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年终岁首,同仁相见,常慨叹:“又是一年忙下来了!”记者、编辑、主持人,从事的是一种忙碌的职业,忙得热热闹闹,忙得身不由己。新闻事件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热门话题总是谈着一个又来一个,更不用说还有多少会议通知在催促前往,有多少庆典请柬在竭诚相邀。端的是,夜以继日赶节目只当家常便饭,假日加班打突击实乃义不容辞,好不辛苦也么哥!  相似文献   

2.
记者是社会各种公仆中以报道为天职的一种。记者的工作与人格当然应当受到尊重。但追求无冕之尊,自居宾外宾、客上客,稍微招待不周就还以颜色,表面要抬高自己,实则是自我贬损。当然,社会上那种“记者不到不开锣”,甚至花钱买报道的风气也实为对记者的溺害和对新闻事业的玷污。 记者的发令枪应当是新闻(不管这新闻发生在工厂、农村、井下还是战场),而不应当是(起码不应完全是)请柬。请柬后面有新闻,但大量的新闻面前无请柬。记者应做“新闻记者”,而非“请柬记者”。手持请柬而去,带着现成的稿子而归,永远造就不出一个出色的记者。  相似文献   

3.
当记者十五年,其间被一些部门和单位“请” 去采访的机会不算少。但如果不用心,这种采访往往“访”不到记者想要的东西,因为采访对象提供给你的全是那个部门和单位的日常工作,新闻被“工作”的面纱掩盖起来了。不写吧,好酒好菜吃了,盛情难却;写吧,肯定就是一篇歌功颂德式的表扬稿。先不说拿回编辑部不好发表,就是发  相似文献   

4.
郁成江 《视听纵横》2006,(1):102-102
电视属于“动”的艺术。抓拍显得十分重要。 目前电视记者抓拍太少,除去记者本身的素质和意识外,还有社会的因素。在电视“火爆”的今天,人们对它更加偏爱。于是,当电视记者去某地拍摄时,人们总是很自然地把自己认为最美好、最精彩的场面组织起来请记者拍,这就出现摆拍的现象,真可谓盛情难却,勉为其难。其实平时生活中不加修饰的自然美,才是最美最真实的,捕捉到镜头里才是值得称道的。  相似文献   

5.
新闻单位常慨叹“会”风太盛,因为逢会必请记者,实在难以招架。当“会”风尚无明显减弱之时,又刮起了阵阵“节”风: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时装节,风筝节,西瓜节,柑桔节……大有每天过“节”之势,而且逢“节”必请记者。请记者到会,大多是一张请柬而已,而请记者赴“节”,规格则高多了,由发  相似文献   

6.
有位青年同志来信问我:“你为什么老是有可写的题材?”过去也常有一些青年同行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我总是这样回答:一定要从“单打一”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学会东抓抓西摸摸。一看“东抓抓,西摸摸”这六个字,有些人就会摇头。他们不知道干记者这一行,就得学会这套本领,否则就只好常入“宝山”而依旧两手空空。比如,领导上交一个任务下来,记者带了这个任务采访,如果只顾“这一头”而不及  相似文献   

7.
当记者十五年,其间被一些部门和单位“请”去采访的机会不算少。但如果不用心,这种采访往往“访”不到记者想要的东西,因为采访对象提供给你的全是那个部门和单位的日常工作,新闻被“工作”的面纱掩盖起来了。不写吧,好酒好菜吃了,盛情难却;写吧,肯定就是一篇歌功颂德式的表扬稿。先不说拿回编辑部不好发表,就是发表了,显着记者也没水平,是个末流,不用别人说,自己就觉得没意思。怎么办呢?我多次遇到这种情况,慢慢悟出一点道理,就是揭开“工作”的面纱抓鲜活的新闻。  相似文献   

8.
记者与编辑,可以说是“卖方”与“买方”。记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稿件,总是希望编辑能“买”。有时为了说明自己的“产品”如何如何好,真有点象推销员;还有,记者总是喜欢把眼睛盯着编辑部,希望他们能“来料”加工;或者搞点“计划”内的,来个“包产包销”。然而,“产销”矛盾总是很突出,一条稿子发到编辑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被“买”下。近年来,有人说我们分社(编者注:新华社安徽分社)已开始出现“卖方市场”。这话言过其实,因为我们还有许多“产品”销路不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3,(24):25-27
<正>"早在15年前,我跟着热力集团的工人体验热力小井,就看见井里住着流浪汉。大家都不去打搅他,因为不论外面暴风骤雨还是漫天飘雪,井里总是温暖如春。……今天我才知道,有些角落不需要记者。"北京晨报记者崔红写的这段文字,成为了"井下人"报道中社会声音批评指责媒体的一大依据,"有些角落不需要记者",也在一部分人心里引起了共  相似文献   

10.
新闻单位常慨叹“会”风太盛,因为逢会必请记者,实在难以招架。当“会”风尚无明显减弱之时,又刮起了阵阵“节”风: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时装节,风筝节,西瓜节,柑桔节……大有每天过“节”之势,而且逢“节”必请记者。请记者到会,大多是一张请柬而已,而请记者赴“节”,规格则高多了,由发专电邀请到派人上门,继而发展到组织“请记者组”并由当地负责同志带队去请,弄得新闻单位  相似文献   

