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炳添     
《中华武术》2014,(4):2
正2014年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于当地时间3月7~9日在波兰城市索波特继续进行。中国运动员李金哲获得男子跳远银牌;短跑名将苏炳添获得第四名;巩立姣以19.24米的成绩收获一枚铜牌;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薛长瑞以5.75米的成绩获得第五;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李艳梅以14.19米的成绩排名第五。在男子60米比赛中,中国运动员张培萌、苏炳添均进入复赛。苏炳添跑出6秒57,排名小组第三顺利晋级,这是中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平昌冬奥会雪车和钢架雪车的赛况及主场优势,探索雪车和钢架雪车的发展规律,力求为我国雪车和钢架雪车项目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收集整理雪车和钢架雪车项目基本信息、平昌冬奥会赛况、获奖运动员信息及主场优势。研究发现:平昌冬奥会雪车和钢架雪车项目获奖运动员身材高大、年龄偏高;雪车和钢架雪车项目运动员跨界、跨项比例非常高;初学雪车和钢架雪车的年龄与运动成绩无直接联系,有丰富运动经历、运动水平较高、年龄略小(20岁以下)的其他项目运动员(田径)可转雪车和钢架雪车,且运动成绩提升速度快,通常在训练两年后,可达世界高级水平;雪车和钢架雪车训练和比赛的赛道极其稀缺,有限的赛道集中在东道主国家,这些国家的运动员较其他国家运动员有更多的时间熟悉赛道,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获胜的几率。  相似文献   

3.
风洞测试是开展竞速类项目运动员运动姿态减阻优化的主要技术手段,研究以钢架雪车项目为例,对利用风洞进行运动姿态减阻优化的测试装置、测试方法进行介绍。根据钢架雪车项目特点,选取运动员滑行阶段的基准姿态进行减阻优化,分别对头部、肩部、手部、腿部、脚部、身体位置、身体高度等姿态进行调整,根据测量得到的风阻力进行优化组合。结果表明,成绩最好的2名男运动员基准姿态风阻力最小,甚至低于女运动员,表明滑行阶段风阻力与比赛成绩有关;利用风洞技术,8名运动员在滑行阶段受到的风阻力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平均减阻率达到11.78%;2名优秀男运动员基准姿态的风阻力虽然很小,但优化姿态的减阻率仍达到了10.50%与7.70%,根据经验模型估计,可以提升成绩1.05%与0.77%。  相似文献   

4.
杨旺 《游泳》2014,(2):30-31
2013年何姿当选国际泳联最佳跳水女子运动员,成为第4位获得该荣誉的中国运动员。这一年,何姿荣获了世锦赛1米板和3米板单人冠军,还获得了国际泳联系列赛3米板比赛总排名第1的桂冠。以下是对她的专访。  相似文献   

5.
对第12届冬运会速度滑冰女子短距离全能比赛前三名运动员成绩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表明:全能前三名运动员的实力较强,全能总成绩冠军张虹在500m起跑阶段上滑行速度没有优势,后程速度耐力能力较强,在1000m比赛成绩上较为突出是夺得全能第一名的主要原因;于静和王北星在500m比赛出发时起动速度较强,在1000m比赛中后半程滑行速度上降速过大.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优秀选手排名中名列男子第3位的马文革和名列女子第1位的邓亚萍,在中国乒协最近公布的1994年全国优秀乒乓球选手排名中再次名列榜首,这是他俩自1991年起连续第4次在国内排名首席。 中国乒协根据1993年重大国际、国内比赛成绩,将1994年全国优秀乒乓球选手男女前16名选手公布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国内和国际比赛中200m个人混合泳运动员的节奏策略,各种泳姿对比赛成绩的影响以及性别和游泳能力水平所扮演的角色。方法:国内和国际各三场比赛中94名运动员的分段成绩和比赛用时百分比用于分析,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来探讨性别(男、女)和游泳能力水平(1-3名和4-8名)对各泳姿比赛用时百分比的影响,另外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来确定哪种泳姿(分段成绩)对比赛成绩的影响。结果:国内和国际比赛中运动员均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前1/4赛程,在比赛中间阶段速度明显下降,最后1/4阶段再全力冲刺的比赛节奏。获得奖牌者的仰泳成绩相关系数最高(r>0.730),4-8名运动员则是自由泳成绩(r>0.620)。国内和国际比赛中男子运动员在蛙泳阶段的比赛用时百分明显高于女子(P=0.005,P=0.006),但在自由泳阶段较低(P=0.034,P=0.005)。结论:不论性别和游泳能力水平,国内和国际比赛中200m个人混合泳运动员的节奏策略均为抛物线型。其中男子运动员更倾向于积极加速的节奏策略,而女子则青睐于消极的节奏策略。在国内外比赛中,1-3名和4-8名分别与仰泳、自由泳成绩强相关。在专项训练中,应该考虑性别和游泳能力水平的差异尤其在仰泳和自由泳泳姿上。  相似文献   

