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每一部专题片的制作都是为了传达一种信息,歌颂一种精神,编导为了达到此片的创作意图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创作,既可以通过正面角度直抒胸臆,也可以通过侧面角度含蓄体现。但电视专题片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通过一系列经过编导们精心编辑的画面给观众以视觉上的享受,因此围绕专题片的创作主旨进行画面拍摄和剪辑,是制作好专题片的关键。当今的社会生活是快节奏的,而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也必须适应这种社会生活节奏。在一部短短的专题片中,为了更多地围绕创作主题传达信息或者为了更好的突出创作主题、歌颂某种精神,就必然在一定的时间内…  相似文献   

2.
解析电视专题片解说意境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专题片解说,是在专题片文字稿件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有声语言二度创作,它与画面、音响等视听元素一起构成了电视专题片的独特气质。作为重要表现手段,专题片解说不仅可以深化主题,扩大画面容量,而且可以弥补自身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更明晰地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3.
<正>在电视专题片的创作过程中,画面、声音、解说、编辑技巧是不可或缺的四个方面,其中镜头画面更是一项重要内容。如何拍摄到合适的镜头画面,对电视专题片的摄像人员来说,是一门非同寻常的"功夫课"。顺利完成一部专题片的拍摄,摄像人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  相似文献   

4.
在创作一部电视专题片的时候,谁都会遇到画面与解说词的处置问题。为了让画面与解说词巧妙融合,更好地展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常使创作者煞费苦心。的确,这是能否拍出一部优秀电视专题片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  相似文献   

5.
在专题片的创作过程中,合理地运用音乐和声效,无疑能够及时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功用。对于欣赏电视专题片的观众来说。电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音响效果的听觉冲击力地位同等重要,两者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6.
节奏是运动的产物,存在于一切物质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作为艺术作品的节奏,通过自身特定的表现形式,作用于人的感官,使人们感受到它的存在,并受到感染。因此,节奏是艺术作品的经脉,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电视专题片的节奏,是直接通过视、听形象的变化来体现的。在此,我着重谈谈电视专题片画面节奏的创作。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电视媒体行业的不断发展,电视专题片作为电视节目的一项重要艺术形态,其发展状况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电视专题片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其高效、准确、快捷的传播优势,对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视觉艺术,创作特性,细节刻画,以及画面、声音与语言的结合四个方面来阐述电视专题片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8.
<正>党员教育电视片是以视听兼备、声画并茂、形象直观、真实可信、对党员进行教育的一种电视专题节目,它与其它电视纪录片一样,都是由表情达意的要素,诸如画面、解说、同期声、音乐、音效等有机结合的综合艺术。纵观党员教育电视片走过的创作历程,我们欣喜地看到,我省广大党员教育电视片创作者在创作实践中不断转变观念,越来越尊重电视专题片本身的创作规律,较好地运用和把握电视专题片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拍摄  相似文献   

9.
魏佳 《新闻传播》2010,(7):16-16
解说词是专题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直观的电视画面进行补充、强调、深化和发散,为专题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象和升华空间,尤其在人物类专题片中,优秀的解说词创作能与画面、同期声、现场声等元素紧密融合,充分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观众视听同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那么.人物专题片的解说词创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10.
在电视专题片的创作过程中,画面、声音、解说、编辑技巧是不可或缺的四个方面,其中镜头画面更是一项重要内容。如何拍摄到合适的镜头画面,对电视专题片的摄像人员来说,是一门非同寻常的"功夫课"。顺利完成一部专题片的拍摄,摄像人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  相似文献   

11.
卢春光 《记者摇篮》2009,(3):49-49,63
一部成功的纪实性电视专题片,是画面、同期声、解说、音乐等要素的完美结合,近年来同,纪实性专题片的创作已成为专题节目的创作主流,这也使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创作者既要有娴熟的拍摄技巧,同时还要善于把自己的主观意图巧妙地蕴含于对生活的客观再现之中。这里我结合几年的工作实践,对纪实性电视专题片中如何运用电视语言,特别是长镜头、同期声等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一条电视新闻或一部电视专题片,是由一幅幅、一组组清晰完整的画面组成的,这些画面就像文章中的句子,生动、真实、准确、明了地传播信息,揭示事物的本质。电视专题画面囊括的信息量越大、赋予的情节越多,片子就越感人。可见画面信息在一部专题节目中至关重要。这就要求采编人员不断提高对画面信息的认识,注意捕捉、运用信息含量较高的画面。  相似文献   

