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媒体在公关活动中大多充当公关平台的角色,却忽略了自身也有开展公关活动的需求。2013年发生的陈永洲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媒体自身对于开展危机公关意识的淡薄。本文结合陈永洲事件,通过案例及理论分析,阐述媒体开展危机公关的重要性及特殊性,并对媒体开展危机公关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晓白 《青年记者》2002,(11):52-52
危机公关:由于企业的变化或是社会上特殊事件引发的对于一个企业或一个品牌产生的不良影响,并且在很短时间内涉及很广的社会层面,这种不良影响对于企业或品牌来讲就是一种危机。对危机给社会造成的不同层面的不良影响,通过传播、广告、营销、公关活动、包装等方式尽快恢复企业或品牌,主动恢复消费者、社会、政府对它的信任的过程即为危机公关。  相似文献   

3.
杨玲 《今传媒》2013,(2):47-48
面对社会上频频发生的明星"诈捐"事件,运用传播学理论作为分析工具,从传播学角度解读"诈捐门"事件的传播机制,勾勒此类事件的传播学特征,探究该典型案例对我国明星做慈善引发公信危机的影响和启示,以促使我国的慈善事业能够在良好的轨道上继续运行,挽救人们对于公共机构的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公共危机事件在我国频繁发生.政府、媒体、公众作为公共危机传播中的三个基本要素,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本文以青海玉树地震为个案,运用传播学中的"风筝型"互向模式对政府、媒体、公众三方在这一危机事件中的表现进行分析,为今后我国突发事件的危机传播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微博的传播特点为基础,从传播学视角出发,以惠普"质量门"事件为个案,对"惠普"遭遇微博舆论危机事件的起因进行分析,并对其应对的信息策略进行探讨.文章认为,建立网络舆情事前预警、事中干预、事后评估机制,建立企业新闻发言人和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以及官方微博,建立员工危机信息策略培训制度对于企业应对微博舆论危机很关键.  相似文献   

6.
从"诈捐门"事件发生到现在,网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工具,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诈捐门"事件的传播机制和传播效果,以勾勒此类事件的传播学特征,探究该典型案例对我国公共信息传播和网络舆论监督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认为,从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简称"重大危机事件")爆发的瞬间起,公众对危机信息的迫切需求和巨大渴求一时间必然会达到空前高度,即呈现出"危机信息渴求"综合征特征。本文分析了"危机信息渴求"综合征突出表现的三大特性:及时性、充分性、盲目性。政府、相关企事业单位和大众媒体如果对于公众的这种信息需求的迫切性、充分性处置不当,就有可能使之演变成为公共危机事件的"酵母",使公共危机事件的危害不但得不到妥善解决反而会蔓延和恶化。由此作者提出了公共危机事件的"酵母效应"理论。本文还提出,要取得处理重大危机事件的完全胜利,还必须解决事件遗留的隐忧和隐患等"两隐"问题。这是作者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学体系,在理论创新上所做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认为,从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简称"重大危机事件")爆发的瞬间起,公众对危机信息的迫切需求和巨大渴求一时间必然会达到空前高度,即呈现出"危机信息渴求"综合征特征。本文分析了"危机信息渴求"综合征突出表现的三大特性:及时性、充分性、盲目性。政府、相关企事业单位和大众媒体如果对于公众的这种信息需求的迫切性、充分性处置不当,就有可能使之演变成为公共危机事件的"酵母",使公共危机事件的危害不但得不到妥善解决反而会蔓延和恶化。由此作者提出了公共危机事件的"酵母效应"理论。本文还提出,要取得处理重大危机事件的完全胜利,还必须解决事件遗留的隐忧和隐患等"两隐"问题。这是作者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学体系,在理论创新上所做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正"议程设置"理论是西方传播学的重要命题。"议程设置"作为一种理论假设,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发表的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然而,网络媒体的诞生以及其自下而上的传播方式冲破了传统媒体的管理机制,在营造舆论多元化、自由化的传播氛围的同时,也应注意对危机事件的报道,如果不能及时地对危机事件进行报道,或夸大危机事件的影响,对社会的危害是极大的。1995年,中国将互联网向社会公众开放接入服务,在此后的两年内并没有人将网络与媒体联系在一起,即便是网站的运营商也没有想到中国的互联网发展的速度与接受程度竟如此之高,在此后的  相似文献   

10.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控制所带来的"信息涡流",可能造成对公众的蒙蔽和误导,从而使公共事件升级为公共危机.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深入剖析"信息涡流"的诱发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手段,旨在规避公共危机的发生和扩散.  相似文献   

