究范畴,由此带来的成果促进了对二语习得的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7.
马静 《华章》2012,(17)
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看做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因而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对象.近期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隐喻和转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知和表达的有力工具.认知是语义形成的重要因素,以认知的方法对国俗语义进行阐释,可拓宽国俗语义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认知文体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心智层面的文体研究方面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在翻译过程中,由于理想读者和隐含读者之间的差异,译文和原文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这在小说的人物塑造方面会有所体现,进而导致译文的人物塑造发生认知上的偏离。运用认知文体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对这种语言现象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一种语义偏离现象,而传统的修辞学和语义学均无法对其含意做出充分而合理的解释,因此对隐喻意义的研究必须纳入语用学范畴。本文综述了在解读隐喻含意方面Sperkr和Wilson关联理论与其它隐喻语用学理论的区别与联系,并以关联理论为支点,采用俄语语料,从认知语境和最佳相关原则两方面分析了隐喻理解的语用推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认知文体学是认知语言学发展的一个新分支。它关注语言形式与其产生的效果之间的关联,分析作者创作与读者阐释的认知机制。认知文体学研究理论框架很多,在此试图从图形背景理论的角度对TedHughes的《山石满足了》(Hill-stone was content)做认知文体学分析,从短语、词汇和语法三个不同层面探讨了图形背景理论的运行机制及其在诗歌意境形成中的作用,同时也分析了此语篇中图形背景互换为表达主题所起的作用,从而为作品的解读提出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介绍认知文体学的研究特点以及传统文学批评中两种相互冲突的人物观 ,指出从认知文体学角度研究对语篇中人物的理解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文章简单回顾了语篇理解和文学语篇理解的研究成果 ,从而展示出Culpeper人物理解模型形成的理论背景 ;重点介绍了Culpeper人物理解模型的五大组成部分 ,即背景知识、情景模式、文本基体现、表层体现和控制系统 ,并主要通过图式理论系统阐释读者对语篇中人物的认知过程 ;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这一模型的意义及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母语迁移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语言学和认知学理论将标记性纳入母语迁移的研究中。语言学以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标记差异做比较,说明母语迁移的可能性;认知学则以母语特征的典型范畴为基点,分析二语学习者对母语迁移的选择性。标记性理论的提出对英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诗学作为一门文学与语言学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主要有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这两大理论来源。文科的实证研究由来已久,认知诗学借鉴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文学理论中叙事学、文体学等文本分析方法,为解读文学作品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认知诗学在理论体系的建构和术语使用的规范统一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对认知诗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流派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分析和总结对于推动这一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文体研究领域,就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的取向而言,有相当明显的重视文艺文体而轻视实用文体的偏差。本文分析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介绍了实用文体的研究现状,指出将文学文体和实用文体共同纳入文体学研究范围的条件已经具备,希望各相关学科合作互动,以推进文体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多模态文体学是文体学发展的一个新兴学科分支,它关注语言、图像、色彩、布局、印刷版式等多种模态中的突出特征以及模态协同关系。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国多模态文体学的进展以多模态功能文体学和多模态认知文体学最具代表性,二者在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多模态文体学将在理论建构、学科融合以及国际对话与合作等方面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翻译研究批评导论》是英国文学大师、翻译家琼·博厄斯-贝耶尔2011年出版的有关于诗学、认知文体学与翻译研究关联的新作。作者详细介绍了该书的具体内容,并对认知文体学和翻译诗学等要点概括总结,同时还就该书的一些观点和优缺点进行批判思考。  相似文献   

17.
范畴是学科知识体系中的最高概念,把握"范畴"这一概念,认识其在学科知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识别专业课程中的范畴,对于各门学科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运用显然具有重要意义,但从应用角度提出针对高职层次学生范畴认知的研究较少,由此创新性地针对此进行研究。通过试验测试发现,高职生普遍存在着对范畴认知的缺失,进一步结合理论指出培养范畴认知的意义,分析了其缺失原因,提出了培养高职生范畴认知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浪淘沙》是李煜千古传颂的词作之一,本文对其中两个英译本从认知文体学的意象图式理论出发进行对比分析,旨在阐释认知文体学对诗歌翻译过程中语言选择的重要性以及对再现原作语言技巧与思想主题及深入理解诗歌及其译本语言蕴意的巨大影响,指出意象图式给诗歌的理解和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因而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对象。而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隐喻和转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的工具,不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词义引申本质上是一种隐喻现象。认知语义学研究认为,支配着一词多义意义关系的原则是语义的隐喻性。从认知的角度对"口"的本义及引申义进行分析,就得出这样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传统上,对中国古典诗歌语篇的研究主要从文体学、修辞学角度进行分析。现在也有很多学者从认知学对唐诗意象进行研究,但较少从认知的角度,尤其是意象图式这一认知理论对中国唐诗的连贯性进行解读。试用意象图式对杜甫的《绝句》连贯性进行分析,以检验这一认知理论对唐诗语篇连贯性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