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数字化时代的美好图景之下,从社会舞台回归家庭舞台的老年群体积极触网、呈现自我,促成新兴群体“银发网红”闪亮登场。现以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国内媒体对“银发网红”的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甘姆森的框架分析方法,总结出“网络空间的清流”“代际沟通的纽带”“银发市场的新蓝海”“商业剥削的劳工”四大报道框架。在这些主题框架建构的背后,隐含着官方积极老龄化政策话语、中华传统孝道文化话语与老年媒介话语的去边缘化转向三大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2.
王丹蕾 《视听》2023,(10):131-134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的兴起,老年群体的数字化生存境遇不断改善,进而涌现出一批致力于互联网信息内容生产的银发网红。研究发现,银发网红的兴起是积极老龄化政策、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支持系统共同推动的结果。银发网红的传播策略主要包括营造情感交互,推动情感消费;利用质朴内容塑造“共通的意义空间”;注重沟通意义,打造专属话语体系;关注非语言符号的选择和应用等。同时,银发网红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被商业资本“侵蚀”以及生产持续性不足的问题。这不仅需要国家和社会的正确引导,也需要银发网红自身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视生产的可持续性以及内容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3.
牛斌花 《东南传播》2024,(2):105-107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老年群体逐渐触网并成为“网红”。“银发直播”成为老年群体跨越代际鸿沟的主动性表达。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抖音银发直播的参与式观察发现,银发直播以短视频吸引互动参与者“到场”;以情感投入程度对局外人设定边界;以建构直播模式和“云监工”型互动实现共同关注;以老年网红的身体展演为核心搭建情感连带。长期的直播互动,完成了代际间群体团结和道德感的养成;对“神圣物”——银发网红和情感能量的建构,并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代际鸿沟。  相似文献   

4.
随着短视频时代的到来,网络上出现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乡村“银发网红”。乡村“银发网红”发布的短视频中呈现了多重乡村形象,对乡村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但乡村“银发网红”短视频也存在良莠不齐、内容雷同、刻意传播乡村负面形象等问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乡村“银发网红”视频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国内有关老年群体信息传播技术(ICT)使用的学术话语展开框架分析,阐释了框架的建构及其背后的预设。分析发现,既有研究的话语框架倾向于将老年群体的"断连"(disconnect)行为问题化,强调数字融入的积极影响和断开连接的负面影响,并将问题归因为老年群体对技术的恐惧和新媒体素养的匮乏,呼吁通过文化反哺等社会干预策略让老年群体"跑步"进入数字化。本文提出将"断连"视为一种文化现象加以考察,探寻其中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丰富老年群体的信息传播技术使用的面向。此外,置身于无处不在的"连接文化"之中,应当营造一个对老年群体更为友好的基础设施环境与语言环境,在公共生活中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近两年在社交平台上不断涌现的高龄网红颠覆了人们对于老年人的刻板印象,成为互联网上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些以"老年"为看点的IP所聚集的粉丝以18-35岁的青年人群为主,银发网红成为连接"信息原住民"和"信息移民"的纽带,达到了跨越互联网代际圈层的效果.由于银发网红与青年粉丝的互动发生于线上情境,用符号互动论作为理论框架进行...  相似文献   

7.
“银发浪潮”来的同时,社会呈现出人口老龄化与“老年污名化”并轨的文化症候,老年认同出现危机。文章以构成主义为立场,将老年身份视为媒介建构的产物,以批判话语理论为进路,研究老年何以成为今日之老年,即其身份在媒介话语场域下如何进行意义生产,并实现从年龄身份到弱者身份再到“坏老人”的身份转向。通过对危机之下老人不“老”的抗争话语进行批判分析,揭示媒介、话语与身份的权力交织,以期探究老龄社会下老年身份的解困。  相似文献   

8.
面对我国的“银发潮”,当代媒体关于老年人的报道立场褒贬不一,老人群体的媒介形象由此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本文以“全国老年期刊联盟”麾下的15家老年期刊①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老人报道进行内容分析,运用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理论来透视我国主流老年期刊媒体中关于老人媒介形象的话语建构及叙事策略,从中发现老年期刊如何运用象征工具(Symbolic Devices)建构关于老人群体的媒介形象以及对晚年生命价值的集体理解(Col ective Sense-making)。  相似文献   

9.
老年群体的ICT使用问题是老龄化、数字化、现代化交叠推进的产物,考察和反思媒体如何认知和建构老年群体的ICT使用议题,对当下理解老年群体的数字化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采用批评性隐喻分析法对老年群体ICT使用报道进行分析,发现媒体通过不同类型的隐喻建构了老年群体的数字弱者形象和ICT技术迷思,从而使该议题获得了话语上的合法性。隐喻背后的话语建构逻辑反映了当下社会、政治、文化中本质主义老年观和积极老龄观的矛盾,也体现出明显的单向度技术进步主义观念,以及平等主义关怀和孝道文化下的数字治理观。研究意在通过上述分析反思老年群体的ICT使用问题,从而更好地践行积极老龄化理念。  相似文献   

10.
庹继光  蹇莉 《编辑之友》2018,(8):71-74,83
当下,许多科学家、优秀运动员等被媒体和网民塑造成网络红人.从以往的典型人物到如今的“网红”,媒体对于这些社会楷模的报道经历了显著的变革,形成了颠覆性的转型.文章分析了这一变迁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指出从榜样到“网红”都没有改变楷模的偶像地位,是公众人物报道与传播行为片面化、概念化产生的刻板印象,进而对社会楷模传播“网红化”现象进行反思并提出了克服其负面影响的应对举措.  相似文献   

