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说文解字》所阐述了汉字理论影响制约着书法理论,产生这样的现象,大氏因为:1.汉字理论和书法理论都有“法自然”的思维特质;2.书法理论惯于向汉字理论中“寻振”;3.《说文解字》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书法理论;4.书法长期依赖汉字理论,以至于许多收论在讲书法之前,一定要先讲“字论”。  相似文献   

2.
朱芳芳 《现代语文》2014,(10):13-15
引言: 对汉字的研究最早始于《尔雅》,汉字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在古今人际交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认真分析,为我们认识和研究汉字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发现在对留学生汉字教学中和这些理论结合起来能够使他们更好更快地理解汉字的意思,掌握汉字的字形结构。  相似文献   

3.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说文》“六书”中的指事、象形、形声和会意揭示了汉字形体结构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对于理解和掌握汉字的形、音、义具有重要意义。在不同层次的汉字课上,合理运用“六书”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外国学生理解汉字结构,建立字形与字义、字音之间的联系,提高其学习兴趣与效率,同时能够培养其汉字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4.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在《说文解字》汉字构形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地分析了汉字构件在组合中的意义类别以及思维、文化、修辞等因素对汉字构形示意的影响,对汉字构形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国际中文教学的现状与需要,依据汉字学“元点理论”,梳理以《说文解字》为代表的汉字学经典成果,考察常用汉字的生成表意全程,发现:汉字表意是基于词义理解、生活经验和行文条例的“据义表意”,“以意表词”是基于生活经验和行文条例的“意向义迁”、构意居间关联象(字形)和义(义核)、行文条例对应着思维认知规律、会意字与意音字由自语素物化而来的字素拼合而成并通过字素连读表达构意。这些发现,揭举了汉族生活经验和汉语行文条例对汉字研究和中文教学的意义与作用,有望推进科学汉字观的建立、促进汉语语言学和汉语文字学研究及其成果在中文教学领域“求得对立的统一”,利于促成当下通过“形”“义”开展的汉字教学,因为“意”的补足而实现“形音义象融合”并有效提升字词一体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我国很早就开始了对汉字的研究,古籍上最早的记载是关于汉字形体结构的研究成果——“六书”。秦汉以后,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历了秦篆、隶书发展为楷书。汉字形体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归纳出了五百四十个部首,出现了《说文解字》等著作。纵观汉字形体学史,凡是促进汉字发展的成就都是研究汉字形体结构而取得的。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汉字只有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才能发挥它的威力。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迫切要求对汉字进行深入研究,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证明,对汉字形体结构进行分层次的深入研究是汉字研究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前社会上出现了"提笔忘字"、大学教授批改论文需要帮助学生查找错别字的现象.这些现象绝不是个别现象,说明了中国传统的汉字文化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前景.汉字具有总数多、常用字少的特点,是形音义的统一体,汉字可作为书法艺术.针对目前学校汉字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结合汉字的特点提高对汉字文化的认识,通过分析汉字的音形义来更好地掌握汉字;提高对汉字书法艺术的认识,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利用汉字构词灵活的特点,举一反三,掌握更多的汉字.  相似文献   

