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我读到老一辈教育家斯霞批改一年级学生写话的一个故事。有个孩子写了这样两句话:“今天有一些法国的阿姨到我们学校参观。阿姨都是女的。”读后,大多数老师可能和我一样会认为“阿姨都是女的”这句话显得幼稚可笑、画蛇添足,批改时当然大笔挥,立马删掉。但是,斯霞老师没有这样做,而是十分珍爱这个孩子“阿姨都是女的”的观点。斯霞老师认为对于一个七岁的小孩子而言,“阿姨都是  相似文献   

2.
羊年岁末,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可敬的前辈———斯霞老师,来不及和我们一起守岁,匆匆离去。斯霞老师是浙江人———浙江诸暨斯宅,那里出了不少人才。也许因为同是浙江人,我读斯霞老师的著作便觉格外亲切。斯霞老师的一些教学案例我至今难忘。有一回,斯霞老师让小朋友写日记。有个小朋友这样写:昨天,有个法国阿姨,到我们学校里来参观,法国阿姨是女的,我们请她坐小汽车。斯霞老师改到这篇日记,不禁笑了。提起红笔正想把“法国阿姨是女的”这句划掉,转念一想:孩子惟恐别人不知道阿姨是女的,就写上了那么一句,这正是孩子的特点,出于儿童天真、幼稚,…  相似文献   

3.
<正>法国阿姨也是女的在一次学校接待外宾的活动结束后,斯霞老师让学生叙写活动过程。小作文交上来后,斯霞老师看到一位学生写了这样一句话:"昨天,学校来了一批法国客人,我发现法国阿姨也是女的。"她忍不住大声笑了起来。笑声引来邻座一位年轻教师的兴趣。年轻老师看到后有点不解:明明是病句,应该毫不留情地划个红叉。有什么好笑的?斯霞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年轻教师:"孩子了不起呀,会观察了,也许孩子很快  相似文献   

4.
法国阿姨也是女的在一次学校接待外宾的活动结束后,斯霞老师让学生叙写活动过程。小作文交上来后,斯霞老师看到一位学生写了这样一句话:“昨天,学校来了一批法国客人,我发现法国阿姨也是女的。”她忍不住大声笑了起来。笑声引来邻座一位年轻教师的兴趣。年轻老师看到后有点不解:明明是病句,应该毫不留情地划个红叉。有什么好笑的?斯霞老师...  相似文献   

5.
羊年岁末,小学语文教学界可敬的前辈———斯霞老师,来不及和我们一起守岁,匆匆离去。斯霞老师是浙江人———浙江诸暨斯宅,那里出了不少人才。也许同是浙江人,我读斯霞老师的著作便觉格外亲切。斯霞老师的一些教学案例我至今难忘。有一回,斯霞老师让一年级小朋友写日记。有个小朋友这样写:今天,法国阿姨来我们学校参观。阿姨都是女的,没有男的。斯霞老师改到这本本子,不禁笑了。提起红笔正想把后一句划掉,转念一想:这个小朋友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阿姨都是女的,没有男的”,不容易。再说孩子才上一年级,到了二、三年级他就知道后一句不必写…  相似文献   

6.
《江苏教育》編輯部在《<育苗人>与<斯霞和孩子>的錯誤》这篇文章中指出的問題,确是当前教育战线上两条道路斗爭的重大問題。我听到一位同志看过《斯霞和孩子》发表他的意见说:“教师能做到象文章中所写的斯霞老师这样,就不坏了,她是多么关心和爱护学生!她感情丰富,方法有效,此那种空洞的政治说教总要好些。”初听,似是务实之言,細想,則不然。《斯霞和孩子》中写了三个事例,说明儿童在老师的教育下得到了转变。文章描繪了学生对老师的感情确实很好,有的送紅噴噴的苹果給她,有的象个“小尾巴”似的跟在她后面,亲昵地喊媽媽,……可是我认为从这里只能看出老师在用个人感情去籠絡学生,不是从根本上去提高学生的阶級觉悟,帮助他們改正缺点,  相似文献   

7.
袁浩 《教育》2010,(9):22-22
在斯霞老师的墓碑上镌刻着她常说的一句话:“我为一辈子做小学教师感到自豪”。这句话概括了她一生的经历和追求。  相似文献   

8.
2004年1月12日晚11时30分,一代名师斯霞永远离开了她的学生,离开了她为之奉献了一生的教育事业。1月14日,记者采访了斯霞老师的长子孙复初,在访谈中,加深了对“伟大出于平凡”这句话的理解。愿此文对读者在悲痛中纪念斯霞,在景仰中学习斯霞,在工作中弘扬斯霞精神能有所启迪。农  相似文献   

9.
记忆     
金一民 《江苏教育》2014,(1):M0003-M0003
<正>照片中正在执教《我们爱老师》的斯霞老师精神矍铄、神采奕奕,那年她已经68岁。就在这一年她被任命为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可是她不愿离开校园、离开她深爱的学生。《我们爱老师》也成为我国小学界第一部教学电影。孩子们在课堂上反复诵读"我们爱老师,老师关心我们"这句话,因  相似文献   

10.
记得小学时,老师总爱问什么“中心思想”啦,“文章的大意”啦,诸如此类的东西。到了中学,就换成了“这句话放在这里好不好,为什么?”“这个词与那个词之间是否矛盾,为什么?”多得不得了,哪怕是一个极普通的词,都能说出个所以然来。我记得那时候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最后一句是“可以说的当然不止这些,在这里就不多写了”。在我看来,这百分之百是废话,可我们亲爱的老师不这样想,她把这句话提出来,又问这句话是否多余,为什么。我说是老师说不是,接着就什么铺垫烘托对比之类,一大堆。考试时,总会有些题问哪个标点是错的。我们选出来的,老师说是…  相似文献   

