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精神之一,它在儿童文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长久以来,游戏精神经常被人们所忽略,并时时被人所误读,所以廓清游戏精神的理论内涵势在必行。综合周作人、班马等人关于游戏精神理论的论述,可将游戏精神的内涵归纳为三点:快乐原则、幻想原则、自由原则。这三大原则相辅相成,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给儿童文学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并为儿童撑起一片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  相似文献   

2.
邓琴 《文学教育(上)》2013,(17):110-112
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重要的美学品格之一。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媒介的兴起和普及,影视、电子游戏中的技巧、方法及内容等也进入到儿童文学的视野,给儿童文学带来全方位的变化,在新媒介环境的影响下,游戏精神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也呈现出丰富的面貌和形态。从游戏精神的内涵入手,分析游戏精神的的文本呈现形态,探讨新媒介时代游戏精神与儿童文学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推动儿童文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精神之一,其内涵可归纳为三大原则:快乐原则、幻想原则、自由原则。游戏精神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理论命题,它在作品中也有具体的表现形态,尤其是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集中表现在滑稽奇特的外貌、夸张放纵的行为、快乐荒诞的语言、活泼生动的心理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基本精神。儿童是在游戏中长大的,喜欢游戏是儿童永恒的天性,也是儿童原始状态心理的直接显现。游戏在儿童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游戏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内容,儿童文学要想迎合儿童的审美心理,得到广大儿童读者的认可,就应该把“游戏精神”放到儿童文学的重要地位上来。  相似文献   

5.
游戏精神: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天性喜爱游戏,游戏精神与儿童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游戏精神作为儿童文学的一项重要审美内容,是形成儿童审美态度的一个重要来源。快乐欢愉、自由恣意、趣味幻想是游戏精神的突出表现,它们相互融合,尽展着儿童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探讨游戏精神的审美特征,对于培养儿童的审美趣味与审美情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精神之一,它对儿童文学创作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这一点可以从儿童的思雏和心理特征得到证实。所以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应保持孩子式的游戏性心理,少一些道学气的说教。在大力张扬游戏精神的过程中也要避免纯粹“快乐主义”的倾向,同时要特别注意游戏精神和教育主义的关系,应打破那种认为二者绝对对抗的认识,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两方面来寻求二者的协调发展,推动儿童文学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精神之一,它对儿童文学创作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应保持孩子式的游戏性心理,少一些道学气的说教,而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具体的心理依据有文化原型的积淀、童年经验、创作思维等。在大力张扬游戏精神的过程中也要避免纯粹“快乐主义”的倾向,同时要特别注意游戏精神和教育主义的关系.应打破那种认为二者绝对对抗的认识,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两方面来手求二者的协调发展,推动儿童文学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阶段,并获得广阔的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8.
游戏对人类尤其对儿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集中表现在满足儿童那种要成为独立个体的愿望,发展儿童的创造激情。因此,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衡量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价值的重要指标。从历史变迁的角度看,游戏精神几经沉浮,人们对它的态度也是毁誉不一,但游戏精神仍以其强劲的生命力而顽强存在,表现出它在儿童文学创作中的不可或缺性。  相似文献   

9.
儿童文学中游戏的存在与设置铸就一扇在现实与想象间自由穿行的门径,是我们认识童年生命本质、探访儿童文学美学特质的可靠介质。笔者按照游戏在儿童文学中的表现形态和特点,分别从有形和无形的游戏之门进入,可考察游戏与儿童文学间的密切联系、互动效应以及背后深蕴的意味对接。  相似文献   

10.
消费时代为儿童文学的创作与接受提供了崭新的文化语境。这种语境既为儿童文学的持续伸展提供了相应的创新空间.同时也向儿童文学惯有的价值诉求提出了严峻挑战。准确判断并重新确认儿童文学的现代文化身份.进而探讨其既成和应有的叙事路向.已经成为严肃而紧迫的学术课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呼唤并珍视儿童文学的人文关怀、诗性品格、游戏精神以及与科学理性相反相成的幻想冲动。面对消费时代商业化、电子化、多元化的叙事路向,继续秉持健康的人文情怀.尊重率真的儿童意识和游戏精神,追求表达方式和叙事路径的多样化实现.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儿童文学创作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1.
秦文君是当今创作成绩辉蝗并广受少年儿童读者欢迎和热爱的作家,她热爱儿童,热爱儿童文学创作,把儿童文学事业视为最美的事业。秦文君完全是用一颗爱心来创作的,她重视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强调儿童文学作家的责任感,能充分考虑儿童读者的接受能力和独特的审美趣味。秦文君又完全是用一颗童心来创作的,她极力宣扬其“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观,强调创作目的的“为儿童”和创作原则上的“少儿视角”。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生与清末民初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大量译介,启发与影响了中国现代作家的儿童观的生成,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同社会变革、时代变迁同步前行,并折射出新的时代、新的民族生活的矛盾和走向。文章从小说、散文、诗歌、童话这四个方面勾勒了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发展的现状:通过作品分析,指出民族儿童小说的价值在于它所体现的鲜明的民族文化特性和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民族儿童小说是最有光彩最为精彩的部分。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消费文化语境下,原创儿童文学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首先,儿童文学读者追求的是一种快餐式的,肤浅、庸俗,充满了感官刺激的享乐式阅读;其次,儿童文学被纳入文化产业、娱乐经济的轨道,被迅速而无情地推向市场,儿童文学的创作者、出版商在创作中难免不为市场的利益所驱动与左右,儿童文学的自律性被市场的他律性所取代,片面追求市场效益,忽略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当前幼儿文学欣赏教育中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当前幼儿文学欣赏教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即使有一些幼儿园开展了文学教育,也出现了不少误区,具体体现在:无视幼儿的欣赏主体地位;轻视幼儿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忽略幼儿审美情感的陶冶;没有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审美态度。这是我们在组织和实施幼儿文学欣赏教育中必须加以警惕的。  相似文献   

16.
范远波 《教育学报》2007,3(6):73-79
儿童文学概念从提出到流行一直与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相伴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思想变革所带来的教育内容的变化。民国时期儿童文学作品的出现,既是清末以来教材实用化、大众化追求的结果,也是儿童本位的课程观得以确立和强化的反映。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成为小学国语教材,主要以反复故事和各科知识文学化的形式出现,旨在解决国语教材的文字反复和知识传授所带来的趣味性缺乏问题。儿童文学教材进入国语教科书的丰富和完善过程凸显了三种积极的尝试,即尝试教材形式的多样化、教材内容的顺利过渡和衔接,以及无意义的拟声词和有意义的动作字词的大量运用。这些探索和尝试对今天的语文教材编写和组织都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