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6 毫秒
1.
<正>课程思政建设阶段,了解体育教学中包含的丰富体育精神内核,借助体育教学变革来完善大思政教育格局,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在优化教育手段基础上增强体育教育的影响力和辐射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旨在从多维角度统筹教学要素,加强对多元教学环节的科学化安排,以期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体育育人模式。体育课作为必修课,对增  相似文献   

2.
李迅  石晶 《考试周刊》2010,(19):129-130
本文结合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新纲要》的精神,借助体育教育资源的支持和公共体育教学的实践平台.充分调动有利因素,为公共体育教学能够加强育人实效性问题的解决探寻有效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3.
"自媒体"时代下高校"文化育人"的深度时代表征为:低门槛的大进军,逃避监管的网络道德,草根话语的流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引起了高校"文化育人"的范式危机,即一地碎片——随意粘贴中的"批判意识"危机,逃避压力——道德的"虚无化"危机,"权威"消亡——草根话语的信任危机。在"自媒体"时代,高校"文化育人"范式的重建要着重塑造三种精神:保持批判意识、辨别真伪的科学精神;严守道德律令的人文精神;博学专业以正视听的话语精神。  相似文献   

4.
在新时代历史条件推进下、新体育改革发展推动下以及新使命愿景驱动助推下形成与发展的"体教融合"理念,是体育体系与教育体系高层次融合的一种尝试,在正确处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培养与造就一流体育后备人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回归现实情况,基于"体教融合"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受"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传统竞技体育教学理念与教学观点的影响,其所取得的成就并不明显,且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故加深对"体教融合"理念的探究,尤其是"体教融合"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路径的探究尤为重要.由欧枝华著写,中国纺织出版社于2020年8月出版的《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及其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一书,将"体教融合"等现代教育思想作为研究视角,基于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实践活动,揭示了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创新改革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策,具有一定创新性与实用性,为"体教融合"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究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高校体育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本文结合青岛科技大学"课堂+实践+联赛"三平台一体化体育综合改革实践探索,阐述了体育综合育人是高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以体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传统体育元素与体育教学的深度对接,可促使高校建设动态的体育人文景观,在文化、知识、技术等层面发挥多重育人作用.探讨在体育教学中科学引入传统体育元素的具体路径,即构建多样化体育教学模式、设计专门民族体育文化交流软件、凸显高校体育教学的娱乐属性,以此在育人形式、育人空间、育人属性上实现合理的丰富和扩展,依托多元路径,引入传统体育元素.  相似文献   

7.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科学精神不足、人文精神匮乏的现状亟待改变.基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对体育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进行分析,提出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新理念,并通过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方法和体育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深入到体育教学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充分体现"育人为本,体格与人格并重"的体育教学观.  相似文献   

8.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滞后 传统的重文轻武思想极大地影响着体育教育的发展,由于观念的误差,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就体育教学论体育教学的现象,"育体"和"育人"分离.一直强调内涵的发展,而忽视外延的拓展,强调质量的提高,而忽视体育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忽略了人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9.
建筑类高校的文化育人具有建筑行业背景和特色。为实现文化育人目标,思考建筑类高校的教育特色与文化育人关系,探究建筑类高校教育教学特色内涵和文化育人的契合路径,以及教育特色思政与文化育人的融合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建筑类高校的教育特色融合文化育人的体系和机制。通过培养和建设特色文化育人师资队伍,建立健全特色文化育人机制以及建设系统化的教学、管理等基层特色文化育人协同机制,构建建筑类高校的完整特色文化育人体系。建筑类高校传承、弘扬和建设包括教育教学、制度、言行等方面的建筑特色精神文化,开拓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应用新时代媒体平台等文化载体,形成建筑类高校的立体化特色文化育人架构。教育特色与文化育人的融合路径探究对建筑类高等教育落实文化育人,实现特色人才培养具有探索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每况愈下,美团、淘宝,抖音等手机app的应用,已经可以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满足其日常生活需求.健康中国视域下的高校体育应打破传统的教学生态,注重学生体育精神与终审体育意识的培养.针对当前学生的体育教育问题,高校应通过加强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注重体育核心素养发展,深化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等策略,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健康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1.
高校德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发展的失衡与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坚持高校德育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是德育方向性与丰富性的保证。高校德育存在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失衡的多种表现,这些表现有社会客观影响与高校自身的原因,其实质是对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背离。要有效解决德育脱离实际的状况,最根本的是要确立面向社会、面向世界与面向未来的教育观念,进行时代内容、理论内容、环境内容整合,提高德育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近20年来,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农村教育附加费的收取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法制建设须进一步加强,原来的税费政策需要改革。农村的税费改革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意义是重大的。但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必然涉及到农村教育经费问题,这是各级地方政府需要妥善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分析我国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其完善的对策,是加强和完善行政执法,实现廉洁政治的客观需要。针对我国行政执法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执法“寻租”、执法监督不力以及执法人员素质等问题和原因,我们应采取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监督与检查制度,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程序,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等切实措施  相似文献   

14.
试论明代湖州蚕桑经济的发展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蚕桑经济在湖州地区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到了明朝,蚕桑经济成为湖州地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本文对当时湖州蚕桑经济发展的各方面进行了总结,认为蚕桑经济的发展对湖州乃至全国的商品经济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分析了当时蚕桑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这对我们今天发展经济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公民的现代化,而公民的现代化离不开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之本。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教育的率先现代化对于国家现代化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现代化教育包括全民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和适合社会未来发展的指导思想、运行机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等。中国教育现代化应实施“重点投入,优先发展”、“确保基础,高层统筹”、“集中几点,放开一片”、“经济制导,法规制约”四大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晋宋之际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士族权力有所降低,庶族(寒人)权势有所提高,出现了士庶消长的局面。与此相应在思想领域,玄释合流中出现了玄消释长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文献归纳法、比较法、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等方法,深入分析了当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存在的知识结构失衡、职责缺乏分工、机制尚未完善三个障碍。针对这些障碍,本文着眼于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突破当前障碍的三个设想。  相似文献   

18.
明代经济领域诓骗窃夺现象的盛行及其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贫富差距空前加大。这种社会存在影响了社会思想意识。一方面工商皆本等标志着社会发展新趋势的宝贵思想产生、发展起来,另一方面崇拜金钱财富的思想也恶性泛滥起来。这造成了明代经济领域诓骗窃夺现象的空前盛行,这种社会现象广泛地发生在各种社会群体之间,实行诓骗窃夺之人,采用的手段多而狡猾、残忍。面对诓骗窃夺的严重危害,明朝政府、各阶层人士、特别是有社会责任心之知识分子,进行了多方面的防范和斗争。  相似文献   

19.
试论加强和完善高校资料室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科技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高校改革的深化 ,要求并推动高校资料室工作的改革和发展。为此应采取以下四项对策 :第一 ,突出和加强资料室的地位 ;第二 ,提高资料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第三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第四 ,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物”即自然,是指与人的实体性相对立的客观存在。情(或称“我”,即主观)与物(客观)的关系即自然观,它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状态。在中国古代,自然观及其演进的哲学表述从来不是采取一种脱离感性经验的纯思辨的方式来完成,而是借助于学和其它艺术形式,以一种直观的方式体现出来。因此。学作品中的感物应物方式及其演变,也深刻地反映着自然观的演进。章认为,从两汉到魏晋,中国人的自然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表现在学创作当中,就是学对自然的描写,经历了比德的自然——悲情象征物的自然——寄托玄想的自然——自在自为的自然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