8.
速度训练     
《体育科技信息》2002,22(6):4-6
在所有的田径项目中,速度是最重要的因素。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在短跑比赛中,跑得最快的运动员首先冲过终点撞线;在跨栏比赛中,如果你是跑得最快的人,你会跨过一个个栏架,第一个到达终点;在跳跃比赛中,速度最快的运动员在助跑中将其较大的速度转化成向前或向上的推动力,获得更好的成绩;如果最快的长跑运动员在5000米的比赛中,能连续不断在每一个赛段(1英里或400米)都跑得最快,那么他将获得比赛的胜利;甚至在投掷比赛中,运动员若能以较快的速度在投掷圈或投掷区内助跑,并将这种速度转化到投掷器械上去,他就会投得更远。  相似文献   

9.
王自成 《新体育》2023,(12):98-103
田径男子110m栏项目是一项高难度的田径比赛项目,旨在测试运动员在短距离内的速度和技巧。比赛的跑道长度为110m,跨越10个栏架,每个栏杆高1.067m。运动员需要以最快的速度穿过每个栏杆,同时保持平衡和稳定。这项比赛对于运动员的反应速度、爆发力、协调性和耐力都有很高的要求[1]。男子110m栏项目在1896年第1届雅典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被定为正式比赛项目之一。在我国,男子110m栏项目一直是田径运动中备受关注的项目之一,以刘翔为代表的中国男子110m栏运动员,以12.91s的成绩夺取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冠军,并在2006年以12.88s的成绩打破男子110m的世界记录。为我国跨栏项目取得了历史性辉煌成绩,我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也取得了很多优异的成绩[2]。经过数代人的顽强拼搏和积极探索我国男子100m栏运动员不断取得运动水平的提高和运动成绩的突破,到现阶段我国男子110m栏项目已具备世界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0.
冬季两项比赛制胜规律指导我国冬季两项运动员训练、比赛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两快一准”是我国教练员对冬季两项致胜规律的经验性总结,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发展这个理论原则,已经成为我们提高冬季两项竞技水平,发展冬季两项的一个主要的科研任务。通过分析世界杯比赛数据,发现世界高水平选手近几年来的成绩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滑行速度快是决定比赛成绩的核心因素,滑行快需要建立在运动员合理的滑行速度节奏与分配体能上,逐圈加速的策略更为适合冬季两项短距离的比赛;在保证射击命中率的前提下,获得最快的射击才是较为合理、科学的技术。这提示我们需要我们对进行冬季两项比赛的胜规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赋予他更加深刻的内涵才能成为指导我们进行科学训练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负荷雪橇抗阻冲刺产生的激活后增强效应(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PAP)对中国钢架雪车运动员30 m冲刺成绩的影响,探索中国钢架雪车运动员经PAP诱导练习后的最佳雪橇抗阻冲刺负荷。方法:以7名中国钢架雪车国家队重点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要求运动员在连续4周的每周一完成测试。测试时,第1周运动员完成1次时长为40 min的标准热身,休息6 min后直接进行30 m测试。第2周、第3周、第4周完成标准热身分别采用1次75%、50%、25%体质量雪橇抗阻全力冲刺20 m,休息6 min后进行30 m测试。结果:1)不同组次晨脉(F=0.272,P=0.845,ES=0.212)、晨起血尿素(F=0.385,P=0.765,ES=0.253)和肌酸激酶(F=1.997,P=0.151,ES=0.578)值均无显著性差异;2)不同组次热身阶段最大心率百分比(percentage of maximum heart rate,%HRmax)≤60%(F=2.009,P=0.149,ES=0.579)、%HRmax...  相似文献   

