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审意见 《李太白全集校注》是在前贤和今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李白的全部诗文重新整理编集,删除伪作,补入遗诗逸文,进行校注评笺,从而成为最接近真实的李白作品全集.本书的整理者郁贤皓教授为当代李白研究的权威学者,在李白一生事迹、行踪、交游、作品辨伪的考证方面以及在对李白古风、乐府、歌行、绝句各诗体特点和成就的理论研究方面,都有非常精辟的发明.作者用“竭泽而渔”的方法搜集资料,以认真审慎的态度对李白诗文,重新进行校勘和注释,并精选学术价值高的评论进行评述,以数十年之功、一人之力编撰一部能代表二十一世纪李白研究新成果的、崭新而完善的李白全集校注评笺定本,因此,本书堪称郁贤皓教授毕生研究李白的总结式的著作.本书将提供一种全新的李白全集注本,其意义是对之前历代李白研究进行总结,这个总结建立在版本、考据、义理之上,多有创见,将对李白研究、唐代文学研究乃至整个古典文学和文化的研究工作,提供极大便利和裨益.  相似文献   

2.
正《李太白全集校注》(精装全八册)是李白研究大家郁贤皓教授毕生治学经验之结晶。在前贤和今人研究的基础上,郁教授用"竭泽而渔"的方法搜集资料,以认真审慎的态度,通过实证研究的工夫,对李白的全部诗文重新整理编集,删除伪作,补入遗诗逸文,并进行校勘、注释、评笺,从而为学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李白全集校注本,堪称当代李白研究的最新总结。这个总结建立在版本、考据、义理之上,继往开来,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献意义。  相似文献   

3.
英国的李约瑟博士(Dr.Joseph Needham,1900~1995)是多数文化人熟知的科学史巨匠、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上海科学界以前有不少他的故友.在艰苦的抗战岁月及新中国成立后,李约瑟先后八次访华,并多次前来上海.他编写的世界上第一部《中国科学技术史》巨著为中国古代科学“正名”作出过重大贡献,并受到新中国三代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从1974年搜集第一份李约瑟资料时算起,我的“李约瑟情缘”已经持续40余年.当时作为一名军医的我,在《参考消息》上读到李约瑟在香港中文大学发表关于中国古代科学的长篇演讲.后来,我的后半生与这位科学巨匠结缘,一路走到今天.我的古史兴趣自来甚浓,便发愿要深入研究这位百科全书式的传奇人物.  相似文献   

4.
赵璇 《今传媒》2024,(2):75-78
长期以来,“《定军山》能否称得上中国第一部影片”是电影史研究争论不休的问题,学界持续关注这桩影史公案并源源不断地发掘相关史料细节,以此揭开其背后的疑点。但是本文无意发掘并提供更权威的史料以回答《定军山》“是或不是中国第一部电影”的问题,而是希望通过一种“新文化史”的研究范式将《定军山》视为萨义德笔下的“开端”,阐释其媒介文化意义,并通过结合媒介技术发展、传统文化与新兴媒介文化的交融互鉴等方面的讨论,为电影史研究提供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方堃  陈卓 《声屏世界》2016,(10):43-45
中国本土第一部以中医文化为主题的电视纪录片《本草中国》在江苏卫视播出,为观众制造了一场关于中医文化的感官体验,并由此开启了呈现传播中医文化的新范式.本文以传播学视角切入,从视觉影像呈现、选题聚焦本草、 内容凸显人情及传播方式多样等方面对该纪录片进行深入剖析,旨在为新媒介生态下如何呈现传播以中医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提供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给选集冠之以“全而精”的评语,这并不奇怪。这里所谓的“全”,是指选者的视野开阔,在对作品整体把握和对作者了然于心的基础上遴选取舍;而所谓的“精”,是指选择之中孕含精辟的创见和精心的审校、诠释.这是选本的独特优势。郁贤皓教授的《李白选集》却使之“合则双姜”了。自唐迄今,李白作品选本不下30种,但均只选诗歌;这本《李白选集》首次诗文并选,它不仅选赋、文、书、表、序等各类文章凡18篇,而且单计撷选的诗歌,达300余首之多,几近李白全部  相似文献   

7.
一部结构合理、包涵广泛、使用方便、内容新颖的新闻知识工具书——《新闻学大辞典》,目前已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它是中国第一部新闻学大型辞书。这本180万字的《新闻学大辞典》共收词5368条。主要内容包括:新闻学词语词条、新闻事业词条、新闻人物词条、新闻界事件词条、新闻作品及新闻奖词条、新闻学论著词条、新闻文献法规词条。收词面广及古今中外。这本辞典还设置了中英文目录,附录部分收录了《世界新闻传播史大事记》、《海外华人报刊一览表》、《中国当代报刊一览表》等等,这无疑为中国新闻事业走向世界,也为世界各国新闻界走向中国拓开了一个窗口。该书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舆论研究所所长甘惜分主编;全国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和研究者为该书纂稿。  相似文献   

8.
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人物马礼逊一生出版了多部关于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专著并编撰了世界上第一部汉英字典。本文以马礼逊的大成之作《华英字典》为例,论述了他对于近代英国汉学走向专业化之路的奠基之功。  相似文献   