8.
赖斯捷 《湖南教育》2009,(11):55-58
几个月前,网络上对汉字是否应采用“识正书简”展开热议,再度引发民间与学界的汉字繁简之争。 关于汉字繁简体的争论在我国其实一直没有平息。在去年“两会”上,有21位文艺界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9.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创立了部首,并将其所收汉字分为540部。部首的创立为我国辞书编纂在字词检索方面,开创了一种习见常用据形分部检索的科学体例;南朝梁顾野王的《玉篇》以楷书为正体,在继承《说文解字》部首的同时,编排上有所创新;金代韩孝彦、韩道昭父子的《四声篇海》首创部首加笔画的检字方法;明代梅膺祚《字汇》的214部,是对《说文解字》部首的大胆改革,它标志着严格意义上的部首检字法的形成;随着我国辞书事业的日益发展,改良部首相继出台,通过不断实践,部首检字法将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10.
《汉字发展史纲要》在论证汉代形声字发展之时,对《说文解字》中部分汉字史料的时代缺乏考辨;对出土文献所用汉字与《说文解字》收录汉字的类型差别,未作区分;对出土文献中的汉字史料利用也不够充分,故而导致其书对形声字发展轨迹的描述不尽准确。《汉字发展史纲要》认为汉代是形声字大量产生的时期,根据近人的最新统计资料,形声字数量在战国时期就超过当时汉字总量的80%,形声字大量产生的时间,应该提前至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11.
学习文言文,前提是学习文言笔者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了解到初中生文言文学习的主要障碍在于理解和记忆文言字词,从而导致了他们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存在困难。《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语文》认为“目前初中汉字教学停滞不前,处于混沌状态”,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教学中“只注重字音、字形的读写,而忽略了字义的理解”,指出“汉字教学,应根据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这一特点”,建议教师“利用因形释义、因义辨形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部分高频汉字的字形结构和字义起源”[2]。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安子介关于汉字结构的理论和析字法提出后在学术界引起的争议,阐述几点看法:汉字研究方法与汉字难学、汉字落后与否无关;安氏“汉字是道地的会意文字”的理论和他的“新析字法”属字素分析法研究范畴,与“突破《说文解字》的中国传统模式”无关;字源分析法与字素分析法两者的作用不可互相替代,也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3.
《说文解字》是我们的祖先留给现代人的一部珍贵的文字学著作。我国历代文字学研究者在著书立说过程中离不开它。在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这部古书焕发出青春,对今天的汉字教学起着重大的启发和参考作用。本文就《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与汉字教学的联系、在汉字教学中参考《说文解字》应注意的若干问题等几个方面对主题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字形演变是汉字研究的重要内容。清代雷浚的《说文外编》是一部补充《说文解字》收字的重要字书,其将所见到的经籍中的文字字形与《说文解字》所收字相对照,沟通字书收字与文献用字的关系。本文考察并分析雷氏在《说文外编》里条陈汉字字形变异的情况:隶变、讹变、形似而误以及偏旁位置与形体结构关系,分析汉字字形演变原因,有助于加深对汉字字形的理解,有助于掌握字形与字义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汉字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教育部、国家语委规定汉字主部首201个,附形部首99个。这与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首创的540部首差异很大,而有些字的归部也不一致。这些"差异"和"不一致"在实际应用中引起了一些不便,在理论研究上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以《现代汉语词典》中"月"部字为例,分析"月"部字的来源及存在的问题,并类推其他部首,希望进一步规范现代汉字的部首检索系统,使汉字部首及字的归部更趋合理和科学。  相似文献   

16.
“六书”源于周礼保氏教国子,发展于汉代许慎的《说解字》,前重在以形教学汉字,后旨在以形解说汉字义音的构型,许慎的“六书”原本不是造字法,但激发了后人追究汉字创造的思考,用“六书”作为造字法对汉字初创进行了长期坚韧不拔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应当看到这是后人对许慎“六书”价值的发现和利用。  相似文献   

17.
《说文解字》所载“舟”部字及它部含“舟”形者凡 91 个,其中“舟”部字 16 个,非“舟”部字 75 个。它们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舟”这一构件出现了不同形式的混同与分化,从而导致《说文解字》及后人对其中一些字的误释。借助甲骨文、金文及楷书,对其进行梳理,辨析其发展源流,有助于此类汉字的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18.
汉字集形音义于一身,字里藏有诸多的哲理,即如《说文解字》,若从生克、古今、雅俗、正反、是非等角度来看,其金、木、水、火、土五部就有诸多相生相克的哲理。以此来审视汉字,对深化汉字的认识将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9.
汉字具有可析性 ,可述性 ,这是由它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那么 ,在给来华的外国留学生教汉语时 ,要不要“说文解字”呢 ?要不要通过对汉字的解说分析来帮助学生记、认、读、写呢 ?我认为是需要的。因为对具有高等水平的大学生来说 ,从解析字形到理解性记忆一定是有效的。更何况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在有意无意的、或多或少地讲解着一些字形 ,比如 :“日、月、山、木”等等。那么 ,在讲解汉字字形的时候 ,是按照正统的文字学来讲呢 ?还是随意的采用所谓的俗文字学去“望文说义”呢 ?孰利孰弊 ?文章中主要对此做一些简单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20.
随着近代考古及古文字学的研究进展,《说文解字》等古文字权威图书的谬误被逐渐发现.研究调整部分汉字是近期的热点问题。作者试图从简体汉字的简化符号“ / ”与“又/又”等研究入手.考证其由来及其演变情况,力图以小见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