11.
现在,有一部分读者对报纸上的报道不满意。如常听人说“报纸不讲真话”、“报喜不报忧”、“记者不了解实情,不敢说实话”等等。究其原因是比较复杂的。谁也不能说记者对“实情”总是那么了如指掌的。但如果硬说记者写的报道都是“不真实的”,甚至“专门造假”,就有失公平了;怎么叫“讲真话”,又如何“既报喜又报  相似文献   

12.
新闻的“富矿”,不在“请柬”中,不在会议上,不在材料里,而是在基层,在一线,在人民群众之中。因此,眼睛盯着“请柬”,整天忙于赶场,是难以抓到“活鱼”的,更别想写出精品来。 多年来,我不被“请柬”所诱惑,坚持将功夫下在“请柬”外。对新闻线索发掘不等、不靠,而是迈开双脚,到基层去,到现场去,到人民群众中去,在深入实际的过程中,捕捉新闻线索,挖掘新闻题材,提炼新闻主题,增强新闻敏感,探索新闻手法,写出了一些无愧于时代的新闻。在26年的新闻生涯中,我有  相似文献   

13.
明代周臣是一位善画山水人物的著名画家,但是他的成就总是不如他的学生唐伯虎。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只少唐生数千卷书。”看来读书对绘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对于新闻写作来说,也是如此。在目前的记者队伍中,缺少书卷气甚至不读书的并非个别人。有些记者很少跨进书店大门,很少能够坐下来读一些书,这固然同工作繁忙有关,但毋庸讳言,  相似文献   

14.
陈升钧同志在去年第10期《新闻战线》撰写的《莫当“穷”记者》一文,分析了记者致“穷”的三条原因。那么,记者怎样才能由“穷”变“富”?我想谈谈三点感受。其一,想当“富”记者,脑子要勤。我们有些记者总是爱向报社领导要题目,自己不肯动脑筋。这种爱国省事,爱吃现成饭的状况不改变,记者是“富”不起来的。一个聪明的富有的记者,应该熟  相似文献   

15.
有位青年同志来信问我:“你为什么老是有可写的题材?”过去也常有一些青年同行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我总是这样回答:一定要从“单打一”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学会东抓抓西摸摸。一看“东抓抓,西摸摸”这六个字,有些人就会摇头。他们不知道干记者这一行,就得学会这套本领,否则就只好常人“宝山”而依旧两手空空。比如,领导上交一个任务下来,记者带了这个任务采访,如果只顾“这一头”而不及其他,那末当这一头确实有东西可写时,固然不虚此行,而当事实与“线索”大相径庭,或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择体制外记者为研究对象,媒体机构怎样培养和规训他们?他们又怎样挑战媒体机构既定的行事规则和职业理念?本文认为,由于身份差异造成了职业升迁的"玻璃天花板",体制外记者相比体制内记者更难对媒体机构形成归属感和忠诚感。部分体制外记者受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成名的想象"所驱使,过分强调社会影响力,造成了一些"不专业"的做法出现。最终,体制外记者要么接受改造,要么离职转行,跟媒体机构的冲突,总是以他们放弃而结局。  相似文献   

17.
谈到这个题目,可能有人觉得奇怪,新闻报道要求不断出“新”,与周期有什么相干?其实,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有些记者采写报道总是放“马后炮”,跟不上形势?为什么有些记者采写报道总是习惯于唱“四季歌”,内容老一套?为什么有些记者编辑花气力搞出的“得意之作”,过不多久又变成错的东西?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这与我们的记者编辑在采写新闻报道过程中没有注意研究和把握“周期”的客观规律是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正>报纸需要好文章,好文章靠好记者,好记者应是准政治家,不屑追逐"花絮",总是注目时代风云,注目那些大小里程碑式的事件。他具备为党分忧的政治素质,为民请命的百姓情怀,高人一筹的新闻敏感,别具一格的写作角度。写作是创造,是一个既要准备"米",又要做成"饭"的过程。你所做的"饭菜",如何"秀色可餐",这就需要采访与写作的功底。  相似文献   

19.
程新林 《视听界》2002,(4):38-38
现在广播影响在减小,领导不重视,当广播记者不是那么容易了。那么,广播记者应该怎么办呢? 一、不畏艰难,主动出击。作为一名广播记者,要敢于面对现实。请柬不到,汽车不接,也并非坏事。我们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拿出更大的精力,深入  相似文献   

20.
陈升钧同志在去年第10期《新闻战线》撰写的《莫当“穷”记者》一文,分析了记者致“穷”的三条原因。那么,记者怎样才能由“穷”变“富”?我想谈谈三点感受。其一,想当“富”记者,脑子要勤。我们有些记者总是爱向报社领导要题目,自己不肯动脑筋。这种爱图省事,爱吃现成饭的状况不改变,记者是“富”不起来的。一个聪明的富有的记者,应该熟悉和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熟悉实际情况,肯动脑筋,勤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