13.
王玉 《记者摇篮》2005,(9):35-36
在电视台自办的各类节目中,电视专题片可谓是最具影响力的,因为她是展示该台节目制作水平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要想拍摄制作出高水平的电视专题片,除其它条件外,声效创作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由于笔者从事专业录音工作,所以在此想借我台2002年为参加《爱我中华》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系列专题片展播而拍摄制作。  相似文献   

14.
电视专题片不是纯粹的文学艺术,也并非史学文献,如何通过声画语言将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生活的思考融会贯通于符合电视传播特征和观众接受规律的荧屏上,这是电视专题片制作的永恒话题。本文以KBS的专题片《面条之路》为例,从该片创作方式上的特点进行探究,并由此观照我国专题片创作的现状,探讨成功专题片创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谈到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人们往往比较关注“3种语言”(解说、画面、音乐)的运用,而忘记或忽略了更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电视专题片的事、理、情。所谓事,就是片子所反映的对象.它常常是一个或一段故事.特别是故事里活生生的人;所谓理。就是故事中所蕴涵的哲理.它往往需要提炼和开掘;所谓情,就是作在叙事和说理中的情感体验和抒发。它最终是作通过作品在与观众的互动中完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事、理、情是专题片的三要素。在总的创作意图确定之后。关键的问题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事例阐明主题、诠释什么样的道理突出主题、抒发什么样的感情烘托主题。  相似文献   

16.
电视专题片的创作,除却画面语言之外,有声语言也是重要的语言表达形态,这种有声语言主要体现为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因此解说词的创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且逐渐成为一种独立文体。优秀的解说词和小说、诗歌、散文一样,有着无限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如《话说长江》《邓小平》这些脍炙人口的优秀解说词,  相似文献   

17.
吴相阳 《新闻窗》2012,(5):75-76
电视专题片(包括纪录片)因为富有深度的选题和唯美的画面,深受观众所喜爱,成为电视节目的“宠儿”。笔者结合自身的创作实践,谈谈如何做好做活一部专题片。在笔者看来,每一部专题片都有自己的节奏。节奏把握的不同能让专题片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成功与否,节奏至关重要。一般来说,要把握好专题片节奏需要完成以下三部曲:  相似文献   

18.
李魏 《记者摇篮》2005,(4):33-33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几十年代初时纪录片的叫法儿是“电视专题片”.我们所接触到的作品已经形成基本的创作模式.用简单的公式可以表述为:画面 解说 音乐.当时的纪录片观点鲜明,主题明确,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它一直是电视工作者创作的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电视新闻专题解说词与画面的“加乘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是视觉艺术。作为重要艺术表现手段的解说词和画面构成了电视新闻专题片的有机统一体。解说词和画面由于功能不同而相互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缺一不可。解说词与画面的统一。就是发挥各自的传播功能和优势,并在两者有机结合中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创作电视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20.
电视专题片指的是运用纪实的手法,对人们生活与社会的集中,深入描写。一部优秀、有冲击力的电视专题片的制作与完成是前期与后期相关人员审美物化的载体,很难想象一部没有审美投入的电视专题片会是多么枯燥和无聊。正如艺术一样,电视专题片也是取自生活又升华于生活的一种形式,不能仅仅枯燥的写实,更要符合大众的审美体验,加大对审美的投入。电视专题片的审美投入包括撰写,拍摄,画面,画面剪辑,音响,解说配音,节奏和平衡结构等,是编剧,摄影,制作,演播人员的集体智慧结晶。这些审美的投入应当相互配合,而不是独立的,只有和谐有序的审美投入,才能使影片获得成功。下文就电视专题片制作审美投入的几个侧重点做一些说明,希望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