11.
董娜  梁刚 《今传媒》2022,30(2):29-32
在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领域中涌现出"老年网红"群体,打破了大众对老年群体的刻板印象,有助于缩小当下社会的代际鸿沟。"老年网红"实现了弱势群体的自我表达,弱者为强、次者为主,传播内容以情取胜、轻松而有分量,反映出典型的弱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12.
李镓  李旋 《东南传播》2023,(4):140-143
结合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利用python软件抓取今日头条平台上三农“网红”创作的短视频,分析在技术、政治与经济框架下塑造的三农“网红”形象。研究发现三农“网红”通过对媒介技术的熟练应用,构建了朴实自在又富有朝气的农村青年形象,回应了当下中国社会对乡土情怀及乡村朴素价值观的呼唤。除了积极技术自我赋权,制度结构性矛盾纾解提供的正向引导,平台也为三农“网红”发展提供了流量资本支持。平台商业逻辑的逐利性得以正名,使得三农人能够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3.
滑晓军  张欣 《青年记者》2016,(23):22-23
随着90后逐渐成熟并登上社会舞台,他们的行为和思想越来越被社会和媒体所关注.社会上不乏对90后的批评,这一代也被大众贴上了“肤浅、迷茫、叛逆”的标签,这与关于90后的网络新闻报道框架有一定关系.本文对我国网络新闻关于90后的报道框架进行实证研究,并试图找出规避这一网络新闻报道框架产生负面影响的方法.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网络新闻关于90后的报道框架,从报道倾向、报道议题、报道来源和报道手法入手,对与该新闻框架密切相关的因素展开分析.在样本选择上,为了保证样本的时效性与真实性,在新浪网“爱问”搜索系统的“新闻搜索”中键入关键词“90后”,将时间段设定为2015年4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共检索到新闻报道345篇.除去主题不相关、内容重复的报道,最终得到213篇符合研究主题的新闻作为分析样本.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电视媒体向全媒体平台转型已成为发展趋势。与此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向前演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国家战略。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群体组成、消费能力和文化水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老年人口规模不断增长中,电视媒体如何立足于“银发经济”背景之下,深度挖掘全媒体发展的“金色价值”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5.
我国老年人口基数较大,且增长迅速,至2000年,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我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2012年,这一比例提高至9.4%,面向老年人群的媒体发展值得关注。针对老年群体,媒体在社会中应具备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社会遗产传承的三大功能,但目前,我国却有老龄媒体发展现状较为单一和媒体与老龄化进程脱节两大核心问题,媒体未来应在继续发展传统银发媒体基础上,积极建设针对老龄人群的新媒体,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媒体平台。  相似文献   

16.
宦佳  陈柏菡 《传媒》2023,(9):60-63
城市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城市形象对外传播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环节。本文基于“网红城市”西安的城市形象对外传播实践,经验性地概括了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话语路径,并引入话语制度主义的理论背景和合作生产的理论框架,创新性地分析了城市形象对外传播话语建构的核心策略。  相似文献   

17.
“富二代”和“官二代”(下文简称“X二代”)既是近年来公共空间中充满想象和情绪的话语符号,又指向社会中承袭财富和权力的真实群体或个人,同时也映射出资源分配、阶层流动、公平正义等重大现实问题.本文以社会建构主义为研究视角,将2004年至2012年有关两者的媒介话语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从共性看,两者的造词方式和报道模式相互呼应,报道内容都有符号化和标签化特征,报道主角与社会真实群体相比趋于边缘化和年轻化.从差异看,“富二代”的报道主题较为多样,媒介对“官二代”的负面评价更加突出,“富二代”污名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消解,而“官二代”的污名却很难去除.本文还从新闻生产、污名化、道德恐慌等理论角度分析了造成上述异同的社会政治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8.
网红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价值观、技术革新、国家政策等因素息息相关,这也体现出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转变的时代背景。用户媒介使用已从被动转为主动,“网红”的形象符号促使着粉丝群体为此买单。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网红经济的变现渠道,发掘符号背后广阔的潜在营收空间,探讨未来网红经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内容型网红是消费社会中名人符号的典型形式。Ayawawa作为现象级内容型网红,从成名到被禁言的全过程,折射出该群体的符号价值建构逻辑及其存在问题。内容型网红符号价值建构遵循符号名声生成、符号价值迁移和符号价值深化的逻辑进路,显示了传播生态的多元活力和互联网经济的创新性。然而,该价值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表现为负面价值观对受众的侵蚀、网红隐含作者与真实自我的反差以及文化框架与社会互动模式相悖三方面,基于此,应从受众、网红、社会三个层面探讨相应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20.
在媒体市场化的社会背景下,记者在社会冲突事件报道中往往采用对抗性报道框架建构新闻话语:对双方当事人的报道篇幅不均衡,记者常站在弱势一方,通过选取事实、构建隐喻、关联社会敏感信息等方式,突出社会矛盾、激发读者对强势群体的想象和不满情绪,进而引爆舆论、制造轰动效应。此类报道框架激化社会矛盾,缺乏建设性,新闻媒体应致力于搭建矛盾双方的对话平台,缓和冲突、消解矛盾,着眼于问题的解决。社会冲突事件的报道框架应该从对抗性报道框架向建设性报道框架转变,这也寄希望于主流媒体的公正和建设性报道的及时介入,引导舆论从对抗走向和谐和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