12.
不同水平女子马拉松运动员的节奏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锋  朱瑜  高岩 《中国体育科技》2014,(1):10-16,87
为了讨论不同水平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在奥运会比赛中不同分段的节奏策略,运用被试间事后准则多样组设计将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马拉松运动员按比赛名次的25%平均分成4组,分析各组个人最佳成绩、比赛成绩、分段成绩特征及组间差异。结果表明,1~4组比赛成绩平均速度相对于个人最佳成绩平均速度比例分别为98.3%、98.1%、96.9%、96.4%,比赛中,获得好名次运动员的成绩比其他运动员更加接近于个人最佳成绩。第1组运动员全程速度变异小,表现出前慢后快的"J"型抛物线型节奏策略,而第2、3、4组表现出前快后慢的积极性节奏策略。第1组的初始速度低于比赛成绩和个人最佳成绩的平均速度,但后半程出现加速甚至高于比赛成绩和个人最佳成绩的平均速度,而第2、3、4组却相反。结论:名次靠前的运动员重现个人最佳成绩的能力强于名次靠后的运动员。运动员获得优异的比赛成绩除了身体训练水平之外,选择适宜的节奏策略也非常重要。选择适宜的初始速度,能有效避免后半程速度的过度下降。战术考虑、环境认知等心理因素影响了运动员节奏策略的选择,采用适宜的节奏策略能在运动成绩和名次上超过身体训练水平高但节奏控制不好的其他运动员。  相似文献   

13.
中日田径对抗赛从1975年开创以来已经进行了四次比赛,在百米赛跑的比赛中双方实力相当,但中日两国百米跑成绩与当前世界水平比较,差距十分明显。因此,为使两国短跑运动尽快赶超世界水平,我们抱着向日本运动员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愿望,对参加第四届中日田径对抗赛男子百米比赛的四位中日运动员的速度与步频、步幅情况作了调查分析,以供大家参考。我们测出了四位运动员起跑时各个动作过程的时间,其中河野敬二从发令枪响到双手推离跑道的动作最快,时间是0.22”。他也是四人中蹬离前起跑器最快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参加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跳远项目获得前八名运动员的比赛结果及获得男子跳远运动员和女子跳远运动员在比赛过程的犯规率;第一轮犯规率与全部比赛过程的犯规率是否不同;在全部比赛中每个轮次出现犯规次数的规律;前三次比赛与后三次比赛的犯规率有无差异;个人最优成绩出现的轮次规律等方面是否具有一定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60和1     
《新体育》2009,(9):46-47
1.1953年8月9日,吴传玉在罗马尼亚举行的第1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游泳比赛中夺得男子100米仰泳第一名。这是新中国运动员在重大国际比赛中获得的第一块金牌。2.1956年6月7日,在上海举行的“中苏举重友谊赛”中,陈镜开以133公斤的成绩打破56公斤级挺举世界纪录。这是中国运动员创造的第个世界纪录。  相似文献   

