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武术段位制的全面实施对促进武术运动的标准化、社会化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分析了当前武术段位制标准化发展的历程,并对中国武术段位制标准化发展的前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旨在推进中国武术段位制逐步规范化、标准化,进而推动武术运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丁宝震 《体育世界》2014,(10):71-72
《中国武术段位制》作为传承、推广、普及武术的重要手段和载体,自80年代以来,在我国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中逐步得到了推广使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使我国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本文以《中国武术段位制》在普通高校的推广现状为着手点,分析了普通高校武术必修课引入《中国武术段位制》的优势及《中国武术段位制》对普通高校武术必修课的积极影响,进而证实了普通高校武术必修课引入《中国武术段位制》不仅具有极强的可行性,而且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们对于段位制的认识,已有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实施段位制,以促进自身的社会化、标准化发展。为了和世界接轨,经过众多武术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1998年开始,我国也实施了《中国武术段位制》,它对于武术的挖掘和整理、普及和推广均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可是,中国武术段位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竞技武术是构成武术段位制技术内容的主要部分,武术“打练分离”问题在武术段位制中的延续,武德建设较为薄弱;武术段位制标准化亟待加强等等,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4.
《湖北体育科技》2019,(3):266-270
武术段位制的推广和实施是中国武术发展的重要举措,将其推广和普及到中小学体育教学之中,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武术、认识武术、热爱武术是新时期赋予广大武术工作者的重要历史使命。本文对中小学武术段位制实施的可接受性及教学效果进行深入研究,旨在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武术段位制教学质量,为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的深入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2009年中国武术研究院创编了武术套路段位制的系列教程并在社会上大力推广,体育院校作为推广和发展武术段位制的中坚力量,如何把这一弥补了学校没有统一的武术套路段位制空白的系列教程纳入到日常的武术套路教育课程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研究的核心内容。旨在为武术段位制在体育院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学视角,运用社会学、文化学相关理论及文献资料、逻辑推理、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以中小学武术段位制推广模式与策略为研究对象,对中国武术段位制概述及发展因子,中小学武术段位制开展的必要性,以及中小学武术段位制的推广模式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旨在对中国武术段位制在中小学的广泛开展与推广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当前中国武术段位制推广普及进程中存在的"三动三不动"问题。结论认为:中国武术段位制推广普及过程中存在"外动内不动"、"上动下不动"和"心动行不动"的现象,影响了武术段位制的全面深入开展,进而制约整个武术标准化、国际化发展。建议:强化监管,切实提高段位制推广普及的质量;将段位制体系评估作为武术行业领域准入机制,切实提高段位制的"含金量";建立武术段位制推广的统一战线;加强武术职能部分对段位制的深入学习和工作认知,提升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等。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校推广武术段位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武术段位制倡导的武德教育是新时期武术工作的改革重心和发展方向.武术段位制规定的套路内容具有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特点,将武术段位制推广到普通高校,符合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对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拓展德育教育的新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故此,必须构建高校武术段位制自己的"直通车"运行和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武术协会早在1997年就颁布了武术段位制,但近十年来武术段位制的推广力度不强,发展比较缓慢,其中原由很多。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的研究方法,从多角度对中国武术段位制产生的人文背景、推行方式、地位与价值进行系统分析,通过与跆拳道段位制的比较,全面了解和分析武术段位制运行体制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对发展不乐观的武术段位制给予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国武术段位制,是中国武术协会制订并实施的一种全面评价习武者武术水平等级的制度。为进一步推动武术运动在国际上的普及,促进武术理论与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武术协会将于2003年8月11日-17日(在北京)分别举办中国武术段位制  相似文献   

11.
武术段位制的指导思想及评价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发现现有中国武术段位制的缺陷,并针对这些缺陷提出有效建立武术发展体制的建议,采用调查研究法与文献资料法对武术段位制的现实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并参照日本武道段位制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武术虽已实行了武术段位制,却存在指导思想不明确、段位价值观错位、对象错位、考察内容不完整等缺陷;在实施过程中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行政味道大于文化魅力;人们对现有的武术段位制的认知与评价不高.建议可以参考日本武道的段位制思想及运行体制,进行系统的改革.  相似文献   

12.
《中国武术段位制》是武术管理制度之一,其中蕴藏着浓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是武术走向奥运、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举措,以《中国武术段位制》的内容和段位晋段的方法,构筑起的一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模式。实验证明,武术《段位制》课程不仅能够较全面反映练习者的武术技术水平,还可以满足当代中小学生自我鉴定、自我认可的心理需求,使学生掌握的武术技能与知识能够得到公众的认可和接受。同时,更有利于广大学生树立起信心、恒心去锻炼身体,培养终身锻炼的意识,从而扩展了校外武术教学功能。因此,武术《段位制》课程教学模式值得在少年宫武术专业课中普及与推广。  相似文献   

13.
信息台     
“中国武术段位制”将问世 为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提高武术技术和理论水平,振奋民族精神,增强人民体质和建立规范的全民武术锻炼体系,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于日前制定了武术段位制度。 “中国武术段位制”根据个人从事武术锻炼和武术活动的年限,掌握武术技术和理论的水平,研究成果,武德修养,以及对武术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将武术段位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武术入奥的视角,探讨了中国武术段位制及其与武术入奥的关系,阐述了段位制标准化--体系及标准化管理工作开展现状及作用,进而提出建设段位制标准化体系的相关建议,以推动武术段位制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为增强国民体质推动武术运动发展,1998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制定并实施了《中国武术段位制》。经过十几年的实验推广,2011年决定以建设武术段位制标准化管理体制为突破口,进而开展武术运动传播发展工作。那么如何传播发展武术段位制才能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就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作者基于营销学的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武术段位制传播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对广大习武者的心理行为进行分析研究,针对武术段位制的不足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龚编辑信箱     
甘肃嘉峪关温振刚来信:中国武术段位制新办法《中国武术段位制》文件、《中国武术段位制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等是否在《中华武术》杂志上刊登?我们如何获得这些资料? 龚编辑答:新修订的中国武术段位制文件、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还没有正式出台,已经上报国家体育总局,近期将出台。  相似文献   

17.
文章解析上海高校实施《中国武术段位制》与高校武术教学的相关关系,探讨当前上海高校武术教学实施的现状以及武术教学与段位制考评的和谐发展,从而为更好的提高高校武术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武术段位制》是中国武术协会制订并实施的一项全面评价习武者武术水平的,是中国武术协会、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为了建立起武术规范的规章制度而建立的等级制度。武术段位制与学校体育相结合,促使中国传统武术走进学校,促进了武术的普及化。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分析在学校体育中武术段位制的价值与意义。以鲁东大学为例对武术段位制在学校体育中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探讨。武术段位制与学校体育相结合具有多重价值与意义,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生活的色彩,更能够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还能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本文以鲁东大学为例对武术段位制在学校中实施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冯佳 《体育世界》2010,(12):48-50
原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于1998年1月在我国全面实施《中国武术段位制》,标志着我国武术事业的发展引入了习武通段的发展模式。近年来武术段位制的推广工作也涉及到了高校领域,我国部分省市高校在武术段位制的实施上不但做出一定的尝试,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研究以西安地区普及开展武术运动较好的18所高校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在充分研究推动西安地区高校实施武术段位制的内部环境。  相似文献   

20.
《中国武术段位制》是为了增强人们的体质,推动武术的发展,让人们不但从技术方面得到提高,并且进一步增进武术理论水平,建立规范的武术体系而制定的。段位制的推出,有利于高校武术课程的改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掌握这一民族性的传统体育,使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到这项运动中去,对推动高校武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