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0 毫秒
1.
关于我国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生课程建设首先必须根据不同层次的培养规格和要求明确课程的目标定位,进而以此为基础和原则,动态而综合地处理好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人课程与科学课程、系统课程与权变课程等关系。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不是被动地纳入 ,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课程与教学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课程信息化 ,在实践上包括两个方面 :信息技术课程化和学科课程信息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可以根据教师的因素来划分  相似文献   

3.
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   总被引:96,自引:0,他引:9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 ,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 ,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样式的发展 ,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 ,进而使信息文化与儿童学习生活整合而成为有机的连续体和统一体。在课程研制视野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有“优化课程的空间结构”、“优化课程的时间结构”以及“创新课程材料包”等。  相似文献   

4.
艺术院校开展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极其重要,通过调研分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联系与区别,阐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从艺术院校教育教学实际和艺术专业学生个性特点入手,系统梳理艺术院校开展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优势和不足。立足现实,提出艺术院校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对策,以期为艺术院校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是以高校已有的学科体系与学科资源为基础的。以工科为主的高校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色,这就要求其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建设要从课程层次提升至学科层次。跨学科视域下,提取理工科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教学交叉点和接驳处,以课堂为跨学科的实践场域,通过课程孵化、课程定制和课研嵌入等模式,有助于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跨学科协同建设。  相似文献   

6.
课程体系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核心。高职创新课程体系应追求人的全面、充分和自由发展,体现科学、技能和人文的融合,具有开放性与个性张扬等特征。创新课程体系应追求一种“融合”课程模式,即学科课程与技能课程的融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融合;实践课程与体验课程的融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融合;校本课程与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当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大教学”观、课程与教学并列观、“大课程”观以及课程与教学整合观.不同的课程与教学观影响着课程和教学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与地位.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课程与教学之新型关系——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课程与教学是教育活动的两个不同方面,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课程源于教学但高于教学,是教学的起点和方向;教学是课程的源泉、动力和最终目的;课程与教学之间存在不平衡性;课程与教学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既相适应、又相矛盾,是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8.
教师与课程:从疏离到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是影响课程实践效果和教师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受哲学二元论、技术理性和科层化课程管理体制的影响,教师与课程的关系基本处于疏离状态,导致了课程活动中课程实际意义和教师精神自我的双重缺失.良好的教师与课程关系应是二者渗透融合的关系,教师是课程的代言人甚至课程本身,课程是教师的生活与精神展现.通过教师对课程的生命化理解促成教师与课程互为条件的意义共生是实现教师与课程融合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课程发展是内外部各种因素平衡的结果.课程的内部平衡主要是课程与知识的关系问题,在内容范畴中关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平衡,在空间范畴上表现为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课程的外部平衡涉及课程与社会、课程与人的关系问题,在课程基础和课程价值、课程管理中有相应反映.展望未来,为促进课程健康发展,必须深化对这些关系的认识,加强多学科课程基础研究、展开课程价值的批判与重建、促进课程平衡与多元文化教育以及重视课程分权研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开设与本学期理论和实训课程内容相匹配的学期项目课程,形成"理论与实训课程+学期项目课程"的双轨制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训课程为学生提供完成学期项目课程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学期项目课程为理论与实训课程提供实践载体。基于学期项目课程的双轨制课程体系不仅培养学生将理论课程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王芸 《宁夏教育》2010,(5):30-31
新课程理念对课程资源作出了新的诠释: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甩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  相似文献   

12.
从教育的微观视角——课程的视角出发探索课程与文化的关系。这些关系包括:课程与文化冲突、文化整合,课程与文化生态、文化模式,课程与文化变迁、文化交流,课程的民族化和现代化等。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以来,法国基础教育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同时,在课程改革的公平度与平等性、课程准备的可行性与充分性、课程政策的清晰度与连贯性、课程实施的协调性与合理性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对此,我国新世纪课改应吸取经验,从多个层面进行努力,合理分配课程改革的投入与经费、继续深化课程改革的公平与平等、树立新的课程改革质量观、重视语言文化、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注重课程实施的个性化与民主化、寻求课程内容和学习方法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被动地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课程与教学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信息技术课程化和学科课程信息化,在先进的教育理论下,信息化的教学资源融入各学科领域中。  相似文献   

15.
关于课程概念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课改以来在我国逐步形成的学科课程观和经验课程观的两元对立,分析探讨了学科课程观和经验课程观的优点及不足。认为对学科课程观不能全面否定,对经验课程观也不能"拿来主义",并据此提出了作者认为的课程概念,欲图实现课程内容与课程形式、静态课程与动态课程、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6.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课程都是以一定的课程资源为基础、条件和前提的,没有课程资源支持的课程改革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和阻碍。本文对如何去开发与利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课程.教材.教法》2017,(4):113-118
"卓越小学教师"在培养目标上有其自身的内在素养结构要求;适宜采取"分向发展、综合培养"的培养模式;为实现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需注意协调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知识技能课程和专业情意课程、职前课程与职后课程的关系,实现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目前中学英语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现状及对课程素养的缺乏,就新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课程教材、课程内容、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课程与教学的目标、课程内容与教法、课程组织和课程与教学评价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中学英语教师课程素养的指导思想和提高途径。  相似文献   

19.
构建课程群的解时空,按时间维与空间维分别对课程与课程群进行分析,对课程群的普遍性与课程的个性作泛化分析,改变以往按一门课程来制定课程目标和任务的做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程序设计能力一直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等专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构建计算机设计课程群的解时空,突破传统的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模式,从课程群的时空角度来重新解释课程任务和改变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20.
课程游戏化与游戏课程化和而不同。课程游戏化的逻辑起点是课程,游戏课程化的逻辑起点是游戏。课程游戏化与游戏课程化中的课程有预设与生成之别;游戏有"工具性"和"本体性"之分;幼儿有"学中玩"和"玩中学"之异;教师有"教在前"和"教在后"之序。课程游戏化与游戏课程化和在"寓教于乐";谋求游戏与课程的整合。以游戏为中心的课程是课程游戏化与游戏课程化的理想样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