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浅析校是非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印刷排版系统的更新,图书出版中的校对工作从以“校异同”为主的方式向以“校是非”为主的方式转变。校对的主要功能的转变,对校对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校是非”的特点、掌握“校是非”的规律、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水平,以确保图书的校对质量。  相似文献   

2.
米戎 《出版科学》2007,15(4):38-40
书稿的电子化使传统意义上的原稿与校样合而为一,校对方式变为以读校为主,校是非的功能凸现,这是校对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要想解决书稿中的是非问题,首先必须辨明是非.做不到这一点,校是非就无从谈起,读校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本文结合实例分析、探讨了这方面的问题,得出了"辨是非是读校活动的第一要义"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3.
校对工作之浅见——校异同和校是非的联系与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做好校对工作,既是每个校对工作的责任,也是出版界提高图书质量,服务好读的一项重要工作。本着重探讨校对工作中校异同与校是非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4.
提高素质与做好校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书刊报纸出现差错,作者,编辑、校对、印制等部有责任。从校对来说,他的责任有二:一是校正排字差错,二是发现原稿的疏漏和不足,前者可称为“校异同”,后者是“校是非”。一个优秀的校对员,应该也是个编辑。校对工作本身就是编辑工作的延续和完善。因此,在新形势下校对人员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如何在校对场上发挥优秀“猎手”的作用,如何发挥校对是“杂家”的才能以及如何提高“校是非”的能力,是值得今后的校对工作特别注意和研究的问题。要实现图书的优质高效,关键在于提高人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5.
校对,是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订正差错,提出质疑,以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工作。现代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原稿有传统的纸质原稿和现代的电子原稿两种。校对最基本的功能有两个:一是校异同,二是校是非。随着计算机介入出版业后,校对工作的客体发生了变化即原稿的电子文件化。校对工作更具体地说是校对和检查并重。  相似文献   

6.
在出版工作中,校对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图书的质量.<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明确规定:"校对工作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原稿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校对有两项任务:一是校异同,是对原稿的显真保值;二是校是非,是对原稿的纠错增值.  相似文献   

7.
张瑛 《新闻采编》2005,(2):47-48
随着报纸网络化、无纸化办公的运用,一种新的采编工作方式也随之出现——编排合一,校检融合。这是一种工作的整合现象。编辑集编稿、组版于一身。对于校对而言,将脱稿工作,也就是以前的检查工序。从依稿“校异同”过渡为无稿“校是非”。传统工作方式的改变带动的是工作重心的转移。“校是非”成了工作的重心。在没有原稿的情况下,要保证校对的质量,提高全面综合的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8.
沈志刚 《新闻窗》2009,(4):32-33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闻出版也由纸媒出版物扩展为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一个全新的出版形态让人目不暇接。报纸作为直接影响公众的传播载体,最早实现了网络化。采编工作只需在电脑上操作就可完成,并通过网络传输给照排、校对工序。实现了报纸快捷迅速出版。然而,随着采编出版方式的变化,校对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尤其是用计算机校对软件辅助部分人工校对之后,文字校对工作由“校异同”向“校是非”转变。校对工作的编辑功能化趋势明显,对校对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校对的功能有两个:一是"校异同",二是"校是非".在传统的校对工作中,校对面对的是一摞摞的手稿和根据手稿排印的校样,这样在原稿中由于作者的字迹潦草、不规范,或者由于排字员错捡字等原因,就会在校样中出现差错.另外,在一些书稿中,尤其是科技类、古籍类书稿中,常常会出现冷僻字、异形字等,因没有现成的铅字,在校样中就会出现"黑屁股".  相似文献   