16.
竞技速度轮滑运动在我国自1982年开始开展以来,普及和发展很快。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通过认真学习和努力训练,运动成绩迅速提高,在1987年举行的第二届亚洲轮滑锦标赛上,取得了一枚银牌和一枚铜牌的好成绩。予计今年在我国举行的第三届亚洲锦标赛上将会取得更好的成绩。正确而合理的技术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滑行的基本姿势是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了解我国运动员的技术状况,我们在1987年、1988年两届全国轮滑锦标赛中,对部分优秀运动员比赛中的技术动作进行现场拍摄,从中选出了38张共62人次直道滑行的完全侧位照片,用以分析直道滑行的基本姿势。这其中包括了总共20多名运动员,其中绝大多数是这两届比赛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现场采集的短道速滑500 m项目的优秀运动员运动视频进行处理,获取相关运动学参数,揭示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滑行运动学参数特征,为运动员科学训练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单台摄像机定点拍摄获取比赛录像,无须在现场放置框架,利用冰面现有文字和线段进行摄像机空间标定,利用SIMImotion解析软件得到运动员滑行轨迹的像坐标,最后通过射影变换原理获取运动员在冰面上的滑行轨迹等运动学指标。结果:数据显示在第三圈男女平均速度都达到最大,男子最大圈平均速度为14.14 m/s,女子为13.07 m/s。男女直道平均速度、弯道平均速度、入弯瞬时速度和出弯瞬时速度都在第5次达到最大值。男子直道最大平均速度为14.13 m/s,女子为13.13 m/s;男子弯道最大平均速度为14.70 m/s,女子为13.51 m/s;男子入弯最大瞬时速度为14.76 m/s,女子为13.66 m/s;男子出弯道最大瞬时速度为14.21 m/s,女子为13.12 m/s。起跑到第8步时,男女瞬时速度分别达到了8.39 m/s和7.63 m/s,男女步长分别达到2.98 m和2.44 m。结论:(1)利用射影变换原理完成运动员比赛滑行路线的标定,为短道速滑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2)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在500 m滑行中弯道速度贡献大于直道,起跑爆发力对抢位战术影响较大,运动员体能情况对最后两圈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在1984年上海国际游泳邀请赛中,中国运动员获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不畏强手,努力拼搏,技术发挥很好,共夺了四项冠军,十一人五个队二十八次打破了十一项全国纪录。其中男子1500米自由泳和男子4×100米自由泳接力两个项目创造了亚洲最好成绩。这是近年来,我国游泳运动员在大型国际比赛中水平发挥较好的一次。我国运动员参加这次比赛,表现了以下  相似文献   

19.
201o年5月15~16日在墨西哥奇瓦瓦市举行的第24届世界杯竞走赛上,中国运动员表现突出,获得4金4银1铜,在所有参赛队中成绩最好。世锦赛亚军、来自内蒙古的王浩更是夺得男子20公里竞走金牌,这是1995年第17届竞走世界杯之后,中国男子运动员再次获得该赛事冠军。  相似文献   

20.
基于比赛时对运动员体能与技术的特殊需求,钢架雪车项目的训练主要由陆上体能训练和冰上推撬、滑行等部分组成。在不同训练阶段,运动员的训练环境与训练负荷的特征有较大差异,训练后疲劳发生的特征也不尽相同,因此分析不同训练阶段(不同训练环境、不同训练内容)运动员疲劳发生特征并根据疲劳特征采取针对性的恢复措施有其重要意义。研究结果:不同训练阶段钢架雪车项目运动员疲劳发生特征不同,其中夏训阶段训练强度和训练量较大,运动员疲劳程度相对较深。针对运训练中运动员产生疲劳的情况,可将高压氧干预作为促进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手段。建议:未来从高压氧干预效果的特异性评价指标、高压氧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剂量-效应”关系、不同训练阶段高压氧干预效果比较、长期高压氧干预对机体的影响等方面加强研究,以进一步提高高压氧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