11.
正在给学生朗读金波爷爷写的《尖尖的草帽》: "我停住脚步.我在草帽下微笑着.我等待着它落在我尖尖的草帽上." "老师,老师,我觉得作者多写了几个‘我’字,可以把后面两个‘我’字删掉."宾相凯打断了我的朗读. 许多同学都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是啊,老师您说过的,一句话里有一个主语在前面就可以了,这里都有三个‘我’了."  相似文献   

12.
宾老师作文讲评中的一个细节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感觉她指导得特别到位,特别好。她上的作文课是《给文具设计名片》。当堂讲评时,一个学生读他写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铅笔的头上有一个红色的东西,可以用来改正错字。”老师马上说“:这句话好吗?怎样写更好呢?”一个学生说“:在‘东西’后面加上‘那是橡皮’。”另一个学生说“:铅笔头上有一个红色的帽子。”老师说“:很好!把‘东西’改成帽子就更清楚、更形象了。”这时又有学生举手,老师让他回答。他说“:还可以‘把一个’改‘成一顶’。”又一个孩子也迫不及待地举手:“老师,可…  相似文献   

13.
储昭柏 《教育文汇》2012,(11):41-41
"废话!"课堂上,老师一声断喝,学生回答戛然而止。我不由地怔了一下,抬头一看,不满的表情写在讲课老师的脸上,学生自惭形秽地低下了头……这节课前一段上得不错,,但老师突然间的一声断喝却让我心中不是滋味。老师在断喝之前是这样问学生的:"公民投资方式,除了课本上讲的几种选择外,你还能列举哪些?"一学生立即答道:"高利贷"。老师后来给出的答案有黄金、房子、邮票、古董等。显然,这个学生没有说出他  相似文献   

14.
教学《巨人的花园》(人教版四上),教师这样教"洋溢":(出示句子: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师:这句话中有一个生字"溢"。大家一起跟老师读!生(齐):溢,洋溢。师:大家一起来写一写这个字。(教师范写,学生在生字本上写。)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生:"洋溢"是充满的意思,"洋溢着笑声"就是指"充满着  相似文献   

15.
怀念斯霞     
本期独家报道是为斯霞百年而作。斯霞是普通的,她一生只“为做一件事来”:做一名自己喜欢的小学老师。斯霞是真实的,她说“为一辈子当小学老师感到自豪”,这是肺腑之言,她用她一生的表现作了有力的诠释;  相似文献   

16.
一、斯霞老师长期使用的"分散识字法" 我国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南京师范附小语文教师斯霞在教低年级儿童识字时,长期采用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方法,即把生字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通过一篇篇具体的课文来感知、理解和掌握.她归纳了几种不同的字词出现的方式:按照课文内容顺次出现生字词;结合讲读时提出生字词;在理解课文内容以后再出现生字词.这就是说,分散识字注重生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地位,也充分考虑了学生是否便于学,是否学有兴趣.斯霞老师认为:"小学语文以语体文为主,采用边识字、边阅读,寓识字于阅读之中"的方法,其最大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相似文献   

17.
听了斯霞老师教的《江姐》一课以后,有一个鲜明的感觉,那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斯霞老师能自始至终扣紧课文,讲深讲透课文的字词句章等基础知识,切实地指导学生进行巩固基础知识的基本训练。在教学中,斯霞老帅还根据学生的知识实际,该咬文嚼字细讲的就细讲,能简单扼要略讲的就略讲,不是—般对待。譬如生字词的教学,斯霞老师就是从学生的知识实际出发来处理的。如“万籁俱寂”一词,学生是很陌生的,她就先用师生谈话的力法,逐字分析,给学生以充分理解的机会,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讲解它的意义,对其中笔划比较复杂的生字“籁”,还作了书写指导,帮助学生加深记忆;而对偎、悸等生字,因学生容易理解,她就不多费口舌。因此,所化的时间不多,而学生却理解和掌握了。讲读分析也是这样。在《江姐》一课的讲读分析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外加什么词语、思想去“丰富”学生的词汇,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而是老老实实地根据课文本身提供的语言材料,根据课文本身体现的教育精神,深入细致地进行教学。例如,她在分析讲解“她没哭,嘴唇微微抖动”一句时,不是抽象地讲这句话表现了江姐怎样的优秀品质,而是通过这句里一字一词所表达的意思,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理,仔细研究了  相似文献   

18.
一位女记者在杭州某幼儿园做了一个实验,她拿了一些糖对幼儿园的一个孩子说:今天妈妈不来接你了,阿姨来接你。来,这是阿姨送给你的  相似文献   

19.
著名特级教师斯霞老师曾谈到这样一件事情:她读二年级的孙女向她请教:"钊"字怎么组词?斯霞老师就问:课文中是怎么讲的?孙女回答:是"李大钊"的"钊".她略一思索就说:你就组"王大钊"吧.可是孙女还是皱着眉头说:老师要求用"钊"字组三个词呢!"笔者在此暂且不论这啼笑皆非的结果,也不谈这位教师的做法是否正确.  相似文献   

20.
无言胜有言     
一学生向老师报告说:"我的<新华字典>不见了!"而且她还告诉教师说:"我的字典背面有一个‘玉'字."老师问明了情况后,让这名学生不要张扬,老师帮他找一找.这位教师来到教室说,前两天我让每一位同学都买一本字典,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字典拿出来让老师检查一下.检查中,教师发现一名女生的字典后面写了一个"璧"字,而且显然是在原来的"玉"字上面改的.他当时迟疑了一下,这名女生顿时满面通红.但这位老师并没有表现出什么,而是继续检查其他学生的字典.后来这位教师了解到这名女生平时品德很好,但家境贫寒,母亲抱病卧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