9.
越南阮朝重要使臣李文馥深受中国文化熏陶,曾数次出使中国并留下丰富的诗文记录。李文馥诗文呈现出独特的中越文化融合路径——“文学吸纳—思想思慕—思维应用”。对李文馥诗文中的中国元素越南化研究,可揭示出中越交流的新路径:以审美浸染为基础、以文化交互为过程、以文明互鉴为成果,从而形成可资借鉴的中越文化交流范式。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与现实凝成的丰碑──评介《中国解放区文艺大辞典》蔡子谔中国第一部系统、全面、科学地介绍解放区文艺的专业性大辞典──《中国解放区文艺大辞典》(以下简称《大辞典》),经过解放区老文艺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编辑们近四年的通力协作,终于在1992年正值毛泽...  相似文献   

1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研究馆员安双成主编的《满汉大辞典》,已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满汉大辞典》是编著者二十多年研究的新成果,是继清代光绪年间编撰的《清文总汇》之后,在我国正式出版发行的第一部大型满汉文对译的工具书,全书共170万字.  相似文献   

12.
新春伊始,一部全面展示四十多年来新中国出版图书精华及成就的大型工具书——《中国图书大辞典》(1949~1992),由湖北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 自新中国诞生至1992年,累计出版各类图书约84万种,可谓汗牛充栋。为了显示出版轨迹,汇集精品和具有代表性的图书,并加以简要评介,提供系统、珍贵的资料,1992年12月召开的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决  相似文献   

13.
南京师范大学李灵年教授和北京大学杨忠教授主编的大型文献类工具书《清人别集总目》,近期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三册,550万字,定价380元。此书旨在为清代及近代文史整理研究提供目录传记类文献的基本线索,著录了近两万名作家所撰约四万部诗文集,是我国第一部全面反映现存清代诗文别集著述、馆藏及作者传记资料的大型断代专科类工具书。 该书资料丰富,可信度高。李灵年、陆林等几位作者,在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下,费时近十年,广泛搜集各地图书馆的藏书目录,并对一些没有编印藏书目录的重点图书馆抄录其目录卡片,进行…  相似文献   

14.
《清代东北流人诗文集成(第一辑)》是辽海出版社以抢救稀缺文献,传播文化经典为出发点制作的又一全新力作。以清代东北流人的诗文集为收录对象,以点校这一更精细化的整理方式出版,意在为研究者提供可资借鉴和信赖的研究资料,也为对流人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提供可供阅读和学习的引导性读物。本文介绍了该书编辑出版的全过程,以及编辑团队在图书出版过程中秉持的初心、遇到的困难、最终的收获。  相似文献   

15.
周绍昌 《出版史料》2004,(2):106-111
20世纪的最后10年,是中国出版史上又一个群星灿烂的繁荣时期。其中就有我国的第一部《中国大百科全书》(73个学科卷,1993年版)和第一部《中国百科大辞典》(总编辑梅益、陈原,主编王伯恭。2000年获第12届国家图书奖)。  相似文献   

16.
这几年,我在参加《教育大辞典》编纂的过程中,本着“从搜集资料入手”的方针,了解到有一千余年发展历史的中国书院制度,为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的遗产。为了使这份遗产能为今日所用,能在教育领域普及这方面的历史知识,并争取在文化输出方面起到一点作用,我曾约请了国内一些对中国书院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专家,编纂一部《中国书院辞典》。八十高龄的季羡林教授,专为此书写  相似文献   

17.
杨慎(1488-1559),四川新都人,1511年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1524年因"大礼议"被谪戍云南永昌(今保山),至1559年病逝于戍所。杨慎博学多才,著述丰硕,戍滇期间,创作了大量关于云南的诗文,其中以《滇程记》较具代表性。《滇程记》是第一部系统记载云南交通路线、途程的档案文献,是研究云南交通历史、边疆民族历史地理的重要史料。本文以杨慎《滇程记》为切入点和线索,结合他从戍地云南数次往返故乡四川的历程,通过系统研读、梳理其戍滇诗文中关于交通的记述,管窥明朝时期云南的交通状况。  相似文献   

18.
林文 《兰台世界》1999,(5):36-37
<澳门纪略>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写的系统介绍澳门的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刊印的一部关于澳门历史的著作.书的作者印光任和张汝霖都曾作为中国官员处理了一些中葡事件,并记下了亲身经历.  相似文献   

19.
已在海内外读书界引起广泛关注的一部以“可读性较强,受多层次欢迎,新颖而博雅”作为专题工具书《中国读书大辞典》日前由南京大学出版社隆重出版。此前台北《中国时报》就已发表署名报道,盛赞此书为“中国图书史上第一部关  相似文献   

20.
<正>本书探讨了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版本问题,自成一部别样的中国新文学史。作者基于丰富的史料和科学的方法,对国内外关于中国新文学作品版本研究的学术史和研究动态进行了回顾、梳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对新文学版本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对现当代文学的一些经典作品、名家作品的版本进行了考察,论及了文学文本修改的相关问题,并呈现了一批新发掘的手稿、书信。作者在论述的过程中对横纵向都有兼顾,很多资料是以往研究所未涉及的,这为其研究中的新发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