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作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学生普遍存在畏惧作文、厌倦作文的心理倾向,非常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如何让学生爱写作?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本文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激发写作兴趣;写作指导;积累丰富多彩的习作素材;在作文批语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在现实中,有很多高段学生对习作存在畏难心理,究其原因,是写作资源缺乏、处理教材不当、指导方式单一、评改要求过高所致。因此,从拓展空间、分解目标、文本对话、合理评价等四个方面进行对策研究,试图让学生克服习作中的畏惧心理,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习作中。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提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教学生活化,有利于引导儿童克服畏惧习作心理,乐于习作;同时,也能够利用生活平台对习作方法进行浸润,提高习作水平,善于习作。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写话和习作的良好心境的养成依靠教师训练时不断培养的写作兴趣,不断激发的良好心情和情绪。教师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使之长久,进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作心境。  相似文献   

5.
郭金磊 《考试周刊》2014,(19):39-39
语文教学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文章提出学生要从积累做起,教师要改变陈旧的作文批改方法,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写作的心理。  相似文献   

6.
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由于习作要求相比低年级的写话要高得多,很多学生对习作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因此,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愿望,引导学生学会作文,是我们要着重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一、减少束缚,激发习作欲望1.创设宽松的习作环境就像谈话要创设良好的氛围一样,习作也需要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平时我们学生的写作,往往是一个题目下  相似文献   

7.
李志凤 《亚太教育》2020,(2):125-125
三年级是学生语文习作的分水岭,不少学生对习作产生了畏惧心理,在习作的时候往往无话可说。教师要尝试从激发兴趣、积累素材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顺利度过此阶段,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相似文献   

8.
作文教学应根据学生作文过程的心理特点,以克服学生习作的畏惧心理、厌倦心理、失望心理为突破口,变”怕作文、厌作文”为“想作文、乐作文”,达到作文教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中年级是小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由于学生刚刚迈人写作的门槛,而习作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于是很多学生便对习作产生了畏惧心理。如何帮助这一阶段的学生渡过习作起步的难关呢?  相似文献   

10.
农村学校的学生由于知识面窄,阅读兴趣不浓,往往害怕习作。即使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来的作文还是内容单一,感情空洞。笔者通过微型日记帮助学生克服写作的畏难心理,利用主题式微型日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兴趣,再借助小组合作评价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激发学生阅读欲望,为学生爱上习作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11.
不少学生视作文为负担,一提到要写作文,便产生“厌烦”心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在多年实践中深感学生产生“厌作”、“畏惧”心理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老师强迫他们表达自己无动于衷的事物.因此作文教学应该注意激发兴趣,优化学生习作心境,优化作文指导过程,让学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一、激发兴趣,优化学生习作心境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兴趣能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能激发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在作文教学中,正是利用这一点,抓住时机,引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克服“厌作”、“畏惧”心理.其方法有三.①针对学生习作信心不足而产生  相似文献   

12.
微习作具有"言文微小,写作即时"等特点,即时的观察,即时的心境,即时的感受,即时的表达,能真正让儿童的习作成为"我手写我心"。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就是积微成著的过程。微习作,耗时少,针对性强,减轻学生动笔的压力,消除习作的畏惧心理,适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小学中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应高度重视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愉悦的写作心理。但实际情况是,许多学生在这一起步阶段并不喜欢习作,作文课对他们来说“无趣、无词、无劲”,成了小学生最惧怕和最头疼的事情,存在着严重的写作心理障碍,其表现如下。一是消极被动。表现为对作文课缺乏兴趣,厌倦拖沓,习作不主动,常消极应对教师的指导和讲评。究其原因是教师在学生习作起步阶段忽视了对学生写作主体需求和兴趣的培养,习作成为学生被动要完成的一种任务,而这种任务由于命题限制和各种作文技巧的过高要求又难以完成。习作内容上的要求激发不起主体的写作欲望;作文技巧上的过高要求又难以使学生享受到习作的成就感。久而久之,被动、消极与  相似文献   

14.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里说 :“一个教师不能不重视学生的情感生活 ,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良好的心境激发了学习的心理潜能 ,能促进自由联想 ,记忆清晰 ,思路敏捷 ,语言表达顺利 ,无形中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 ,提高了学习效率 ,利于身心全面发展。怎样才能创设良好的习作心境呢 ?一、营造氛围 ,正面影响要让学生爱习作 ,心境良好 ,就要努力建立一种教学氛围 ,让学生一踏进校园就被一种学习语文、练习写作的轻松愉悦的美感所影响 ,有所感悟。如在教室设置“读书角”,在板报开辟“佳作欣赏”,张贴学生自办的…  相似文献   

15.
到了三年级,学生就会面临写作文的任务。作文的要求比低年级的写话要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感觉作文无从下手,以至于对作文产生畏惧的心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掌握一定的写作技能,尤为重要。因此,语文教师在低学段教学中应立足教材,以阅读教学为本,读写结合,让学生逐步习得写作方法,从而打好学生起步作文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6,(42):40-41
在作文教学起步阶段,要避免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使学生乐于表达,教师可以通过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语言;联系学生的生活,发现、积累习作素材,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想象、表达的能力;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学生习作的自信和兴趣,使学生乐意表达、愉快写作。  相似文献   

17.
王春华 《考试周刊》2014,(65):46-46
职高生畏惧写作,要消除这种心理就得抓好习作指导,备好教案,训练学生从读入手,积累词汇,仿写文章,多练多改,并将评讲作为作文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写作是中学生学习语文必做且较为难做的功课.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提高写作兴趣,需要教师悉心而巧妙的指导.教师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为写作打基础;要对一些基本、重要的写作技能予以点拨;要帮助学生抓住最佳的写作时机,轻松写作;教师也可以写下水作文,以别样的方式给学生指导或鼓励.  相似文献   

19.
面对写作教学中学生畏惧心理,本文提出功在课外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释学生写作应从兴趣、现实出发,鼓励自由表达、真诚表达,为此教师更要引导学生主学习写作,学会学习。文中还举学生习作示例表明写作源于生活,真情为本,功在课下。  相似文献   

20.
夏银洲 《现代语文》2013,(12):150-151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反映,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准。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指导要么以教师为重,从内容到语言一一喂给学生,束缚太多,学生习作千篇一律,依葫芦画瓢,失去了作文的真实性;要么放任自流无任何指导,学生无从下笔,以至学生中普遍存在谈“文”色变,对写作充满畏惧、排斥的消极心理。要解决这些问题,势必要改革以往教学面窄、点拨低效、老师指导无侧重等IEt的习作教学模式,拓宽学生说写面,巧妙铺就习作路,把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落脚点,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和以后的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