11.
刘虹 《东南传播》2012,(10):23-25
近年来企业危机事件频发,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企业形象。企业处理危机时,对形象的修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Benoit的形象修复理论是危机传播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本文在对该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近期的修正药业"毒胶囊事件"为案例,分析并深入探讨形象修复理论在企业危机传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尝试从媒介功能理论的角度来讨论媒介在企业危机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阐述了媒介作为强势的意见领袖对危机事件的传播、扩散、以及消费者和公众对危机的认知和判断的影响,同时自身也不可避免的卷入到危机事件中。  相似文献   

13.
传播是社会组织进行危机管理所倚重的手段.结合禽流感事件、以SARS事件作为研究个案,本文力求从传播学的维度对社会危机事件应对中发生在信息、沟通等范畴内的传播乱象以及大众传媒缺位与功能缺失问题作了分析与梳理,希冀通过危机传播研究为危机管理提供有益的思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路鹃 《当代传播》2012,(5):89-91
在近年发生的大型公共危机事件中,由于手机短信传播谣言而导致负面效应扩大的现象一直存在。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形态,兼具大众传播的广度和人际传播的深度,成为危机传播管理必须直面的媒介力量。本文以2011年日本福岛核辐射引起的"抢盐潮"为例,分析手机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传谣机制,并据此提出谣言控制管理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杨玉婷 《新闻世界》2014,(4):181-182
以网络媒体、数字移动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已然来临,企业需要用新的眼光和视角去考量在新媒体环境下该如何借采取更合时宜、更全面的危机公关方式来引导网络舆情、处理各类网络危机事件。本文借助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具体分析因网络微博而起的“西门子冰箱事件”的整个起因、过程结果等,来解读企业在新媒体环境下从预警、处理到善后等各个方面的危机管理。  相似文献   

16.
负面网络口碑的品牌危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媒体上的负面口碑传播助推了品牌危机事件的发生.深入了解消费者对可能引起品牌危机的负面网络口碑的反应,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应对负面口碑以及可能导致的品牌危机.本文基于归因理论分析了消费者不同的错误归因会导致负面口碑有不同的效应.归因于品自身会扩大负面口碑宣传的影响,归因于传播者则会淡化其影响.从而提出注重建立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是预防品牌危机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危机传播管理经由上世纪80年代的强生"泰诺"药物中毒事件进入大众视野,并在消费者日益增强的维权意识下成为一个被企业和学界重视的学科。中国人民大学的胡百精教授提出,危机传播管理应从事实和价值两个方面入手。新媒体崛起之后,企业公关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为企业开辟了更快速高效的公关渠道。本文以班尼特形象修复策略,来指导和评估危机公关中的告知路径,具体分析了"海底捞"门店卫生事件危机发生、发展、公关、信道、结果整个过程,阐述了新媒体时代的危机传播管理。  相似文献   

18.
王海龙  田野 《青年记者》2010,(16):48-49
近年来,公共危机事件在我国频繁发生。政府、媒体、公众作为公共危机传播中的三个基本要素,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本文以青海玉树地震为个案,运用传播学中的“风筝型”互向模式对政府、媒体、公众三方在这一危机事件中的表现进行分析,为今后我国突发事件的危机传播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肖凝  刘洁 《新闻传播》2018,(15):102-103
危机传播管理经由上世纪80年代的强生"泰诺"药物中毒事件进入大众视野,并在消费者日益增强的维权意识下成为一个被企业和学界重视的学科。中国人民大学的胡百精教授提出,危机传播管理应从事实和价值两个方面入手。新媒体崛起之后,企业公关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为企业开辟了更快速高效的公关渠道。本文以班尼特形象修复策略,来指导和评估危机公关中的告知路径,具体分析了"海底捞"门店卫生事件危机发生、发展、公关、信道、结果整个过程,阐述了新媒体时代的危机传播管理。  相似文献   

20.
李炜 《新闻窗》2006,(3):70-70
公共关系和新闻传播均以传播学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手段。公关活动离不开新闻媒体,新闻媒体的新闻行为也需要通过新闻工作者的公关活动进行。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组织之一,是开展公关活动的重要媒介,只有凭借其广泛的传播性能和宣传效力,公关活动才能奏效。由此可见,新闻与公关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活动时,我们也可视为新闻工作者在进行公关活动,这就出现了新闻工作者的公关角色这一定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