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构建的理论大厦中,“社会”都被赋予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旨趣不仅仅在于解释社会,更重要的是改变社会,自然、社会与人的关系始终作为其理论主线而存在;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更是旗帜鲜明地声称“社会”即其理论建构与公共实践的根本立场和价值旨归。以“社会观”为核心视角,围绕“社会”的涵义、价值、变迁、解放四个维度,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做出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比较,并从现实层面解释两者差异的生产,最后指出两者的理论共性。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同志作为一个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为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宝贵的精神财富。李大钊同志的著作从多个方面研究探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汪金友 《河北教育》2007,(12):45-46
李大钊,字守常,出生于1889年,是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大黑坨村人。他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高校讲授唯物史观、史学概论、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女权运动、社会学等课程,成为第一位在大学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的教授。李大钊在发展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领导“五四”运动、创建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以及开展北方广大地区的革命斗争中,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是一个学术开放的时代,同时也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时代。李大钊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在开创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过程中,对英国的学术思想、法国的学术思想、日本的学术思想展开研究,吸收了其积极成果,从而为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李大钊也成为五四时期研究外国学术思想的先驱。由李大钊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努力及其与外国学术资源的关系而言,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创建是在中外文化交流达到新的水平的背景中进行的,体现了多元借鉴与学术传承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在社会学领域中的社会地位在于它是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劳动社会学专著。恩格斯不仅用唯物史观从理论上阐述了产业革命引起的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还运用了一系列社会指标说明这种现象。恩格斯用社会冲突的观点分析劳动关系,并反映出了社会冲突发展的历史趋势。他的社会学思想,对我国当前的劳动领域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济南大学学报》2006,16(1):90-90
唐斌尧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社会公正问题研究述评》一文中认为,近年来,社会公正(正义)问题已逐渐成为国内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焦点议题,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1)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分层研究中的公正问题;(2)中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与贫富差距对社会公正的影响;(3)中国现阶段的贫困问题对社会公正的影响;(4)关于社会公正的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国内社会学学者对社会公正问题的研究至少有两方面的理论贡献:第一,基于对中国现阶段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变迁的现实把握和敏锐观察,社会公正作为社会学的核心学科理念的地位得以确立,社会公正已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主导性话语。第二,在整理和研究西方正义理论以及论证马克思主义公正思想的同时,  相似文献   

7.
家庭暴力问题的社会学探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家庭暴力是社会学的研究内容,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反对家庭暴力的呼声日益高涨。文章就中国家庭暴力的现状、含义、特点和原因等从社会学角度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找出其存在的社会根源,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提供社会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论教育社会学对知识社会学的接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扑 《教育科学》2003,19(5):19-23
教育社会学对知识社会学的接纳存在一个过程,从背景看:70年代教育社会学发展出现研究重点的转移;从学术取向看,教育社会学表现出对知识社会学从理念到方法的巨大认同;从交融结果看,教育社会学将知识社会学辟为其微观研究中一个专有的领地,酿就了教育知识社会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9.
五四运动爆发前后,李大钊率先认识俄国十月革命的非凡意义,继而成为中国“唯物史观最彻底最先倡导的人”。到1920年,李大钊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不仅把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也吸引到马克思主义的轨道上,并与陈一起影响和团结了一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进步青年,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由此可以说,李大钊堪称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亦堪称对创建中国共产党做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0.
李大钊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他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引领一批先进青年走上共产主义道路;最先倡导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积极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做出了奠基性贡献。  相似文献   

11.
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进一步唤起了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和新化运动的发展。但在大革命到来之前,这种传播主要限于知识界。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马列主义传播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李大钊、孙中山和瞿秋白。  相似文献   

12.
五四前,陈独秀和李大钊提倡的基本是资产阶级民主观。陈独秀注重平等及多数国民的权利与实现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李大钊“民彝”的政治观念,其间理入了关注民众的色彩。他们的民主观包含了一些有利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因素。十月革命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部分人士认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也就是抛弃民主主义的过程;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部分人士则认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民主不再是狭隘的资产阶级民主,而是多数人的民主,平民主义不仅是一个具体的政治制度,而且是一个抽象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3.
二《招》(《招魂》《大招》)所招为屈原魂而非楚怀王魂(或其他楚王魂);二《招》为抒情言志之作,而非所谓实用的招魂辞;《招魂》以生活招,《大招》以政治图景招,《招魂》主要着眼于“己”,《大招》则更多着眼于“朝”;二《招》采取幻设以讽刺、对比以讽刺的手法,具体各不相同;二《招》寄意遥深,委婉曲折,与屈原正道直言截然不同。二《招》的思想与艺术价值应该得到新的认识与发掘。  相似文献   

14.
德治与开放—简论李大钊的图书馆改革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大钊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而且是近代大学图书馆事业的拓荒者,他在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期间,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图书馆建设宫造了优良的道德环境,培育了毛泽东,邓中夏等一批早期共产党人,他坚持科学与民主精神,学习和研究国内外是的图书馆管理技术,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开放情怀,推进了近代图书馆事业的改革。  相似文献   

15.
陈独秀与李大钊共同创办了《每周评论》,并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大量文章 ,宣传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揭露帝国主义假平等真霸权的欺骗性 ;谴责北洋政府对外丧权辱国对内压迫人民的罪恶行径。从中可以看到陈独秀在这一时期思想演变的轨迹 ,即开始由激进的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转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比马克思主义在美国的遭遇和在中国勃兴的历程,揭示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民族国家的迥异命运,认为导致这种差异的决定性因素在于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实现程度以及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关注近些年中国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所形成和发展的"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并阐述这种模式在社会学领域内的三种表现形态:结构功能主义意涵、有机团结的社会学转向以及否定之否定的变迁过程。从理论角度来说,文章本身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作者认为一些高校通过"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成功搭建了学生、学校、社会的三元互动关系平台,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由于"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和社会学内在逻辑结构的相似性,作者也以此文呼唤更多的社会学家关注"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从而促进这一模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探讨了中国传统化中的分配观和大同理想社会观与马克思主义的相通之处,它们是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分析了上述传统化兴趣产生的偏颇倾向,以求准确的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9.
本全面评述了李达《法理学大纲》一书。认为这部在中国研究和阐述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开拓性作说明了法学与哲学的关系,评介了西方古希腊以来法理学的各人流派,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奠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过去在研究李达时,人们忽略了中共"一大"前李达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贡献."一大"召开前,在"关于社会主义的辩论"、"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中,李达是论战的主将,还参与了与修正主义思潮的论战,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进行了思想理论的准备;他主编《共产党》月刊,为建党开辟思想舆论阵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