10.
掌握现代校对的几个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考一:由"校对"向"校审"转变 现在有人提出以后的校对就是校审,这不无道理,原因有二:(1)现在的作者大多在电脑上写稿件,投稿方式也就变为送磁盘或通过电子邮件传送.这样的稿件产生的错误主要是,作者用了不规范的词语、错别字和引用错误等.(2)电脑的智能化校对,可以纠正大部分的错别字、漏字、多字、形近字、同音字和成对的标点符号等,到了校对人员手上的校对稿,只剩下编辑漏改的和校对软件校不出的错误.这样的校对稿件只有是非可校.对一个校对人员来说,在没有异同只有是非可校且必须忠于原稿的原则下,他们必须采用校对独特的"点"校方法及审稿的审读查错的方式,纵观全书,进行版式、标点符号、错别字及重、漏句等的校读,并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向编辑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因此,校审代替校对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作者使用电脑写作之后,传统意义上"校异同"的依据--手写稿便失去了,校对、编辑工作面对的已是根据作者电子文档排版的清样,此时的编辑校对工作如何进行?  相似文献   

12.
试论校对的两种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奇 《出版科学》2008,16(2):19-25
从分析原稿与校样上的两类差错入手,阐述现代校对两种功能的此消彼长,论证"活校"在现代校对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活校"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吴丽 《报刊之友》2014,(2):135-136
对于刚加入出版行业的年轻生力军担任校对一职后,如何入手校对一期报纸?本文旨在告诉新入行的校对同行如何运用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以及如何综合运用这几种方法校对一期报纸。文中以《英语周报》2013~2014学年高一外研第6期报纸为例,对如何具体运用这四种方法进行校对进行了说明,以期对新入行的校对工作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校对应学会识别“隐性差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的校对工作中,校对员要以尊重原稿为前提,主要是“校差错”;但随着电子文稿的增多,原稿中的“隐性差错”越来越多,“校是非”成为主要工作。何谓“隐性差错”,我的理解就是文字正确,但文意错了;乍一看对了,一推敲错了。如何纠正“隐性差错”,我认为关节点在于“识别”,如何识别,则必须具备三要素,那就是“善疑,勤查,多思”。  相似文献   

15.
解析校对题     
校对是出版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保证出版物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校对的功能就是校异同和校是非.鉴于在考试中不可能同时提供原稿和校样,所以职业资格考试中的校对题只对校是非进行考查.校对题中的差错类型除了与编辑加工题类似的外,还有格式方面的差错.另外,通过校对题要考查考生能否正确使用校对符号.下面以2008年校对题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论校是非     
周奇 《编辑之友》2011,(1):91-94
两类差错与两种功能现代校对的功能有二:一日校异同,二日校是非。校对的功能是校对的对象和任务决定的。现代校对的基本对象是校样,任务是把校样上的差错消灭在付印之前。校样上的差错通常有两大类:一类是排版过程发生的错漏,一类是从原稿复制过来的错误。排版过程发生的错漏,同原稿存在着差异,因此必须将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校对就是字对字,比照原稿校异同,要求他们校原稿中的是非是不现实的。校对真的不能校是非吗?回答是否定的,关键在于必须———  相似文献   

18.
王丽 《出版科学》2012,20(3):49-50
网络化促使校对职能从单纯的校异同扩展到校是非,从对着原稿校对到无稿读校,校对工作成为编辑工作的延伸和补充,对校对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说过:学识丰富能点铁成金,学识浅薄则点金成铁.作为一名优秀的校对人员,应该努力成为“杂”家.因为,书刊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科技、历史等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校对人员知识面广,专业知识过硬.只有这样,工作起来才能有主心骨、发言权.才有可能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从“校异同”上升到“校是非”的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20.
论校对技巧     
笔者这里讲的校对技巧,实际上也就是校对中要把握的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校对工作分为校异同和校是非。如果仅仅是校异同,那当然就简单多了,校对中只需对照原稿唱校或折校,把与原稿不同的地方改过来就行了。校异同强调的是对原稿负责。而校是非则强调既要忠实于原稿,又要尽可能地纠正原稿中的错误,包括编辑的错误。本文立论的基础就建立在校是非之上。为此,只有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校对中的一些技巧,在校对过程中才可能尽量减少校误。 技巧之一,要把握住易出错误的关键字。如:既…… 又……,往往容易误成即。……又……;意为不遵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